■楊 兵
米芾 《逃暑帖》中相同字淺賞
■楊 兵
宋代米芾所書 《逃暑帖》為一尺牘,紙本,行書,縱30.9厘米,橫40.6厘米,現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藏。整尺牘八行,原73字其中5字湮滅不清,從現存68字可看見,“米字”如眾人所知,鋒出八面,自然變化多端。在繼承傳統基礎上,求變化、創新的思想,對后世書風影響很大,下面賞析米芾就同一尺牘十四個同字,窮其變化之奧妙。

第一字,整體用墨重,第一畫與下一畫斷開,捺畫多一抖動,振迅天真;內部的“兆”兩字筆筆不同,第一字,第一畫逆入,豎彎鉤厚重鉤出,左側兩點,按、提兩個動作完成,最后兩點平行按筆,鉤向上挑,左右粘連較重。第二字,一、二畫連,多露鋒,“兆”第一筆“彎弓”弧度很大,左側“兩點”化為一筆,露鋒按、折、提三個動作,干凈利索,筆連帶下一筆,豎彎鉤回鋒內斂,撥、按兩點。

兩字主要區別在第二、三畫。第一字,第一筆后翻筆角度較大,第二筆,豎畫后抽筆,第三筆另起重切筆圓轉而下鉤向始點,此為米芾的標志性筆法,而且在晚期作品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第二字,第一筆輕折,第二筆后畫內折筆,折筆后,鉤走橫勢。

三個字的留白都不一樣。第一字,第一畫,逆鋒入筆,筆畫由輕而重,左面留白多,右邊留白少,正如“密不透風,疏可跑馬,計白當黑”之說,最后一筆按筆即下,左上角留氣。第二字,留白均勻,“口”呈倒梯形,最后一筆由左上入筆,圓轉而下,形成垂露。第三字,“口”呈平行四邊形,第三筆,橫出畫外,打破平衡,最后一筆,由左下入筆推筆而上,入鋒動作軌跡細節清晰可見,最后形成懸針,踐行自己提出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書法真諦。

兩字主要區別在第二、三筆。第一字,第一筆,左上斜入筆,粗重,第二筆圓轉露鋒,順勢而橫與三筆呈“()”狀。第二字,第一筆,取側勢,有弧度,第二筆,斜入筆,折鋒右行,第三筆,大斜點穩住整字,整體呈穩定三角形。

只三筆,可謂筆筆不同。第一字,第一筆不出鋒,第二筆即按即提,筆意跌宕,第三筆,左右波蕩蛇行扭緩行筆,厚重又動感。第二字,第一筆出鋒,呼應下一筆,第二筆折鋒用筆,方頭捺出。

因是自己名字熟練的標記符號緣故,三字的變化不大,主要區別在長橫畫。第一字,橫呈扁“∽”線形,與豎畫交叉形成整字的重心支撐點,使橫畫更具有彈性和動感。第二字,橫畫典型的左放右收結體,鉤先走橫勢然后陡然而重起,形成現有的態勢,非常人所為,所能為。第三字,輕重對比明顯,頭部重,而下部婀娜,整體協調。

兩字一個在篇首,一個在篇尾,總體感覺,第一字,舒朗、工整;第二字,明顯感覺行筆速度快。另一方面,右側有明顯區別,第一字,第一筆露鋒,與框內兩短橫平行;第二字,第一筆切筆,框內兩短橫平行線相交。最后一個筆畫,有收有放。

兩字主要區別,第一個點,入筆角度不同,兩點線形力感不同。第一字,露鋒向左下運筆后折、轉、提鋒連下一點,這中間包含用力方向、陰陽的轉變,線內動力十足,橫畫向右上傾斜,第三畫畫尾緊接第四畫折鋒而下。第二字,入筆向右下翻筆,與下點呈“∽”形狀,動作相對簡單,線力外展,第四畫折筆后,由橫畫中間而出,兩短橫勢向右下與第三畫右上,達到整字結構用力的“動平衡”。

兩字字形有大小之分。第一字,第一畫后,提筆按鋒再起筆,第三畫搭鋒第二畫上,外拓弧線內含張力,第四筆,凹畫行筆,改變了原有的用力慣性,變外拓為內擫,可見老米駕熟就輕地運筆。第二字,第一畫后,畫內轉折鋒,第三筆起筆“意”頂第一筆,形成穩固的三角形狀,最后一筆重收。

兩字的主要區別在藏露之間。第一字,第一筆,藏鋒方筆折鋒撇出并回鋒,右側“戈”尾牽絲連短撇,省去一點。第二字,第一筆,露鋒起筆,稍按尖鋒撇出,右側“戈”尾鉤出,且傾斜角度較大,短撇與“口”相連,最后一“點”收向中宮。

看似簡單的幾筆,整字筆畫各異。第一字,第一筆,向右弧豎切筆,重筆橫行,兩個豎畫一長一短,一正一側,牽絲相連,最后一畫,含蓄,不出鋒。第二字,露鋒豎畫后向左扭轉筆鋒橫行至尾端,回鋒兩個側勢豎畫,挑行下一筆,字尾出鋒呼應下一字。

兩字書寫位置同在一縱,相隔三字,從形體上看,一大一小,一重一輕。第一字,第一畫按筆后,再次頓筆撇下收鋒,第五畫,頓起筆,呈大變形“∽”,圓轉開闊,內含張力,四點呈弧狀軌跡,收向中宮,虛實結合。第二字,第一畫挑鋒順連下一筆,由于用墨較濃,第四畫漲墨為一體,第五畫走橫勢,四點軌跡在一個直線。

三個字主要區別在局部用筆輕重的處理上,四點共同簡化為一橫畫。第一字,整體用墨較重,右部鉤內橢圓留白,優美別致,最后四點,露鋒輕入,在一畫的中間位置按筆,提、按輕重明顯,畫尾回鋒較大。第二字,整字用筆清朗,左右通過牽絲相連,右側鉤出與下一畫斷開,最后四點,與上一字有明顯區別,先重按,提起再重行筆。第三字,左重右輕對比明顯,鉤出牽絲連接內部筆畫,下部四點,先曲線后直線,相映成趣,提按的波動幅度較前兩字大而柔。

字為“惱”的草寫,兩字的主要區別在細微之處。第一字,左側偏旁“點”用筆重且與豎畫黏連,右側“三豎”與另一字有明顯區別,第一豎,斜入筆,然后露鋒化豎畫為點,牽絲連下一筆,最后一筆弧橫結尾。第二字,左側偏旁“點”與豎牽絲相連,右側三豎,近乎三點,最后一小豎,撥筆中宮,最后橫畫回鋒中宮。
作者單位:河北滄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