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騁昊
【摘 要】湯顯祖作為和莎士比亞齊名的戲曲創作家,他至情至性、追求自由的理想型人格的形成,和他坎坷的從官經歷與接受的王學、泰州學派的主要思想都有很大的關系。本文從湯顯祖的理想型政治人格的兩點內容出發,結合作者的政治道路,深入分析其理想型政治人格對他戲曲創作的影響與文學史價值。
【關鍵詞】政治人格;至情至性;自由人格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7-0029-02
一、湯顯祖的政治道路概述
湯顯祖一生經歷了三個朝代,正值朝廷官員腐敗,社會動蕩不安的明代中晚期,明朝內憂外患,百姓民不聊生。萬歷五年的科舉制度已經開始隨著社會腐化墮落,逐漸變成了上層統治階級徇私舞弊的交易品,以張居正為首的掌權者把控了當時的朝政,幾乎壟斷了國家提拔人才的渠道。“作出任命官員這一決定,總是先由張居正派人誘惑和籠絡一批有才能的考生,其中便包括了湯顯祖。但他不為所動。于是,在張居正當首輔的年月里,湯顯祖永遠名落孫山。湯顯祖考取進士之后,仕途也并不是暢通無阻,反而布滿荊棘。官閑不得志的他書寫了《論輔臣科臣書》,觸犯了君威,引起圣怒,他被貶到雷州半島的徐聞縣任小吏典史。湯顯祖沒有郁郁寡歡,反倒在那里創辦了學院,以“君子學道則愛人”為宗旨,宣揚“天地之性,人為貴”,他更是大膽拷問“天地孰為貴,乾坤只此生。海波終日鼓,誰悉貴生情。”兩年后又被調至遂昌縣擔任知縣。當時的遂昌是個“斗大小縣”,處于“萬山溪壑中”,“地少田畜,而豐于材”,當地民眾生活窮困潦倒,“學舍、倉庾、城垣等作俱廢。”面對這滿目瘡痍,湯顯祖發憤圖強,帶領百姓解決虎患清除盜賊,興建學校,施行人性化管理,獲得了民眾的一致好評。
“一時醇吏聲為兩浙冠”,但“長期屈沉下僚的湯顯祖上感于官場的腐敗,下感于地方惡霸之有恃無恐,還因為愛女、大弟和嬌兒的先后夭亡而深受刺激”,最終罷官歸田,執筆寫下了“臨川四夢”,在理想的王國里完整地描繪了他心中所想,實現了個人價值。
二、湯顯祖的理想型人格的內涵
所謂“人格”,是指個人的尊嚴,價值和道德品質的總和。從古至今,我國都很注重自身人格的塑造。中國的傳統文化塑造了中國人的群體政治人格特征。理想型的政治人格是儒家學派所倡導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仁政思想。但在傳統社會中,歷經父系社會及封建等級制度、專制的洗禮,人格已沾染上功利的色彩,與此同時,個人又渴望平等,習慣于順從依附。為官的大多數都有利己主義傾向,利用職權來壓迫百姓,搜刮民脂民膏以滿足自己的貪欲,在明朝中后期尤為明顯。而湯顯祖恰恰與他們不同,他是在“仁政”思想的牽引下構建的政治藍圖,以指導現實實踐來滿足自我要求。他的理想型政治人格主要內涵有兩大方面,即至情和自由。
(一)至情至性的意識。湯顯祖所生活的明代中晚期,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但各家思想蓬勃發展,相互融合。湯顯祖秉承四代習文的優秀家風,是一個有著獨特從官經歷的封建士大夫,他既具有儒家的道德人格,又具有新的時代精神。年少時,他就接受了王學左派的思想影響,主張在現實生活中尋求真理,在日常生活中貫徹傳統倫理道德,反對封建等級制度,反對禁欲主義,崇尚人性。受此熏陶,他敢于批評朝廷,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在任官時,無論官位大小,都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這就是他所最想表達的至情思想。
除此之外,他的“至情”論還源于泰州學派,同時與佛道的因緣有著相互交融之處。明代大思想家李贄強調注重人的個性解放,也對湯顯祖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啟發。他曾在《答管東溟》中說:“如明德先生者,時在吾心眼中矣。見以可上人(達觀)之雄,聽以李百泉之杰,尋其吐屬,如獲美劍。”由此見得,他們是湯顯祖理想人格得以形成的三座豐碑,對他借助戲曲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理想,用至情的觀念來感悟眾人,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祖父棄科舉以習道術,業師對蓬萊仙境的向往,讓他在仙理佛旨中洞徹事理,構建出自己的一家之言——至情論。
湯顯祖所向往的生活是以儒家學說的倫理綱常為基礎,實現一個能夠維護尊嚴,宣泄內心情感,個人價值能夠得以實現的“有情之天下”。“情”包含著很多內涵,有人類之間的情感,也有人與生俱來的情欲。他曾經在遂縣嘗試過以情施政,在縣令任上創建他的民主型理想王國。他違反刑律,下令放牢中囚犯除夕夜回家團圓,元宵節賞花燈,情之所至,這些放走的囚犯沒有一個逃出去,都按時回到監獄;對貧困地區實行緩征賦稅,對那些朱門大戶下令征稅,使老百姓從賦稅的重負下逃離出來;他還幫助有志青年學士,“親自選擇地點,建造書院,以供他們讀書”……他上任不久,就令原來窮困潦倒的遂昌縣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雖然他在遂昌縣能實現自己至情的理想,但這種前衛的思想得罪了不少人,并招來外界的壓迫,最終以罷官而結束。
雖然在仕途上不斷遭遇挫折,但積累下(下接第79頁)的精神財富,給湯顯祖在創作上提供了無限的靈感。在思想理論的闡釋上,他的“至情”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世界是有情的世界,人生而有情,“情”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每個人所秉承的“情”也是不同的,喜、怒、哀、樂、愛、惡都是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包括在法制社會的今天,在如鐵一般的法律面前,也有“情”的存在;其二,呼喚個人的精神自由與個性的解放,這種“至情”的思想,在《牡丹亭》中得到體現,他認為“至情”是一種可以超越生死輪回的力量,為人實現價值樹立榜樣;其三,借助舞臺,用戲劇來宣泄自己的內心情感,通過“情”引發旁觀者的共鳴,體驗人生的喜怒哀樂,促進人性的覺醒,哪怕平時最怯弱、最麻木不仁的人也會因此而動容。
(二)自由政治人格。湯顯祖最推崇的人格是“以山川為旗幟、以煙霞為想似,以笑嘆為事業。縱橫俯仰,概不由人”。他認為,文學家不應該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文章應該是文學家的個人精神、思想的體現。心學中強調“心為天地萬物之主”,主張認清自我意識,肯定人性的合理欲求,肯定人的價值。湯顯祖在這種文學思潮中,自然而然受到人性的啟發。
湯顯祖在早期寫過一篇名為《嗤彪賦》的文章,描述的是一個道士設下陷阱捕捉老虎,老虎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掉入陷阱中。老虎落網后慢慢磨滅掉以前的雄心,甚至能替人看門,從一個百獸之王變成人們手中的玩物。為貪口腹之欲,而毀了自己的大好前途,這篇賦借助老虎隱喻人,描述了一個獨立的人逐漸失去自由的過程,這是他對自己多年仕途上的所見所聞的深刻感觸。
作為一位崇尚自由的有志才子,湯顯祖一生清高,有出世之想。他的自由之氣是普通的封建官宦很難做到的,因為他永遠不依附于人,也不肯屈就于人。他不僅拒絕了首輔張居正的拉攏,還拒絕了翰林院的官員招他入幕。他的孤傲秉性,呼喚個性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也是他仕途道路布滿荊棘的原因。
明代晚期也有許多文學人士在追求個性解放的過程中迷失了方向,為了表達對“存天理,滅人欲”的控訴,而選擇放縱自己的情欲,這雖然對沖破封建禮教束縛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會導致生命價值的墮落。
湯顯祖對自由人格的求索,有一個從淺到深的過程。“臨川四夢”就是這一過程最重要的體現。《紫釵記》中對人個性解放的向往;《牡丹亭》中異化了社會環境,實現了個性解放,對統治階級仍然抱有幻想;《南柯記》對專制的封建皇權有了深刻的見解,否定皇權的統治;《邯鄲記》中對這種封建階級統治全盤否定,張揚自由的精神。
不論是在文學創作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湯顯祖實現自由人格的方式都是一種深刻的內在超越的形式。這種內在的超越是中國封建傳統文化最基本的一種思維方式,但是處于末世的封建明王朝沒有給這種自由提供可實施的土壤,由此就存在一個弊端,雖然湯顯祖實現了自我超越,找到了精神的自由,個性的解放,但是在現實環境中,追求自由人格成了泡影,這是當時的社會環境所致,也是古代文人思想方式的束縛所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