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鍇
【摘 要】話劇是20世紀初的一種舶來品,它的出現使當時我國的現有劇種受到了沖擊,相對于歌劇與戲劇,話劇顯得更加通俗易懂,便于觀眾接受。
【關鍵詞】話劇;話劇歷史;發(fā)展特點
中圖分類號:J8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7-0030-01
一、話劇初期
話劇最早出現于清朝末年——1907年,是由日本傳入中國的,當時為了區(qū)別于我國本土戲劇,話劇在這一時期被叫做“新劇”或“文明戲”。早期的話劇表演形式主要是強調宣傳作用,強調演員們的表演創(chuàng)造性,基本上是以自我的想法進行表演,并沒有使用劇本。這種表演方式的特點在于它只強調故事的意義,而不是故事本身。例如,早期引進的話劇《黑奴吁天錄》,這部劇主要講述的是黑人為自由而奮斗的故事。此劇在當時的中國有著深遠的意義,其主題就是呼喚民眾覺醒,為祖國的獨立與自由而奮斗。
此時的話劇與革命密切相關,但也被人指出不中不西,沒有在早期的發(fā)展中找準自己的定位。這種沒落也與當時的話劇特點有關,即沒有劇本。這種即興的表演模式可以說是早期話劇的“致命傷”,隨著辛亥革命的失敗,話劇也隨之沒落了。
二、話劇的發(fā)展時期
五四運動后。話劇又一次迎來了自己的春天,這時候的中國文人們開始了話劇創(chuàng)作,這一切都源于洪深對話劇中不良習氣的改變。這一時期,有不少的話劇劇本問世,比如胡適的獨幕劇《終身大事》、郭沫若的《三個叛逆的女性》等。此時的話劇已經大為改觀,有了嚴格的舞臺紀律,開始使用導演和劇本,等等。這種大膽的嘗試讓話劇又一次被人們所關注。
1928年,洪深為了區(qū)別以前的新劇,提出了“話劇”一詞,至此,話劇才成為一種藝術形式。這時候的話劇也在慢慢嘗試著擺脫傳統(tǒng)戲劇的影響。中國人對于戲劇的概念一直停留在“唱戲”“聽戲”這種傳統(tǒng)藝術的表現方式中,依舊保留著對戲劇美的追求。這時候的話劇出現了對古典戲劇的批判之詞,人們更加喜愛話劇這種逼真化的表演方式。
三、話劇的成熟期
話劇的成熟期,正是處于我國政治巨變期。此時人們還沒完全消化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就爆發(fā)了抗日戰(zhàn)爭,此時的中國處于長期動蕩中,藝術隨之也得到了發(fā)展。當時的話劇受社會思潮的影響,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形式。比如,由夏衍等作家領頭的反映革命和抗爭的“左翼話劇”,以及以曹禺為代表的新浪漫主義話劇。這些作品的問世極大地豐富了話劇的藝術形式。
隨著話劇的發(fā)展,話劇的受眾已經不是以前的小劇場中的少部分人,它轉變?yōu)槟軌蜃尪鄶等私邮艿拇髣瞿J剑蓸I(yè)余演員隨性演出轉變?yōu)槔碚摶难輪T演出。這個時候的話劇走向成熟。當然這里要重點提到的就是曹禺的作品《雷雨》。
《雷雨》是多幕劇的代表作品,其在寫作和表現手法上都嚴格遵守“三一律”。該劇本身的文學性和藝術性的完美交融證實了話劇語言的重要性。巴金就曾說過:“《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出來,也可以讀出來的作品。”無論是作品本身還是被搬上舞臺后的話劇作品,都不是帶有“敘述性”的藝術表現手法,而是一種“呈現性”的藝術表現手法。其劇本中有一半的內容是對舞臺布置的說明,對演員動作的描述,對人物相貌、身材、性格、氣質等的細致描述。作為這些外在的要求,曹禺的《雷雨》是成功的。
四、20世紀末期話劇的發(fā)展
隨著時代的進步,話劇也在慢慢完善,20世紀末期,中國話劇在“文革”之后再一次重生。同時,話劇創(chuàng)作題材也不再局限于上述幾種,它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在電影和電視節(jié)目的沖擊下,為了贏得觀眾,其創(chuàng)作風格也更加平民化。就整體潮流而言,這個時期的話劇發(fā)展遇到了兩次重要改革,一是探索戲劇的潮流;二是小劇場運動的時潮。小劇場的產生對傳統(tǒng)話劇有不小的沖擊,小劇場通過調整演出者和觀眾的視覺距離,以及進行小規(guī)模的試驗和探索,來實現話劇本身的質量提高,從而吸引觀眾重新回到劇場。在這個階段的探索中,孟京輝作為代表人物,可以說是成功的,他是青年派的先鋒劇派代表。其著名作品《戀愛的犀牛》就是小劇場、實驗劇場的成功產物。
當然,在各種藝術的發(fā)展中,有的漸行漸遠,有的發(fā)展神速。比如中國的傳統(tǒng)戲劇因為缺少革新,已經慢慢衰落。這對于話劇具有很好的啟示意義,任何劇種的發(fā)展不能只停留在模式化的表演和舞美中,應該帶著發(fā)展的思維推動其前進。
參考文獻:
[1]梁燕麗.20世紀華語話劇發(fā)展軌跡及其趨勢[J].文藝研究,2012(09).
[2]周云龍.“話劇”:一個術語的誕生和多重僑易的發(fā)生[J].戲劇藝術,2015(03).
[3]林豪.“全球本土化”——臺灣戲劇的傳播形態(tài)研究[J].戲劇文學, 2014(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