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君
摘 要: 文章通過文獻分析對高校生態文化建設展開調查,利用網站調查法對河北省10所高校和滬寧杭8所高校在生態建設能動性方面展開調查、比較和分析,找出我省高校生態文化建設在能動性方面的不足之處,并基于其他高校先進建設經驗,提出切合我省高校實際情況的改善對策。
關鍵詞: 高校生態文化建設 能動性 滬寧杭
環境污染問題是當今中國的熱門話題,環繞首都的河北省問題尤為嚴重,其環境問題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此,中央及省政府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改善河北的環境狀況。除此之外,社會各方力量都積極響應,為環境治理盡最大努力。高校作為未來主人的教育機構,其生態文化建設對我省環境問題的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通過文獻分析和網站調查,我們發現高校的生態文化建設不容樂觀。之前,學者多是針對高校生態建設現狀和體系建設進行調查和研究[1]-[9],本文主要從高校在生態文化建設能動性方面展開研究,通過現狀分析、比較研究,在吸取其他高校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我省高校生態文化建設改進措施,為我省高校生態文化建設出謀劃策。
一、高校生態文化建設現狀
通過文獻分析法,對中國知網上關于河北省大學生生態文化素養的文章進行綜合分析,結果如下:大學生對于生態文化關注度、認知度不高;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有較強的生態保護意識,但對生態保護與建設的責任感卻較弱;大學生在涉及與自身利益相關的環境價值觀判斷時,出現一定的波動,不能夠清晰地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產生自身利益與環境保護的沖突;大多數大學生在踐行生態文明行為時,與人們的期待有較大差距,很難做到知行統一;大學生對生態實踐行為的自我管制能力不是很理想,或由于消極從眾心理的影響,放棄本應該踐行的正確的生態行為。對文獻[5][6]比較分析發現:我省高校大學生在生態知識、生態責任意識等方面要優于滬寧杭高校大學生,但是在生態行為方面卻不如他們,說明我省高校大學生在生態素養方面“態度超前,行為滯后”現象較嚴重。
二、高校生態能動性現狀及比較
通過網站調查法對河北省10所高校和滬寧杭8所高校從2016年學術講座和學生活動兩方面展開調查,通過相關文獻,對校園生態環境建設和相關課程開展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從以上四個方面對高校生態文化建設能動性進行研究。
通過網站調研發現,滬寧杭有超過60%的高校生態知識講座占總講座的比例不到5%;河北省80%高校不超5%,且有50%的高校相關講座數量為0(圖1≤1%列);高校是否設置相關專業與學術講座的開展具有很高的相關性,絕大多數講座是針對相關專業學生開展的;從我省與滬寧杭高校的比較來看,我省高校生態學術講座不如滬寧杭高校開展的好,見圖1。
從學生活動開展情況看,我省高校略好于滬寧杭高校,見圖2。但從李博文[5]的調研發現,我省高校環保類活動多由相關社團組織,但有近70%的學生不清楚或不知道學校是否有此類社團,該類社團的存在感不強;且我省高校生態活動流于形式,缺乏持久性和吸引性,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
學生對于校園生態環境建設給出較好及以上評分方面,滬寧杭高校(32.97%)明顯高于我省高校(23.3%)[5][6];我省甚至有40%多的高校沒有設置分類回收垃圾桶,近30%的高校生態標語缺失,這說明我省高校生態環保硬件設施不到位,校園建設生態意識不夠強,生態理念不夠新。
在課程開展方面[5][6],兩地高校情況差不多,有近80%的學生表示沒有接受過相關的教育課程;河北省高校有17.6%的學生明確表示有接受過相關教育,滬寧杭高校調查對象沒有給出明確數據。這些數據說明我省高校在生態文化教育方面普及度不夠。
綜上所述,我省高校在生態講座和校園生態建設方面不如滬寧杭高校,兩地在課程開展方面差不多,只有在開展相關活動方面,我省高校略好于滬寧杭高校。說明我省高校生態文化建設整體上不如滬寧杭高校,我省高校在生態文化建設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我省高校生態建設能動性上的不足
(一)生態教育重視不夠
多數高校把培養專業人才作為自己的主要責任,對于生態文化教育不夠重視。在對河北省部分高校的調查中發現,近50%的學生不清楚或不知道學校是否開展了生態文明課程,只有25%的學生是從學校獲取生態文明知識的,這些數據說明我省高校在生態文化教育方面做得不太理想。甚至有些高校沒有把提高全體大學生的環境科學素質列入培養目標,更別提培養規格的設定、課程內容的安排和相關師資的培養。對生態教育的不重視是影響我省高校生態建設能動性的首要障礙。
(二)校園生態建設水平不高
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其影響面之廣和深是其他教育方式無法比擬的,所以高校要不斷提升校園生態文化建設水平。但我省高校生態環保硬件設施仍不到位[5],設施配備數量、品質、布置等做得還不夠理想;某些高校或高校部分場所臟亂差現象嚴重,某些高校存在教室經常不關燈,或衛生間水流不停等現象,這不但造成浪費,而且不能給學生生態文明觀的建立發揮示范和榜樣作用。這與高校生態文化建設的要求相差太遠,說明我省高校校園生態建設理念和水平不高。
(三)生態實踐活動流于形式
調查發現高校開展的生態活動多是配合相關節日進行,或更多的是開展清潔工作,形式感強,不能對生態文化給予深刻的宣揚,且其持久性、多樣性、影響性、層次及規模不理想。活動多由相關社團組織,缺乏相應組織機構的管理和指導,活動的生態教育專業水平和效果無法保證。活動與學生的專業和生活結合不緊密,不從學生切身、實際情況出發,或不從學生角度開展活動,就不會對大學生形成足夠的吸引和影響,結果只能事倍功半。
四、他山之石及改善對策
(一)構建管理部門和規章制度
被譽為“中國最美校園之一”的廈門大學,在校園管理上有著嚴密的組織結構和詳細的規章制度。廈門大學有專門的校園綜合治理領導小組,下設各綜治成員單位,全校各單位按學校文件的治理方案落實各項工作;除了責任到位外,方案制訂更詳細到了各場所的文化品位提升、校園衛生死角的處理、垃圾處理安排、衛生間的保潔要求等。生態責任明確是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保證,這需要相應管理體制進行改進。
(二)校園建設要踐行生態理念
浙江農林大學將校園與植物園兩園合一進行建設,學校的教學、科研、生活及文化傳播全在植物園中展開,突出學校培養生態性創業型人才的特色[10]。內蒙古科技大學是全國唯一一所校園里有梅花鹿奔跑的高校,做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們通過校園建設培育學生的生態觀,這種身臨其境的方式,生動、持久且影響深刻。我省高校可以結合地域特點或本校特色等建設適合自己的生態校園,高校從自身建設出發,以示范的方式改進學生的生態觀。
(三)多渠道實施生態文化教育
生態文化教育盡量以必修課的形式面向全校學生開展,這是眾多學者的呼聲,除此之外,還可以將生態環保理念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或通過網絡等學生慣用媒介進行宣傳,并配合相應活動,如講座、研討、沙龍、辯論、演出、競賽等,讓生態理念轉化成生態行為,進而促進學生生態習慣的養成。復旦大學走進學生生活園區,開展“習慣養成計劃”系列活動,從學生的生活點滴出發,營造良好氛圍,讓學生在行動中提升認識,養成良好的生態習慣。復旦大學利用心理學原理,從行為養成的角度出發,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各種活動,使活動落到實處——培養有生態行為習慣的人才。我們開展活動要多從學生角度出發,多方舉措讓活動更有吸引力,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1]王哲,索貴彬.高等學校工程類本科教學中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研究[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5,38(4):137-140.
[2]李存霞,王琳.在參與區域生態文明建設中推動高校生態教育[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0(5):61-63.
[3]蔣愛林,李小梅,王榮加.“低碳”視域下大學生生態觀現狀調查與分析[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1):95-98.
[4]李俊霞.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5]李博文.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培養調查研究——以河北省部分高校為例[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5.
[6]徐麗麗.高校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滬寧杭高校學生的問卷調查[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6.
[7]李靜.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生態道德教育研究[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3.
[8]張蕾.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視域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研究——以河北省部分高校為例[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5.
[9]鄭艷玲.大學生生態意識及行為特征調查研究——以衡水學院為例[J].衡水學院學報,2014,16(3):126-128.
[10]張青夏,蔡建國,毛衍,等.校園生態建設比較研究——以劍橋大學和浙江農林大學為例[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36(2):33-36.
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河北省高校生態文化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課題編號:2016030401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