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釗
摘 要: 教研活動作為教學的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解決當前教育教學中各種實際問題,效果直接影響教學水平。開展教研活動時,教師要改變傳統教研活動中“套模板”、低效能”、“走過場”等現象,將教研活動的“輸血”模式轉化為“造血”機制,關注從目標制定到目標實現的全過程,最終達成“誘發內需—激發熱情—主題漸進”的活動設計,實現教研活動效益最大化。
關鍵詞: 教研活動 有效性 優化策略
教研活動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專業進步為目的,以學校課程實施過程和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的各種具體教育教學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專業研究人員為合作伙伴的以校為本的實踐性研究活動。現階段很多教研活動形式上基本還是以教研員為主體的“教練模式”,偏重于“輸血”型的實施現狀。
一、教研活動現狀分析
(一)活動形式“套模板”
組織者仍習慣“發活動通知—聽專家報告—展示優秀課例—同行評課議課”的操作套路,以前我參加過一些省市各類教研活動,大多數采用類似的流程舉行,這樣的活動形式必然有它的優勢,但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教研活動的組織者往往只是按照套路走個形式,活動缺乏針對解決某個具體問題的主題設計,也沒有需要落實的目標要求,缺少對活動對象的深入分析,缺乏對活動過程周到的設計與準備。專家講,教師記,教師參與度不高,參與者處于“看看激動、想想感動、回去一動也不動”的狀態,教研活動成效不大。
(二)活動內容“低效能”
很多教研活動存在“近視”現象,即只顧眼前的近期工作,忽視對教師素養發展規劃和培養。活動內容常常局限于以考試為中心的研究,多以傳達布置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機構的任務為主,或者公布比賽結果等。導致部分教師一講到教研活動就拿出“事不關己”的態度。認為“那是教研員的事情啦”、“那是名教師的事情啦”、“對教學幫助不大啦”“沒有時間啦”、“浪費精力啦”、“會影響教學質量啦”等。為什么會形成這樣一種態度呢?這里面有一個長期沒有解開的“死結”在作怪,就是相當一部分教師平時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與要求開展的教研工作,沒有形成應有的整合效應。
(三)活動過程“走過場”
主要表現有兩種:其一是重準備,輕反思。當老師接到要上教研課的任務時,往往花很多精力準備這一堂課,并經過反復試教。然后展示給大家。可很多老師上完課就完事了,把最重要的反思、總結、改進丟了,也就把教研效果丟了,這也是多年來教研效果不明顯的原因。其二是重結果,輕過程。我們曾看到很多教研課,教師與學生的配合天衣無縫,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課上得非常“成功”,但這“成功”是因為課前教師做了大量鋪墊工作,比如對教學某些環節進行了反復“演練”,或者把問題的答案事先告訴了一些“重點”學生[1]。這樣的排練只是關注教研活動“形”,忽視“神”,同時說明該老師缺乏對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
二、教研活動優化策略
只有使教研活動的“輸血”機制轉變為“造血”機制,才能讓教研活動真正落到實處,讓參與的教師通過活動有所思、有所得。有效教研的實質是教研的“有效性”,有效教研以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本,經過教學研究,有效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教研能力和課程執行能力,使教師真正從一個課程的被動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和創造性的實施者,從而有效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2]。到底什么樣的教研活動才是有效的?根據《現代漢語詞典》,有效指能實現預期目的行為。也就是說,只有指向預定的目標并且實現,才是有效的。那么評價一個教研活動是否有效,需關注從目標制定到目標實現的全過程。
(一)把脈問診尋內需
確定教研活動的目標指向,即活動主題要有針對性:包括:一是要解決問題的針對性,二是對于不同教師群體需要的針對性。包含兩個維度的問題指向:解決什么事?針對什么人?教研活動必須秉持“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的理念。面對實際繁雜的教育教學工作,教師們有太多問題需要探討,有太多需求有待滿足,究竟哪些問題最為關鍵,哪些需求可以滿足呢?我認為教研活動的課題不在大而在小,不在深而在實。只有通過充分調研、論證和取舍,以教師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才能找到適合的問題和議題作為活動主題。在教研活動之前可設計一張主題征集表。
此表是一個開放性征集教研活動主題的思考支架。其中“問題與困惑”和“可能的原因”是研究的起點,是教研活動的“突破口”。這些困惑應該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活動密切相關,可以是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分析、來自于自己的課堂實踐,也可以來自聽課后的所思所想。要培養教師的“問題就是課題”的意識。總之,這些話題能引起教師表達的欲望、傾聽的念想,讓教師想說、有話說。“你覺得如何改進”則是教研行動的自主規劃,引導教師先行獨立思考,建立起自己的研究設想,而不是完全地服從;“需要哪些幫助”的設計是因為每位教師需要的幫助不盡相同,需要我們從個體需求中發現團體需求,進而成為制定教研活動主題的重要依據。
對于教師來說,只有能夠滿足他們專業成長需要、能夠解決他們工作中的困惑問題的學習和培訓,才能激發出教師內在的主動學習、研究和實踐的動機和欲望,才能讓他們感受和體驗到獲得專業成長、實現自身價值的樂趣。也就是說,要真正實現有效教研,必須找準“真問題”,誘發“真內需”,即問題必須真正來自教師的體驗,使教研活動成為教師的一種提升自我的方式。
(二)“兩全”其美增活性
要開展好一個教研活動,教師的狀態到底如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研活動的主持者只是一個引導者,作為主體的教師必須處于主動的、能動的、積極的狀態。如何才能確保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簡單地說必須滿足“全員”與“全時”,通過這“兩全”才能保證教研活動的有效性。
“全時”表示教研活動從剛開始提出問題環節,就應確定教師的教研主體地位,而不是到了召開討論會時教師才臨時參與進來。組織者通過設計合理的環節,讓參與者提前明確活動主題,了解探討話題,做出針對性的思考,這樣才能盡最大可能調動老師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活動中暢所欲言。本市每年舉行的專業教研活動中一般會有一個“主題論壇”環節,主題論壇型教研是一種由關心同一教學問題的教師自由參加、自由發言的專題討論會,它的活動設計很好地體現了“全時”的理念。組織者會把論壇主題在活動前2周就告知給參與人員,主題選擇多樣化且貼近教學實際,如“我的教學困惑與思考”或“我的一次課堂觀察與思考”。每位參與者都事先思考和準備,有了充分的前期準備,教師參加教研活動時才不至于處于茫然狀態或隨機式的即興發言,現場活動時全體學員帶著各自思考分若干小組圍繞主題進行討論,隨后推選出組內教師代表發言。各小組學員在活動中討論熱烈、各抒己見,思維的碰撞既拓寬了大家的視野,又取得了豐碩的收獲。endprint
“全員”則是通過強化任務驅動機制,在活動設置上使參與者感到具有值得思考和行動的參與點,并為他們提供交流的機會和互動的任務,使全體教師不同程度地參與活動。如果活動只是由少數教師參與,那么教研活力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衰竭。只有采用有效的任務驅動機制,才能成為教師普遍參與的活動。本市每學期要舉行一個名為“職教名優師主題研討活動”,此研討活動過程包含“課堂觀察、交流式評課、主題論壇、專題講座、活動評價”等形式多樣的環節,充分體現了“研訓一體、互動參與”的教師專業發展新理念。其中“聽評課環節”由課前交流、課堂觀察、課后反思、集中反饋等四個環節組成,其中課前交流環節安排了分組說課、集體備課。課后反思環節安排了分組評課。集中反饋環節安排了執教教師總結、小組代表點評。在此項教研活動中,每位老師都帶著自己的問題和思考深度參與備課、聽課、評課各環節,實現了執教者與觀課者之間的深度交流、達成了教學思維與方法的同頻共振。
“全員”與“全時”的有機結合,讓教研活動的參與者迸發出活力與激情。在教研活動中往往有“觀摩課”的環節,我們可以先確定上課內容,讓所有參加活動的老師都預先各自進行教學設計,等活動當天抽簽選其中幾位教師實施課堂實踐,通過這樣的任務驅動機制,讓參與者能有體驗、有對比、有收獲。
(三)鏈條效應促延伸
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動不但要有計劃和過程記錄,還應該及時反思并總結經驗。通過活動的延續和主題的漸進,將每次活動由獨立的“斷點”成為系統的“鏈條”,這樣設計是保證教研有效性的關鍵。在每次教研活動中,往往不可能解決提出的全部問題,而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會生成新問題,這些都將激發教師進一步研究欲望,教研活動的組織者要及時總結該次活動的經驗和成效,梳理活動中反映的問題,為后續教研活動提供研究方向及改進措施。所以教研員應該保持較高的反饋率和反饋的及時性,引領與推動新一輪教學研究工作的展開。
真正有生命力的教研根基是理性思辨。教研只有在“問題-計劃-行動-反思-新問題”的過程中才會有思想火花出現。例如本市舉行的中職學校教學調研活動,整體設計就很重視“鏈條”環節效應,每一個完整的調研活動時間跨度為三年,每個學期會對全市兩三所重點中職學校進行綜合性調研。通過教學觀察、問卷調查、師生交流等環節對被調研學校收集相關信息。這些數據將會整理成分析材料,形成調研總結。通過這種延續性的教研活動,將各校呈現數據進行分析與對比,能更好地了解各校的整體教學情況,有效促使各校進行扎實有效的教學改革,實現教研活動影響的再延伸。
三、結語
教研活動只有通過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和有效開展,才能有效喚醒教師的自我反思意識,調動與同伴交流的激情,激發與專家對話的動力,引導教師由敷衍走向盡責,同時促進教師正確審視課堂教學的優缺點,主動表達個人思考及見解,善意辯駁他人的觀點與立場,從而激活問題意識,迸發思想火花[3]。多年的教育實踐讓我認識到,有效教研貴在取長補短。它的落腳點應放在教師知識的增長、理念的提升、行為的改變和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要經得起課堂教學實踐的檢驗,讓教師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研之有用、研之有得、研之有效。
參考文獻:
[1]張志偉,張春燕.有效教研應該是共享教學智慧[J].上海教育科研,2009(9):40-42.
[2]張天揚.關于開展中小學有效教研活動的探索[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33):72-73.
[3]譚長存.論有效教研活動的“四變”[J].教育科學論壇,2016(2):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