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玫瑰++仲盛來
摘 要: 隨著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高校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建設高水平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團隊是高校實施人才強教、人才強校戰略的必經之道,是高校響應國家加強“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創新團隊的建設”的需要,是高校提升學科水平的重要內容。高校應正視國際創新團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正視團隊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改革和創新團隊建設與管理模式,優化調整科研創新團隊建設思路,開創國際化創新團隊建設新局面。
關鍵詞: 高校國際化科研創新團隊建設 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取得效果
打造具有國際視野的科研創新團隊是加速人才隊伍建設、改善人才隊伍結構、建設一流學科隊伍的一條快捷途徑和必由之路。新時期,高校隊伍建設工作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在當前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高等院校如何統籌規劃,高效地開展人才隊伍建設工作,而如何建設國際化的科研創新團隊又成為人才隊伍建設的核心內容。本文擬就新時期高校國際化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的重要性、存在誤區等問題做初步的探討,以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際化科研創新團隊建設方面探索的有效措施為基礎,闡述新時期國際化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出現問題的應對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一、高校國際化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國際化科研創新團隊建設是適應國家的戰略發展目標的需求。
隨著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創新團隊的建設”被逐步提升到國家戰略。作為科技創新的知識源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的主力軍,高校創新團隊建設被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我國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必須通過建設人才隊伍來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需要有培養若干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大師級人物和一流的科研團隊增強國家的硬實力和軟實力。高校特別是高水平大學則應主動承擔人才強國的使命,加快推進國際化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發揮我國人才強國的先導性作用。
2.國際化科研創新團隊建設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需要。
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創新團隊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重要指標,在提高高校競爭力的進程中,通過創新團隊國際化建設,加大力度引進具有海外背景的教師可以直接推動教學科研與國際接軌,推動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學者隊伍的產生,提升學校的學術起點,擴大學校的國際學術影響,提高學術地位,縮小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作為高校跨越式發展的驅動力,創新團隊國際化進程將加快增強高校的核心競爭力,直接影響高校的整體辦學水平[1]。
3.國際化創新團隊建設是推動高水平學科建設的需要。
同世界一流大學相比,我國高校學科整體水平有很大差距,缺少一批能夠進入國際前沿、在世界上有較大影響的基礎學科,缺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科學家和學科領軍人物的科研創新團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團隊是推動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驅動力。擁有由國際學術大師和領軍人物為領銜的國際化的科研團隊,可以產生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研究成果,造就一批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從而推動世界一流高水平學科的建設[2]。
二、當前高校國際化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國內各高校認真落實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和人才發展規劃,貫徹科教興國、科教強國戰略,深入推進人才強教、人才強校,高校在國際化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工作成效顯著。但是,高校在國際化創新團隊建設中存在海外高端人才引進不足、國際學術大師培養欠缺、團隊建設管理機制落后等問題,具體可歸納如下。
1.創新團隊整體水平和數量不足。研究人員數量總體偏少,學術拔尖人才偏少,海外高層次人才不足。高層次的領軍人才的引進與培育欠缺,同時,規模也不夠大[3]。
2.團隊國際化水平不夠,國際化水平有待提升。缺乏與國外高校與機構的合作,缺少國際合作平臺,團隊學術帶頭人和骨干缺少與國際學術的接軌[4]。
3.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布局不合理,往往不能同時兼顧優勢特色方向和新興方向科研創新團隊,部分高校只針對優勢特色團隊進行打造沒有考慮到學科的交叉發展新興方向的科研創新團隊。
4.創新團隊建設機制不完善,國際創新團隊的建設往往依然按照國內已有的建設和管理模式執行,沒有參照國際水平進行人員招聘及團隊的建設與管理[5]。
三、高校國際化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的對策和效果
1.國際化的科研創新團隊需要加大國際高端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加強海外智力的吸納,整體提升創新團隊的國際化水平。
加大海外高水平人才引進力度。大幅度引進高端人才和有海外背景的博士,擴大團隊整體規模。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設定專項人才引進基金,吸引國內外高水平人才,5年內引進海外高水平人才20余人,包括青年千人3人、江蘇省特聘教授3人、江蘇省雙創計劃4人。實驗室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在享受我校人才引進辦法規定固定年薪和科研啟動經費外,同時可獲得實驗室通過中地共建項目、江蘇省優勢學科項目及實驗室設立的自主課題等人才引進專項資金的資助。每年用于人才引進的專項經費平均在1000萬以上。根據引進人才的不同層次,給予充足的科研啟動費,以利其更快更好地開展工作。如青年千人引進后除享受學校給予每年48萬-60萬的協議工資、科研啟動經費100-300萬元、生活補貼100-150萬元外,實驗室根據人才的實際需求,將額外給予10萬-20萬元的生活補貼、200萬-300萬元的科研經費、200平方米-300平方米的實驗室。
柔性引進海外智力。加大海外智力的引進力度,強化柔性引才理念,聘請海外知名專家擔任講座教授,提升團隊的國際化水平。與海外專家簽訂工作協議,明確工作時間、工作任務和職責,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生活待遇和必要的工作條件。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瞄準國際化人才戰略目標,依托平臺和學科優勢,搭建海外人才引進平臺,形成匯聚海外高端人才機制,依托學校針對海外教授的“柔性引進”政策吸納一批國際著名高校和研究院所等外籍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加盟實驗室。近五年,聘請10余位國際知名學者為講座教授,如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Robert Huber教授、美國工程院Carol Hall院士、JACS主編Peter J. Stang、德國萊布尼茲獎獲得者Gabriele Sadowski教授。
2.通過搭建國際合作平臺,輸送師資海外研修,承辦國際學術會議等提升整體提升創新團隊國際化水平。
培養一批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的一流科學家和學科領軍人物。定位國外優質高校,通過建立聯合研究中心、合作申報和開展項目、海外訪學、短期交流等形式與國外知名學府和研究機構開展實質性交流與合作,建立國際聯合中心。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國際合作中心,與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際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效合作機制。聘請美國北卡州立大學Keith Gubbins院士為國際合作中心名譽主任。集聚海內外知名學者來實驗室開展合作與交流工作。與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10余所國際知名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并展開深入合作,通過合作引進20余人,培養以長江、千人、國家杰青等為領銜的一批學科前沿領軍人才。如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合作,引進邵宗平教授,累計在Nature、Chem. Rev.、Adv. Mater.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400余篇,獲得長江學者、國家杰青等稱號,是活躍在國際新能源領域權威專家。
輸送師資海外研修,提高教師國際化水平。為拓展研究生導師視野,讓他們深切感受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國際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最新理論成果,高校實施分類別、多形式的海外研修計劃。海外研修有益于高校教師開設全英文專業課程,轉變課程教學方法,對高校課程國際化建設效果也是顯著的。積極鼓勵研究生導師申請國家、省政府留學獎學金和中青年骨干教師境外研修項目,選派青年骨干教師赴海外名校研修、學術訪問。近五年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已資助20余名中青年教師進修,遠赴英國帝國理工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等國際知名學府深造學習,教師通過深造有利提升學術水平,并在深造期間在本學科領域高水平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培育效果顯著,獲得國家級人才計劃2人、省級人才計劃10人次。
承辦學科領域內國際學術會議,邀請本學科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前來做報告,促進科研隊伍與國際接軌。學術會議和學術講座是對內對外學術交流的平臺,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承辦材料化學工程領域國際高水平學術會議及邀請國際專家做學術報告,倡導健康的學術爭鳴,為重點實驗室教師進一步打造、國際化、寬松、自由的交流平臺,為實驗室教師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促進實驗室研究生導師與學科領域國際專家的交流合作。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主辦了多個大型國際國內會議,相關學者專家受邀在國際會議大會作邀請報告,不僅與國際同行開展了廣泛交流,推進了多項國際合作和交流,還有力提升了我國材料化學工程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實驗室承辦了第十屆國際膜與膜過程(ICOM2014)學術會議,邀請了來自38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多位膜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該會議是30年來第一次在中國舉辦;承辦12th-PPEPPD2010、5th-ISIM2013、4th-SCPPE2016、8th-AMS2013材料、化工等領域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實驗室多位學者受邀在國際學學術會議做重要報告,如金萬勤教授受邀在AIChE年會、國際無機膜大會、亞太膜會議等國際會議上做大會報告、邀請報告,陸小華教授受邀在5th MTMS、5th SCPPE等國際會議上做大會報告。
支持教師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推動研究生導師隊伍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積極鼓勵實驗室人才參加學科領域內國際高水平學術會議,讓人才不斷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方法,學習新技能,把握學科最新動態,開拓學術思維,充分調動他們的學術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升研究生教師的國際化水平。實驗室積極組織研究人員參加AIChE年會、PPEPPD、ICOM等化工、材料領域國際學術會議,每年有80余人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3.合理布局,兼顧優勢特色和新興方向國際化創新團隊的打造。
注重堅持近期需要和長期發展相結合的原則,既要注重重點研究方向的發展,又要兼顧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方向的建設。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重點在膜與膜過程團隊、生物基材料團隊、界面與分子模擬團隊等團隊建設,聚集骨干,提升更有影響力的團隊;在催化與反應過程、新能源、納米傳感材料等符合國家重大需求及地方經濟建設需要的方向上,重點引進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促進創新團隊的形成。目前,實驗室已建有“材料化學工程”、“生物煉制化學品”、“無機非金屬材料及應用”和“特種分離膜”四個教育部創新團隊,其中“生物煉制化學品”和“特種分離膜”教育部創新團隊驗收取得優秀的成績獲得教育部滾動支持;建有“膜分離”江蘇省創新團隊、“先進生物制造”江蘇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等10余個省級創新團隊,形成以被國際同行稱贊為“strong group”的膜材料與膜過程、生物基材料等研究團隊。
4.加強人才機制體制建設,進一步完善團隊人才管理機制,加大對團隊人才的激勵機制和考核機制。
建立與完善“競爭、激勵、退出”機制。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建立《學科人才考核評價與目標管理制度》,強化人才的競爭、激勵、約束、退出機制。對創新團隊的凝聚力和學術風氣,研究方向和進展情況,產生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承擔的國家級和部省級的重大和重點項目、成果轉化的業績,獲得國家級和部省級獎勵,人才培養業績等方面進行定期的考核,并建立科學的收入分配體系,加大對取得突出成果的人員獎勵分配力度。機制的完善和改革收效顯著,激勵機制和考核機制有效激發高層次人才科研動力,產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5年來,實驗室在Nature. Commun.、Nature Energy、Chem. Rev、Chem. Soci. Review、Angew. Chem. Int.Ed.、J. Am. Chem. Soc.等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1200余篇,影響因子10.0以上論文46篇,化工三大主流期刊發表論文52篇。
參考文獻:
[1]黃宇,李戰國,馮愛明.高校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困境與突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103-106.
[2]張浩,楊陽.加強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相關對策研究——以蘇州大學為例[J].江蘇科技信息,2016(12):37-38.
[3]陸萍,曾衛明.高校創新團隊管理的協同機制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6):47-50.
[4]宋秀蘭,齊昕.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政策措施研究[J].高教與經濟,2010(4):23-28.
[5]何述義,胡紅英.高校創新團隊建設的必要性及組織優勢分析[J].高教探索,2016(12):13-16.
基金項目:南京工業大學自選課題(科研管理專項):高校國際化科研創新團隊建設與高水平人才引育(kygl2016012)
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國際化視野下研究生導師隊伍的構建(JGLX16_021)
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基于新工科要求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平臺管理機制研究(JGZZ17_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