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芳
摘 要: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是一項煩瑣、具體又意義重大的工作。目前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認定標準和認定程序還不夠科學和完善。為了增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國家應該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規范認定標準和程序,完善管理組織機構,建立嚴格的管理監督機制和完善的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
關鍵詞: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認定難點 對策
雖然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是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比例并沒有隨之降低。2007年6月26日,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財〔2007〕8號),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和認定程度提出了明確的要求[1],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套系統、完善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辦法,各高校在認定過程中存在諸多難點。為了更加科學、合理地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本文對認定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以期找到比較實際可行的對策。
一、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概念。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2]。
(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目前,國家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起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包括校園地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師范生免費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資助、學費補償助學貸款代償、新生入學資助項目、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3]。
(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以國家助學金為主。
國家獎學金是為了激勵學生勤奮學習而設立的獎項,獎勵的是高校中特別優秀的學生,但是比例相對較低,各高校均僅有少部分學生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是用于獎勵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學習優秀的學生,成績一般或較差的學生無法獲得此項獎勵。國家助學貸款主要用于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學費、住宿費等問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日常生活費則主要依靠國家助學金,輔以勤工助學、校內外兼職等。
目前國家助學金覆蓋率約為在校生的20%。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檔次分為A類和B類兩檔,對應為特別困難學生和困難學生。能解決個人基本生活費用但無法解決學費問題的學生可認定為B類,生活費和學費均無法解決的學生可認定為A類。國家助學金每年按10個月計算,資助標準分兩檔:認定為A類的學生每年補助4000元,此類學生占在校生的比例為5%;認定為B類的學生每年補助2500元,占在校生的比例為15%。
二、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存在的問題
(一)當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辦法。
每年的九月份開學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向所在院系提供《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和相關部門出具的貧困證明材料,并填寫認定申請表提出申請。調查表需由學生所在地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加蓋公章方可生效,貧困證明材料可以是低保證、殘疾人證等能夠證明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證件。在認定過程中,以班級為單位成立班級評議小組,對提出申請的學生的實際困難情況進行評議、分檔排隊;各院系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小組負責本院系困難學生的審核和認定,最后統一由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本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審核和認定工作。
(二)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難點。
1.認定以學校為主
國家資助管理中心等相關部門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過程中僅起到宏觀調控、政策引導的作用,生源地政府部門僅在學生辦理貧困證明材料的過程中起到配合的作用,并不是把關部門。因此,目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主要以學校為主,負責學生的申請、認定、審核、發放和監督工作。
《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由學生本人填寫,其中一些家庭實際情況的填寫不夠客觀、真實,甚至出現虛假、夸大現象,如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受災情況及家庭成員疾病等。調查表在蓋章的過程中相關部門一般未進行嚴格的審核把關。另外,學生提供的各類輔助貧困證明材料也不一定能客觀、真實地反映家庭實際情況。因此,高校在認定過程中無法通過這些材料做出客觀的橫向對比,需要額外花時間以不同的方式了解學生家庭的實際經濟情況。
2.認定標準不規范
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認定標準,無法定量認定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因此,認定主要以主觀為主,即以“學生說,教師定,高校批”的模式認定。學生的自述、班級評議小組的傾向態度、教師的工作態度和責任心等因素都會影響認定工作的客觀性。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認定過程中調查不深入,無法了解學生家庭的實際經濟情況,最終無法實施公平、公正的認定。
另外,由于高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相差較大,同一地區經濟水平也有較大差別,因此在認定過程中很難對不同地區學生做客觀的橫向對比。
3.貧困證明的真實性問題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的申請材料是認定過程中的重要參考材料,是評議小組了解學生實際家庭經濟情況的重要材料。但在現實中,學生提供的這些材料真假難辨,甚至有小部分學生弄虛作假,影響認定的公平公正。
4.缺乏合理的管理監督機制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每學年進行一次,一般每年的10月份前完成認定。對已評定出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動態的管理監督機制,無法及時掌握學生的家庭變故、學籍異動、違紀違法等,往往在下個學年重新認定時才做出調整。這就導致有些學生需要得到更大力度的資助而沒有及時得到調整,有些學生應該取消資助資格反而繼續接受資助。
三、完善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對策endprint
(一)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為了更加科學、合理地分配資助資源,切實保證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資助的權利,財政部、教育部等相關部門應該加快建立健全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從而確保資助政策落實到位。如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確保足量的資助資源;合理分配經費,平衡各項獎助學金的比例;明確各方責任,財政部、教育部等相關部門應該牽頭地方相關部門及學校相互配合,明確分工,將責任落實到位;多元混合資助,擴大資助渠道,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資助;借助網絡信息化手段開發方便學生申請助學金的工具等,提高資助精準度。
(二)規范認定標準和程序,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管理組織機構。
高等教育學生資助工作是一項復雜、煩瑣又非常重要的工作。為了確保資助政策的順利實施,首先,要規范認定標準和程序。用規范化的認定標準和程序代替傳統的“學生說,教師定,高校批”的認定方式,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認定,提高認定的精準度。其次,要完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管理組織機構。高校應建立專門的資助管理機構負責本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審核、發放等工作。同時,由二級院系學生管理領導小組、輔導員、班級評議小組層層落實各項工作,具體了解、處理認定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三)建立嚴格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管理監督機制。
目前高校在對學生進行認定、審核之后,往往忽視后期的管理監督工作。為了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資助資源,高校應加強對已評定出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信息管理。當學生家庭發生較大變故或學籍產生異動時,應及時對其相關信息進行修改、更新,并及時調整資助措施,及時升降困難檔次,最大限度地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除后顧之憂。高校在認定之后應該定期對所有認定學生進行資格復查,并且不定期地隨機抽取一定比例的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進行核實。如發現虛假申請現象,或獲得學校資助后出現違法或違紀、受到處分、鋪張浪費、成績大幅下滑等情況,一經核實,取消資助資格,收回已資助資金。情節嚴重的,將根據相關規定進行嚴肅處理。
(四)加強誠信教育,建立完善的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
部分學生并非來源于經濟困難家庭,卻申請貧困補助,此類現象的出現是學生誠信意識淡薄的表現。高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物質幫助的同時,更要加強誠信教育,定期開展誠信、感恩等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高校要努力在校園中營造誠信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誠信的重要性,做到實事求是、誠實守信、誠實做人。
參考文獻:
[1]何飛.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1):132-13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Z].教財〔2007〕8號,2007-06-26.
[3]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Z].國發〔2007〕13號,2007-05-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