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嬋娟
摘 要: 高職高專黨校是高校黨校系統中一個特殊的領域,環境、對象、任務等都有所區別于其他黨校,這對高職高專院校的黨校培訓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強調高職院校黨校培訓管理工作的實踐性和有效性為原點,發揮黨校、思政和團委在性質、功能上各自的側重和優勢,構建“黨校、思政、團委”三位一體的黨校培訓工作管理創新模式,探索立體化課程體系和多平臺、多層次的立體式黨校培訓實踐拓展模式。
關鍵詞: 黨校培訓 黨校 思政 團委
高校黨校作為高校黨委的一個重要部門,是高校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陣地,是進行高校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高職高專院校黨校是高校黨校系統中一個特殊的領域,環境、對象、任務等都有所區別于其他黨校,擔負著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和造就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任務,同時是開展學生工作的一個“龍頭”,更是培養高素質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者與接班人的戰略性人才工程,抓好高職高專院校黨校培訓管理工作,對于加強黨員發展、思政教育、人才培養等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新形勢迫切要求創新高職高專黨校入黨培訓管理模式
高職高專黨校自成立以來,在高校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發揮了堅實的作用。然而由于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特別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教育文化的更新。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價值體系、思維模式、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文化選擇、價值取向及思想觀念等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所有這些社會現實迫切要求高職高專黨校針對出現的變化發展,更新教育理念,創新黨校培訓管理模式,不斷加強自身建設。
二、構建“黨校、思政、團委”三位一體創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當前,學校黨校培訓管理工作涉及的諸多部門相互隔立,未能建立業務相互配合的協調機制和穩定運行機制,未能充分利用校內現有組織和人力資源服務于學生黨建工作。黨校、思政、團委三位一體的高職高專院校黨校培訓管理創新模式的構建,是要在三位的“同”與“異”之間找到平衡,實現“同而不合”。黨校、思政、團委在教育理念、內容、方法上有許多相通、交叉、重疊之處,在現行教育體系下,以強調高職院校黨校培訓管理工作的實踐性和有效性為原點,繼而發揮黨校、思政和團委在性質、功能上的側重和優勢,相互配合,互為補充,從而真正建立“三位一體”理念指導下的黨校培訓工作管理模式,探索立體化課程體系和多平臺、多層次的立體式黨校培訓實踐拓展模式。
1.黨校是保證高職高專黨校培訓工作有效運轉的主載體。
高職高專黨校是廣大青年學生和入黨積極分子學習黨的知識、了解黨的歷史、提高黨性修養和增強黨性鍛煉的重要陣地。黨校的所有活動不論其性質如何,都只有在黨校對它加以管理的條件下,才能按照要求的方向進行。所以,黨校要辦好,管理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也是關鍵環節。在高職高專黨校培訓管理中,如能積極開發人力資源,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使每個人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就會產生一種巨大的力量,從而充分發揮黨校的教育培訓功能,自覺擔負起辦好黨校的政治責任。因此,要加強對黨校的管理,使黨校真正成為培養骨干和先鋒隊的搖籃。
2.團委是發揮高職高專黨校功能的主陣地。
當前高職院校黨校教學中多數采用的仍為傳統意義上的課堂講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不能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團委作為校園文化平臺和對外實踐拓展的主陣地,可以與黨校有機結合,利用團委主陣地開展的各種校內外實踐活動,創新學生黨團支部活動方式,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開展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主題教育活動,增強凝聚力和戰斗力,使其成為黨校培訓管理工作延伸的堅強堡壘。學校各級團組織要把加強黨性教育和思政教育擺在突出位置,充分發揮在教育、團結和聯系大學生方面的優勢,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黨性教育活動,做到寓教于樂,這樣不僅可以使黨校功能得到更大發揮,還可以讓入黨積極分子大量增加,達到教育目的。
3.思政是提高黨校教育培訓質量的主渠道。
高職高專黨校培訓管理是高校黨建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職高專黨校培訓管理的研究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路徑;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為黨校培訓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資源,是提高黨校教育培訓質量的主渠道。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職高專黨校應將黨校培訓和思政教育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和思政的師資力量,思政部的師資力量是黨的理論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黨必須建好、用好這支隊伍。思政部與黨校的協同效應為高職高專黨校培訓管理研究開辟了新機制、創新了新方法、建立了新途徑,不僅是高職高專黨校培訓管理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還是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始終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長遠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
三、構建“黨校、思政、團委”三位一體創新模式的思考
在對構建“黨校、思政、團委”三位一體創新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上,高職高專院校的黨校培訓管理工作應該以人為本,黨政協同,創新培訓管理機制。
1.堅持主動引領,構建“三位一體”的黨政協同工作機制。
高職黨校作為黨校管理培訓工作的核心部門,要發揮主動引領作用,把高職高專黨校管理培訓工作同思政、團委工作一起布置和一同推進,做到“三個結合”,即黨校、團委和學工相結合,制度管理和思想管理相結合,組織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結合;形成全方位的管理和考核機制,制定相關的管理和考核規定,并將這種體系并入學校對于學生管理的統一體系中;要形成對任課教師的指導、管理和評價體系,將黨課教師的業績納入學校教學評價體系中;思政、團委可以為黨校管理培訓工作提供各種資源和同步服務,比如校園文化建設平臺和網絡教育平臺,思政教學資源和團委實踐項目,豐富黨校培訓管理工作的資源來源,減少教育的時空限制。endprint
2.開展理論創新,構建“三位一體”的黨校培訓課程。
“三位一體”的黨校培訓課程是指變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為“網絡、課堂、實踐”的授課形式,構建網絡課程、課堂教學、實踐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范式。課堂授課、網絡課程和實踐課程三部分融合互補,采取以學院黨校集中培訓、各基層黨組織配合培訓、學員自學相結合的方式,結業考核由學院黨校統一安排,給黨校學員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
課堂教學主要通過理論學習、專題討論、熱點講座等形式展開集中培訓,堅持突出重點,體現時代性。課堂教學主要聘請學院黨委成員、系部黨支部書記、思政課教師及校外知名人士擔任主講教師,尤其要充分利用思政部的教學師資力量。
網絡課程依托課程中心網絡課程平臺,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學習內容為黨校基礎知識,如加入黨組織應履行的手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中國共產黨章程”等,同時還作為黨校學員學習的網絡資源庫,提供教學資料、教學視頻、優秀作業展示等,并兼具導學與互動作用,延伸拓展學習內容。
實踐課程采取參與體驗式,以興趣驅動為著力點,以黨團組織為主陣地,培養學員的感悟能力,陶冶愛國情操。學院黨校制定實踐課程主題,列出實踐活動選題,選題貼近學員學習生活,接地氣,有意義。學員組成若干實踐小組,開展實踐學習、志愿服務等活動。實踐小組要制訂實踐活動的方案,有記錄、有圖片(或視頻),最終形成實踐手冊進行匯報并作為考核作業上交。
3.拓展實踐內容,構建“三位一體”的黨性教育育人模式。
構建“三位一體”的黨性教育育人模式就是將黨校主陣地、思政課主渠道和團委主陣地三者形成一個大熔爐,做到“黨校教育、課堂教育、日常教育”三結合、“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教室、校園與網絡”的互動交融。教室的空間是有限的,課堂的空間是無限的,高職高專院校開展黨校培訓管理工作必須走出教室、用好校園,在社會和網絡的廣闊空間教育和引導學生。團委舉辦的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要納入黨校培訓計劃,學生須修夠一定的課外基本學時。例如,組織“紅色之旅”,對學員進行革命教育;舉行擴展訓練,對學員進行時代精神的培養;組織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使學員領悟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等。同時高校應加強校園黨校教育網站建設,充分利用微信、QQ群、博客等新媒體技術廣泛性和及時性的優勢,捕捉適當議題、加強互動引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和社會思潮。
參考文獻:
[1]施永忠,鄧葉芬.高等學校黨校培訓內容和方法創新探析[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0(01).
[2]王國賢,喜超,岳婭.新形勢下高校黨校培訓內容與方式創新研究[J].傳承,2016(2):55-57.
[3]馬向東.高職院校黨校教育培訓機制創新與課程體系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09):53-55.
[4]李于弊,田長生.努力構建加強大學生黨建工作的機制[J].思想理論教育研究,2006(6).
[5]張格軍.思政課教師參與學生黨建工作的價值及影響因素的探究[J].成都工業學院學報,2015(03):51-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