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軍
摘 要: 好萊塢電影是美國傳播其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主要媒介,同時也是大學英語影視賞析課程的主要內容。為了消解其對我國當代大學生社會價值觀的負面影響,我們必須科學合理地選擇電影、深刻解讀好萊塢電影的深層話語,同時在英語影視課上培養當代大學生思辨能力和平等的跨文化意識。
關鍵詞: 美國個人主義 美國中心主義 消費主義
一、引言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的廣泛應用及互聯網科技的高速發展,傳統的大學英語聽說讀寫應試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不少高校開設英語電影賞析課程。在眾多英語電影中,美國好萊塢電影因擁有影響世界的電影巨頭和世界頂級導演、明星,同時擁有雄厚的科技支撐而引領并代表全球電影的最高水平,因而,好萊塢電影不可避免地成為大學英語影視賞析的重要內容。不得不注意的是美國借助電影這一媒介工具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不斷輸入其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從而達到其“文化霸權”的目的[1]。因而,通過解讀美國好萊塢電影中的深層話語,對于研究如何在英語影視賞析課程中培養我國大學生的思辨能力、平等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美國好萊塢電影中深層話語解讀
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因而必然傳遞和促成一定的社會價值觀。好萊塢電影對于塑造和維護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起到了無可比擬的作用[2]。不同類型的電影所闡釋的文化價值觀是不同的。主要表現在:個人英雄主義、美國“中心主義”及享樂的消費主義。
(一)好萊塢電影中的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學和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主要抒寫的主題。個人主義崇尚的是自由、平等和競爭的觀念。《阿甘正傳》中阿甘雖然智力低下,但他誠實、善良、堅韌不拔,最終成為橄欖球明星、大學里的學子。《當幸福來敲門》中,事業的失敗、妻子的拋棄、生活的窘迫并沒有壓倒主人公克里斯,恰恰相反,在困境中他堅定信念、永不放棄,終于在幸福來臨的時候牢牢地抓住了屬于自己的幸福[3]。影片《新美國夢》(InAmerica)講述了一個愛爾蘭家庭移民到美國紐約的事。約翰尼初到美國,一切都不那么順利,在理想遠未實現之際,嘗遍了生活的艱辛。但是約翰尼堅信自己的夢想終會實現,在執著、樂觀、自尊和堅忍后終于實現自己的夢想。以上三部影片,是對美國個人主義的典型闡釋。
(二)好萊塢電影的文化霸權——美國中心主義。好萊塢電影(尤其是戰爭片、災難片)無不宣揚“美國中心主義”思想[4]。多年以來,許多科幻災難片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節:彗星撞擊地球、怪獸復活,或者是外星生命的入侵,最后一定是由美國人運用高科技手段終結了災難。例如,在《2012》中,發現災難前兆的印度科學家、接納流離失所難民的中國人、開著一架龐大飛機的俄羅斯富豪等都是在美國個人英雄的指揮和協調下完成任務的。《獨立日》講述了美國總統聯合各國領袖共商解決之道,從而阻止外星人的入侵,捍衛地球的故事。還有一些影片,比如《世界大戰》、《地球停轉之日》都表明,美國總是自覺擔當地球守護者角色,主導對外星人的反擊戰,其他國家聽命是從即可。可見,在潛意識和骨子里,美國人就認定自己是當之無愧的全球領導者、世界警察。
(三)好萊塢電影中的“享樂主義”價值觀。伴隨美國在經濟和科技上發展進步,國力不斷強大,財富不斷增多,人們的生活態度和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享樂主義取代了早期移民崇尚的勤儉持家。人們一旦有所積蓄便及時行樂,這在好萊塢電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電影《公主日記》(The Princess Diaries,2001)中,女主角昂貴的訂婚指環,以及由鉆石制作的價值300萬美元的王冠,無疑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律政俏佳人》(Legally Blonde,2001)中的女主角艾麗考上哈佛到校報到的場景,光行李就裝了滿滿一貨車,而她本人開著紅色跑車。電影《洛麗塔》中的主人公洛麗塔喜好庸俗、熱衷享樂,為了能過上時尚而享受的生活與繼父之間產生了畸形的不倫之戀[5]。這三部電影無處不透著奢華、炫耀、高消費、享樂主義,對觀眾是一種無形的誘導。
三、好萊塢電影對我國大學生價值觀的沖擊
當下,觀看好萊塢電影成為我國大學生課余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休閑消遣的重要途徑。一些處在思想觀念尚未完全成熟時期的大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并認同電影中所傳遞出的思想及觀念。在美國強權政治、霸權主義和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支配影響下,隱藏著個人英雄主義、美國中心主義、享樂主義等一系列美式價值觀,這些價值觀通過好萊塢電影正在向中國散播。
(一)好萊塢電影中的個人主義對我國一些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個人主義作為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文明的精髓,強調個人是社會的終極價值,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一切為了自我價值的實現[6]。一些大學生在觀看好萊塢電影的過程中,逐漸受這種消極價值觀的影響,導致出現個人主觀意識,面對競爭時表現出自私、自利;某些大學生為了獲得榮譽與利益不顧他人,表面看是有競爭意識,實質是極端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在作祟。
(二)好萊塢電影中的美國中心主義對我國一些大學生的價值觀影響。美國中心主義,簡單地說就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一種理論與主張,強調美國政治體制、經濟制度、民族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優越性[7]。因此,在一些好萊塢電影中,美國把自己塑造成世界的救世主,正義的化身,將“美國是獨一無二的”思想潛移默化地根植在觀眾腦中。調查表明,一些大學生在觀看好萊塢電影后,表示向往美國的生活,認同美國的國家文化,向往美國的強大與發達。可以看出,好萊塢電影正在借助其強大的傳播力、影響力向我國大學生宣傳美國的文化、政治與價值觀,將其霸權思想進行美化與粉飾,并且取得了某種效果。
(三)好萊塢電影中的消費主義對我國一些大學生的價值觀影響。消費主義文化是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美國開始出現并逐漸盛行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和價值觀念體系。消費主義認為只有物質生活的豐富和感性欲望的滿足才是最重要的,往往缺少精神消費。這種消費主義思想在好萊塢電影中隨處可見。我國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追求時尚,處于逐漸走向成熟的青年時期,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價值判斷體系,一些學生在消費過程中,其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不免受到消費主義文化的沖擊。好萊塢電影中的娛樂文化、充滿誘惑力的消費宣傳不斷地刺激一些大學生的消費欲望,影響大學生的消費行為。消費價值觀受到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的影響。因而,消費主義文化給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帶來了一些問題。
四、消解好萊塢電影對我國大學生價值觀負面影響的策略
英語電影賞析課在一些高校是新開課程,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因而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對于電影的選擇具有隨意性;對于電影的分析流于表面。另外,由于好萊塢電影對我國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潛在性和多樣性,因此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好萊塢電影對我國大學生三觀的負面影響,必須做到以下三點:理性、科學地選擇好萊塢電影;挖掘好萊塢電影深層話語;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一)理性、科學地選擇好萊塢電影。英語教師必須選擇思想內容積極向上的影視作品,因為思想內容健康向上的影視作品可以激勵學生的斗志,使學生更加自信、更有進取精神,這些因素正是思辨能力提高所必需的情感因素。比如:關于希望主題的《肖生克的救贖》、反映女性獨立、堅強主題的《飄》;反映為夢想而堅持努力、拼搏的《當幸福來敲門》、《阿甘正傳》;反映為自由和愛情而不懈努力的《勇敢的心》、《洛奇》等;關于青春主題的《畢業生》等;關于親情與愛的《雨人》,等等。還要盡量避開那些充滿負能量的電影,比如充滿血腥暴力的《黑客帝國》、《低俗小說》、《殺死比爾》等;性主題泛濫成災的《美國派》、《羅曼史》、《困惑的浪漫》等;反應享樂主義主題的《公主日記》、《律政俏佳人》,等等。
(二)挖掘好萊塢電影深層話語。好萊塢擁有影響全球的電影巨頭和享譽世界的導演、編劇、明星和特技人員及雄厚的科技實力,被世界不少國家模仿。但是,在英語電影賞析課上,我們不能只對電影中明星的顏值、高超的演技、宏大的場面、震撼人心的視覺特效及跌宕起伏的情節所吸引,更重要的是依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分析好萊塢電影的深層話語含義及所承載和輸出的意識形態,從而更好地應對其對我國觀眾尤其是當代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消極影響。
(三)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是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影視欣賞就是對英美國家影視作品的背景信息、創作思路、故事情節、人物特色、語言情景等進行有效評析的過程。這一評析的過程也是一個思辨的過程。因此,英語影視欣賞與學生思辨能力培養是密不可分的。課前準備:要求學生在正式教學之前自己觀看電影,自己搜集相關背景信息,上課前老師做檢查;課上討論:教師在該環節要求學生發掘和回答深層次的問題,比如:敘事角度、歷史背景、人物立場、行事動機、視聽覺搭配等;外部延伸:該環節是在前兩個環節基礎上的拓展學習,將電影所傳達的信息與外部世界建立聯系,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要求學生跳出電影內容,就個人與社會發展做出評價,完成影評撰寫、劇本改編、情節表演等活動。
五、結語
好萊塢電影因其在世界電影界的霸主地位,不可避免地成為一些大學英語影視賞析課程的主要內容。大學英語教師除了科學選擇好萊塢電影外,還要在英語影視賞析課程中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分析好萊塢電影的深層話語機制,揭示其所蘊含的美國社會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消解其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侵蝕。同時,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平等的跨文化意識,自覺抵制好萊塢電影對我國大學生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潛在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吳華.好萊塢電影:美國文化霸權的介質[J].湖南大學學報,2013(4).
[2]俞豐穗.美國奧斯卡獲獎拳擊電影的文化內涵[J].電影評介,2013(7).
[3]張娜.評析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J].電影文學.2012(8).
[4]蔣曉娟.好萊塢電影:美國意識文化形態的象征[J].電影文學,2016(6).
[5]李常磊,王秀梅.威廉.福克納作品中的消費主義文化透視[J].外國文學研究,2011(4).
[6]朱平,美國個人主義析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1999(1).
[7]王賽梅.英文影視欣賞與英美文化認知建構[J].前沿,2014(3).
項目名稱:江蘇科技大學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語教育與母語文化認同(2013WY106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