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
【摘 要】2011年7月,閻連科出版了他自己的創作理論集《發現小說》,在這本創作理論集中他創造性地將自己的創作類型概括為“神實主義”,“在創作中摒棄固有真實生活的表面邏輯關系,去探求一種‘不存在的真實”。簡言之,“神實主義”小說理念的提出是對傳統現實主義理論的一種反叛與超越,并為當下的現實主義創作提供了一種可能。
【關鍵詞】閻連科;“神實主義”;小說創作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7-0229-02
關于“神實主義”,閻連科在他的《發現小說》一書中是這樣表達的,“在創作中摒棄固有真實生活的表面邏輯關系,去探求一種‘不存在的真實,看不見的真實,被真實掩蓋的真實。神實主義疏遠于通行的現實主義,它與現實的聯系不是生活的直接因果,而更多的是仰仗于人的靈魂、精神(現實的精神和實物內部關系與人的聯系)和創作者在現實基礎上的特殊臆想。有一說一,不是它抵達真實和現實的橋梁。在日常生活與社會現實土壤上的想象、寓言、神話、傳說、夢境、幻想、魔變、移植等,是神實主義通向真實和現實的手法和渠道。”①可以說,在“神實主義”的創作過程中,作者其實是將一切想象、神話、傳說、夢境等超現實超邏輯的事物融入進小說創作的結構、敘事、語言之中,并使這樣一種與眾不同的全新閱讀體驗成為揭示現實探索真實的路徑。
在一些文學評論家看來,閻連科提出的所謂“神實主義”觀點是作家的一種蹩腳的表達。事實上,閻連科“神實主義”的文學理念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基于他的文學創作中。持續不斷的文學創作讓閻連科意識到,現實主義的文學在經過“十七年”及“文革”之后已變得面目全非,加之拉美魔幻現實主義、西方現代派的譯入,同時又注目當下中國社會轉型中的種種眾生相,“神實主義”可以說是一種大膽的探索。他的“神實主義”小說,不僅在內容里充斥著寓言、神話、夢境、傳說等元素,在小說的形式和語言中也極具自身特色。文體與內容的和諧統一成為閻連科不斷努力追求的狀態。
一、神實主義的種種表現
1997年發表的《年月日》可以說是閻連科“神實主義”創作的首次試筆。在這部小說中,閻連科塑造了一個近似“神人”的先爺形象,他在天下大旱的年景中依然不肯離開村莊,為了保護最后一株玉蜀黍,他勇猛地同狼爭、同鼠斗。玉蜀黍的生長需要肥料時,先爺更是決定用自己的肉身去做肥料,將自己埋葬在玉蜀黍旁邊。“先爺身上的每一節骨頭,每一塊腐肉,都被網一樣的玉黍根須網串在一起……”②同玉蜀黍合二為一融為一體的先爺用這一帶著英雄儀式感的行為發出對生存的拷問。《年月日》中的先爺如此,《耙耬天歌》中的尤四婆亦是。掘開自己丈夫的墳墓取出骨頭熬湯、請求屠戶剖開自己的腦子取出腦漿,只為了救治自己的癡傻兒女。類似的,《日熄》中“我”的爸爸因為想要在陰天的上午讓整個鎮子充滿光亮喚醒陷入夢游中的全鎮人,竟然點燃了放在山洞里的幾十桶尸油,而在點燃的時候自己也落入滾滾大火中,融為一體。先爺的以血肉飼養玉蜀黍,尤四婆的以骨血救治癡傻兒女,“我”的爸爸點燃尸油代替太陽,這些科學認知中不無荒誕的情節就這么被閻連科以“神實”的手法記錄在了小說中。
內容上的“神實”只是閻連科“神實主義”的一個方面,與此同時他所關注到的還有小說的形式方面,即怎么寫的問題。傳統“文以載道”的理念讓不少作家在創作時忽視了對小說形式的探索,即便如“先鋒小說”,也成為曇花一現的文學思潮,并未真正顛覆對小說創作的理論觀念。作為“大器晚成”的閻連科來說,“大器晚成”的標簽并非指他創作伊始的作品不夠讓人推崇,而在前面有太多作家的“類似”創作。諸如《年月日》、《耙耬天歌》等,“神實主義”的體現主要多在內容方面,而在《日光流年》之后的作品,明顯可以看得出作家的努力。
《日光流年》中作家通過“索源體”采用倒敘的手法從死寫到生,異于普通的文本體驗。三姓村的村民為了活著不惜花費全村幾代人的努力,賣皮賣肉,生孩子……明明知道最后的死亡還在努力追求活著,可以說這也是這部小說想要表達的意義所在。《受活》中,作家采用“絮言體”的形式,在小說的正文之外通過絮言的方式形成現實與歷史的兩條線索。在《堅硬如水》中,其中的人物對話簡直就是一個小型的文革語錄博物館。通過在男女主人公的對話中穿插語錄、革命演講、樣板戲、俚語對聯等多種語言形式,使得小說整體處于一種幾近癲狂的狀態。除卻小說中的語言,小說內容就是兩個男女的偷情故事,低俗且無意義,但將這種不道德的男女關系置于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加之語言的還原,這對男女的狂歡就不再是個例,而是暗喻了一種政治籠罩下的瘋狂,一次集體無意識的革命狂歡。
不同于《日光流年》、《受活》的形式過于刻意,閻連科在創作實踐中也在不斷地尋求著一種日常的、隨和的狀態。《丁莊夢》可以說是作家與現實貼得最近的一次創作,將河南一個艾滋病村的故事作為構思前提,在小說中多處運用夢境,使得夢境與現實虛虛實實相結合。小說中的爺爺本身有一種預言家的寓意,發生在丁莊的大事件都曾出現在他的夢境里,夢境是荒誕的,但現實卻比夢境還要更加的荒誕,夢境與現實已經是難以辨別。小說的結局里爺爺受不了內心的折磨,最終親自結束了錯了許多的兒子丁輝的生命。小說的結尾,隨著爺爺做的女媧造人的夢,丁莊消失了,一切從零開始。在《風雅頌》的創作中,閻連科將《詩經》的故事與小說的故事情節融為一體,使得小說內容與《詩經》故事互為對應關系。《炸裂志》里通過采用類似地方志的形式講述當下轉型時期的中國村莊發展景況。小說《四書》不僅采用一種“偽書摘”的形式,同時在內容上引入《圣經》的講故事方式,揭露出大躍進與“三年自然災害”年間的慘痛歷史。《日熄》再一次改變小說的形式,六個小時順時針的敘述通過描寫皋田鎮在發生全鎮夢游之后的景況,借夢游之名“無道德、無秩序”的瘋狂一夜,將夢游這件事情擴張到極限,如一個再吹一口就會爆破的氣球,夸張、形象,充滿強烈的現實隱喻。閻連科在一次次的寫作中不斷探討著小說文體的新形式,以期給讀者帶來不同的閱讀享受。endprint
二、神實主義下的神話敘事
閻連科在各種場合的演講與對話中始終強調他出身于河南農村的一個家庭中,這也寓意了民間文學和土地給他的創作靈感。他認為“神實主義與現實的聯系不是生活的直接結果,而是更多地仰仗于靈神”③,這里所說的“靈神”可以說就是民間文化及巫文化的體現。傳統民間神話故事在小說內容中的運用可以說為小說增加了一種讓人反復琢磨的寓言性,這也是許多評論家對閻連科作品的一種共識。神話傳說中的盤古、女媧用自己的身體為人類創造生存的天地,這樣說來,具有犧牲精神的先爺和尤四婆正是我們古老祖先的化身,是他們用自己的血肉守護了后代。三姓村人世世代代與死亡作著斗爭,這其中的與時光生命進行比賽的精神,可以說,與民間神話里精衛填海、夸父追日這類故事中的精神寓意是相通的了。小說中不光有神話傳說的精神運用,還有些情節直接就是借用神話原型來展示夢者的潛意識。例如《丁莊夢》里,作者就是通過后羿射日這一神話故事原型,來安撫丁莊村村民心中的不滿和憤怒,這個夢是丁爺爺想要殺死丁輝的一個內心潛意識的反映,這就為他在小說結尾真的殺死自己的兒子這一情節埋下了伏筆。小說的結尾處,閻連科又通過大家熟知的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核,讓世界出現一個嶄新的平原,給人一種尚有希望的安慰。
閻連科不僅僅對中華傳統神話故事情有獨鐘,對于西方的《圣經》也是青睞有加,《圣經》故事的原型或者變形常常可以在他的小說中找尋得到。例如《日光流年》中的第四卷——“奶與蜜”,在這一卷中,《圣經》故事的原文甚至被引用為故事的開頭。三姓村的村長為了找到讓村民活過四十的方法帶領村民想盡辦法,耶和華帶領眾生不顧艱辛奔波著尋找充滿奶和蜜的迦南之地,《日光流年》的故事內容可以說就是《出埃及記》的三姓村版本。無論是三姓村村民,還是耶和華帶領下的眾生,他們都在克服著重重困難找尋結果,但是眾生最后還是找到了充滿了奶和蜜的迦南之地,而三姓村的村民卻始終沒有找到活過四十的方法,至此,兩個故事又一次形成了對比,這一鮮明的對比反而顯示出了三姓村人的生存之艱難。
為了對抗當下庸俗現實主義的創作,閻連科一直試圖突破現實主義的枷鎖,想要尋找到一種能夠表達自己內心的創作手法。他在回家鄉參加自己親人葬禮的時候意外在冬天看到幾只蝴蝶翩翩起舞,這件“超現實”的真實事件讓他對“真實”產生了質疑,進而對小說的“真實”也進行了反思——何為真實?并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真實觀:生活中不僅存在著看得見的真實,還存在有另一種看不見的真實;不僅存在“存在”的真實,也存在有一種“不存在”的真實;只有作家內心中的真實才是真的“真實”。閻連科不僅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實踐的。他在自己的小說創作中一直在努力突破,展示著自己的“真實觀”。《尋找土地》式的亡靈敘述,《日光流年》的荒誕,《受活》更是在這篇小說的“代后記”中第一次公開打出反現實主義的旗號,直至今天,閻連科“神實主義”的創作之路已經是越走越開闊了。
“神實主義”的提出其實并非空穴來風,而是立足于我國傳統文學的基礎上再加之對西方經典文學的學習而來。傳統文學中的典范之作《聊齋志異》、《西游記》中有很多大家熟知的“神實”情節,當代文學里莫言、阿來、賈平凹等的作品中也常常出現類似“神實主義”的寫作。閻連科“神實主義”這一說法的提出,在承接古代傳統文學的基礎上又吸收西方經典文學理論,同時又是對現實的一種深入探討,相比一些作家的“慣性”書寫,閻連科的這種自我突破很是值得稱頌的了。
“神實主義”這一說法的提出,并不單單是來源于西方理論的某些要素,而是閻連科在自己的創作之余提出的一種新的定義,這一“神實主義”的提出不僅沒有禁錮閻連科的創作,反而為他的創作提供了更多的施展空間。正如閻連科自己所說的“神是橋梁,實是彼岸”,相對于現實主義而言,“神實主義”的提出既是一種超越,也是一種回歸。
注釋:
①閻連科.發現小說[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181.
②閻連科.鄉村死亡報告[M].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338.
③閻連科,張學昕.我的現實我的主義[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