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峰
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對策探析
◎熊海峰
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不僅是活化千年文化資源,打造世界級文化發展平臺,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舉措,更是強化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提升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戰略選擇。本文從闡述大運河文化帶的內涵出發,歸納了當前文化帶建設的難點所在,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建議。
大運河文化;大運河文化帶;對策建議
中國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它包括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大運河三段。總長4000余公里,途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8省(直轄市)(見圖、見表)。
2500多年以來,大運河在維護國家統一、繁榮地區經濟、推動民族融合及促進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2014年6月22日,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引發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進入“后申遺時代”,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打造中華文明的“金名片”,就成為了重要的時代命題。
大運河文化,顧名思義,是指千百年來因大運河而產生、發展、流傳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大運河文化帶,是以大運河文化為內核,以保護、傳承、利用為主線,以帶狀地理空間為載體,以區域交通束為基礎,以沿線城鎮為發展主體,集遺產與生態保護、經濟與社會發展、文化與休閑游憩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文化功能區域。它具有四大顯著特征:
1.工程性

表 大運河的三大河段情況一覽
這是區別于絲綢之路、藏羌彝走廊等文化線路的最本質特征,大運河體現了中華民族在科技和工程領域的杰出智慧。
2.線廊性
大運河綿延4000余公里,涉及8省(直轄市),遺產種類眾多,地域情況復雜,是一個涵蓋文化、經濟和生態等多要素的巨型線狀系統。
3.活態性
大運河開鑿至今多年來,雖歷經改道、斷航,但其航運、灌溉和防洪等功能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濟寧以南部分年運量至今與京九鐵路相當。
4.融合性
大運河將中原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江南文化甚至東南文化、嶺南文化、黃河文化和西部文化等幾乎全部錯綜融匯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悠久時空里,繪就了絢爛繽紛的千年中華文明圖卷。
1.如何梳理好大運河龐雜而分散的文化資源,弄清文化“家底”,為研究、規劃、監測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石
2500多年歷史,4000多公里河道,為后人留下了無數的古閘、古塔、古橋和古鎮,以及豐富的故事、傳說、藝術與民俗,如何將這些龐大而分散的顯性與隱性文化資源進行發掘和盤存,形成涵蓋文字、圖像、視頻的,權威、統一、動態的數據庫,是一項需要時間、金錢與精力的巨大系統工程。
2.如何保護好大運河的生態環境與文化遺產,讓運河岸綠水清,讓文化遺產在商業化浪潮中不失原真性與整體性
與當前許多文化遺產嚴峻的保護形勢一樣,大運河困境難免,或許更甚。在保護理念上,一些沿線城市仍存在著“重申報、輕管理”的思維,后續管理不濟。在水體保護上,污染控制不足、監測能力薄弱,垃圾隨倒、污水直排現象依然存在。在文化保護上,一些城市曾經拆掉真遺址,建設假古董,以開發的名義嚴重損毀了歷史遺存。
3.如何傳承好大運河的文化基因與內核,使其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構建起國人的精神家園
保護的目的是為了傳承,而傳承就必須找到恰當的路徑與載體,實現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圓融對接。但大運河作為活態的線性文化遺產,文化類型種類繁多,目前在保護利用傳承方面可資參照學習的成功模式不多[1]。因此,如何實現創新性傳承與創造性轉化,這是我們必須突破的難題。
4.如何利用好大運河這個超級IP,創新文化發展模式,推動文化資源向文化生產力轉化,實現文化價值最大化
大運河是蓄積了千年文化勢能的超級IP,如何運用?目前來看,整體還處于較低水平。一是對大運河文化內涵挖掘不深,融合不夠,許多項目簡單粗放。二是模式創新較少,沒有圍繞運河IP形成系列產品與服務,特別是對虛擬價值與形態開發不足。三是隨著航運功能的衰退,“因河興城”的城河共生關系日漸松散,大運河與城市經濟、社會及生態的關系還需要重塑。
5.如何統籌好沿線城市的資源與力量,推進協同合作,構建起大運河文化帶命運與利益共同體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縱向上,需要在國家、省、市甚至更具體的行政單元形成合力;橫向上,需要運河沿線城市之間,城市文化、水務和商業等各部門間協抓共管”[2],同時還需要協同與整合多元社會力量。目前來看,情況不容樂觀。一是國家層面統籌缺位,沿線城市各自為政,同質化趨勢嚴重;二是大運河涉及水利、環保、規劃、文物和宣傳等多個職能部門,多頭管理現象突出;三是宣傳力度不足,社會力量參與熱情與程度不高;四是區域協同還缺少必要的組織、制度與政策保障。
1.實施“大運河文化資源普查與數字化工程”,建立權威、統一、動態的大數據庫,并在此基礎上打造集管理、研究、展示和監測等功能為一體的大運河數字公共服務平臺
建議由國家文化部門牽頭,聯合相關部委和沿線城市,以大學科研機構為主要依托,邀請考古學、水利學、經濟史和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圍繞大運河文化資源、生態環境等內容,通過遙感技術、無人機、實地調研及文獻收集等方式,進行徹底調查,全面摸清底數,建立起大運河數據庫和三維數字圖景,并在整合蘇州、杭州和揚州等城市遺產數字管理平臺和監測預警系統的基礎上,建立服務于整個大運河流域的數字公共平臺。
2.加快頂層設計,做好大運河文化帶的專項研究與總體規劃,處理好保護與利用、整體與部分、短期與長期的關系,將大運河打造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旗幟品牌
建議由相關部委、專家學者和沿線城市政府部門等聯合組建戰略規劃小組,在參考和整合各地現有規劃的基礎上,如《大運河(江蘇段)文化帶建設規劃》,高質量制定大運河文化帶總體規劃。明確文化帶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整體功能布局,提煉出沿線城市的特色定位與發展側重點,促進城市間的協同合作,指引大運河建設成為生態之河、文化之河、經濟之河與開放之河。
3.以大運河文化為內核,啟動“大運河文化+”計劃,推進與沿線生態建設、城市功能及經濟發展間的融合發展,創建一個充滿文化特色、創新有力、繁榮活躍的發展帶和城市群
鼓勵沿線城市充分挖掘本地運河的歷史文化資源,并創新性地將其融入到城市建設中去,豐富城市服務的多樣性與特色性。同時運河文化不必局限在河道、船閘和碼頭等固態遺產上,還應探索以大文化IP為紐帶,與特色小鎮、動漫影視和旅游產品等有機融合,打造一個集景觀帶、文化帶和經濟帶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群廊。
4.實施聚焦戰略,選擇重點河段、重點城市、重點項目和重點企業進行重點支持,然后“以點帶面”,拉動區域整體崛起
根據區域經濟的“點-軸開發理論”,經濟中心總是最先集中在少數條件較好的區位,成斑點狀分布,然后逐漸拓展為繁榮的發展軸線。大運河文化帶綿延4000余公里,各城市發展水平梯度較大,應在支持上有所側重。建議先在大運河沿線選擇幾大節點性城市,支持一批創意性強、震撼力大的優質項目,重點引入或培育幾家戰略性文化企業,發揮其先鋒示范與引擎帶動作用,促進文化帶快速隆起。
5.創新大運河文化帶的合作組織、合作機制和合作政策等內容,打造區域協同發展的典范樣板
在組織上,建議由國家相關部委指導,沿線政府主導,聯合市場主體與社會機構,組建“大運河文化帶發展聯盟”,促進多方通力合作;在機制上,進一步強化沿線城市遺產保護聯合行動機制,加快建立大運河文化帶聯席會議制度、信息溝通制度和評估考核制度;在政策上,建議在中央財政的支持下,沿線城市聯合出資成立“大運河文化帶發展基金”,發起“大運河文化帶國際高峰論壇”,聯合打造“大運河文化廟會”、大運河主題演出或影視作品等。同時,組織招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志愿者”,組織文藝工作者宣傳大運河。
6.推動制定《大運河保護條例》,為保護、傳承、利用好大運河提供基本的規制與遵循,為文化帶永續發展奠定法制基石
良法才有善治。建議盡快制定關于大運河生態環境、文化遺址和歷史風貌保護等方面的法規條例。目前來看,已出臺了《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文化部,2012年)《山東省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管理辦法》(山東省,2013年)《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杭州市,2017年)。但整體而言,當前的管理辦法行政層級較低,法律約束力不夠。建議參考《長城保護條例》等條文,盡快制定《大運河保護條例》,用法制為大運河文化帶的發展護航。
[1]馮源,蔣芳,李鯤,孫曉輝,段菁菁,俞菀,關桂峰. 舊運河,新擔當——流動的文化動脈:大運河新使命調查. [2017-07-25]. 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7/25/c_1121377414_3.htm
[2]范周. 對大運河文化產業帶建設構想的思考. [2014-09-15]. http://www.ccln.gov.cn/sixiang/sixiangx/shizhengjiangtan/87301.shtml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
編輯:云霞
G127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