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猛
從“課課練”到“天天練” 打造樂動智慧體育課堂
本刊記者 王猛

6月9日,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科研專項重點課題《青少年體能素質“課課練”持續與拓展研究》“從‘課課練’到‘天天練’智慧體育課堂”研討活動在北京師范大學朝陽附屬小學舉辦。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衛生藝術教育研究所所長吳鍵、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課外活動研究室主任孫偉、《中國青少年體能素質“課課練”創新研究》總課題組副組長燕玲、朝陽區教研中心小學教研員王曉東等出席活動,來自北京市各區縣學校的50余位子課題負責人、體育教師到會學習研討。
據悉,《青少年體能素質“課課練”持續與拓展研究》的研究目標是,進一步開展“課課練”理論探索和基于運動處方要求的體能練習新內容、新方法、新手段的設計與應用;圍繞“每天鍛煉一小時”的要求設計學校體育工作的思路與措施,探討“課課練”與“天天練”的有機結合,并以學生生長發育規律和教育規律為基礎,提出包含學校、家庭、社會等多個方面的綜合干預方案并加以實施。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加強“課課練”和“天天練”的理論探索;開展檢驗“課課練”效果的教學實驗研究、體能素質練習興趣的研究、“天天練”綜合實施方案的縱向跟蹤研究。
活動中,北京師范大學朝陽附屬小學部分班級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了大課間活動展示,內容包括借助拉力帶、壺鈴等器械,側重上肢力量訓練的健身操,以及側重下肢力量訓練的象限跳、繞桿跑。學生們認真的態度、規范的動作贏得了在場嘉賓與觀眾的陣陣掌聲。隨后,學校郭景松、裴童、劉子釗、沈丹等4位體育教師分別帶領4個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墊上游戲》《跳繩游戲》《小足球》《課課練-反應能力訓練》等4節微課展示。在《墊上游戲》微課中,教師巧妙分組,學生將體操墊圍成圓圈,玩起了“拱橋過人”的游戲。學生或匍匐前進,或撐臂直腿身體成“拱橋”,游戲化的教學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運動。在《課課練-反應能力訓練》中,教師將實時監控系統、體感測量系統等教學智能系統與體育教學有機結合,實時監控每位學生的運動強度、心率、卡路里消耗情況,實現了教學的實時監控、科學測評,保證學生鍛煉的有效性,同時提高教師上課、研課的水平,充分體現了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是一堂“智慧”的體育課。
展示活動結束后,與會領導、嘉賓聽取了學校開展體育課程建設及相關課題研究的情況介紹。首先,學校科研工作負責人宋潔代表學校作了題為《課題、課程、課堂三位一體,構建學校體育“樂動”課程》的主題報告,從以體育素養為核心的“樂動”課程、以課題研究為引領的“樂動”課堂、以興趣特長為導向的“樂動”空間三個方面介紹了北師附小體育課程構建的頂層設計和總體思路,提出體育課應將體育文化素養培養作為最高目標,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擁有強健的體魄,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公平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塑造他們強大的內心和健全的人格,學會調控生活中的不良情緒——這樣的體育課程,才是符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要求的、讓學生終身受用的好課程。隨后,學校體育教研組長沈丹以“融教育智慧,造高效課堂”為題,向與會領導及嘉賓介紹了學校在“樂動”體育課程建設中的具體做法,體現了以智慧教育為切入點,以推進體育課堂游戲化、信息化為目標,深入探討、研究智慧課堂建設的鮮明特點,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在校園體育活動中實現高質、高效的學習和鍛煉。
學校匯報結束后,《中國青少年體能素質“課課練”創新研究》總課題組副組長燕玲作了《青少年體能素質“課課練”持續與拓展研究》專題講座,并由與會專家對此次活動中的大課間展示及微課展示進行了點評。專家們認為,學校的體育教學利用信息化設備的數據評估,實現了體育課堂的量化,能讓學生實時得到運動反饋,極大地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學生體育鍛煉的持續性,提升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富有積極成效的。
最后,課題組為學校頒發了“青少年體能素質‘課課練’持續與拓展研究課題實驗學校”的牌匾。
本次活動展現了北京師范大學朝陽附屬小學師生“樂學”“樂育”的飽滿精神狀態,校長趙宗國表示,“將繼續積極參與青少年體能素質‘課課練’持續與拓展研究,繼續探索在傳統體育課堂教學環境的基礎上向游戲化、信息化邁進,使智慧課堂教學讓更多學生受益,讓更多學生在享受運動快樂的同時,實現體質不斷增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