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淑慧 (西安體育學院研究生部,710068)
青少年運動性貧血的產生機制及防護措施
印淑慧 (西安體育學院研究生部,710068)
2016年5月20日第27個“中國學生營養日”到來之際,《中國兒童青少年營養與健康報告2016》藍皮書依據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正式發布我國學生的健康狀況存在形態發育水平、肺活量水平、營養不良、低血紅蛋白、肥胖、視力不良、齲齒等七個方面的問題[1]。陳吉棣曾對北京兒童青少年鐵營養狀況做過調研分析,發現貧血檢出率約為成年運動員的3倍,其中缺鐵性貧血為主要類型[2]。
運動性貧血是指由于運動訓練或者比賽造成單位容積血液中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數值低于正常值的現象。臨床上,影響健康的貧血判定標準是血紅蛋白男性運動員低于120g/L,女性運動員低于110g/L,14歲以下男女均為120g/L。但是更多專家認為運動性貧血的指標應該更加嚴格,參考標準應該以運動能力為依據,當血紅蛋白男性低于130g/L,女性低于125g/L時雖然不影響身體健康但有可能影響運動能力。耐力項目男性運動員在160g/L,女性140g/L最適宜發揮人體最大有氧代謝能力[3-4]。
出現運動性貧血不一定都是缺鐵性貧血,如果單純血紅蛋白指標下降,可能是因為運動員機能下降,也可能是營養不良。如果伴隨有紅細胞分布寬度大于15%、血清鐵蛋白小于40ng/mL時機體肯定鐵缺乏。當口服鐵制劑,使血紅蛋白升高1~2g/分升,是作為判斷缺鐵性貧血的“黃金標準”。[4-5]
表1 不同鐵成分的生物利用度[5]
鐵在人體內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構成血紅蛋白,占總鐵量的60%~75%;3%為肌紅蛋白,1%為含鐵酶類。這些功能性鐵參與肌肉和血液中氧的輸送,是體內幾種重要的酶的構成成分,參與呼吸鏈中電子的傳遞,以及參與促進肝臟藥物的代謝過程。鐵的代謝包括鐵的攝入、利用和排泄三部分,鐵代謝紊亂的原因包含機體對鐵的需要量增加、鐵的攝入不足、鐵的吸收障礙以及鐵丟失增加。
我國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推薦的鐵的適宜攝入量AI值:成年男性為15mg/d,女性為20mg/d,而大多數運動員甚至沒有達到普通人的標準。
鐵的補充主要通過膳食鐵和鐵制劑2種形式,無論是膳食還是鐵制劑,鐵的存在方式只有2種,即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
血紅素鐵含量豐富的食物包括動物肝臟、瘦牛羊肉、豬肉、魚類、家禽以及甲殼類,非血紅素鐵含量豐富的食物為堅果、果干、豆類、全麥面包、綠葉蔬菜等。每100g食物中鐵含量較高的是黑木耳185mg、海帶150mg、芝麻醬58mg、蝦子69.8mg、銀耳30.4mg、豬血15mg、豬肝25mg[5]。膳食中深色綠葉菜、柑橘類水果、香蕉、豆類富含葉酸,肉類、奶制品中富含維生素B12,柑橘類水果、漿果、蔬菜中富含維生素C,這些食物都可以作為促進鐵吸收的來源[6]。
大部分膳食食品中鐵的含量相對較低,并且鐵在食物中80%以三價非血紅素鐵形式存在,鐵含量豐富的肉類食物中血紅素鐵也只占有40%。因為非血紅素鐵只有還原成為二價形式并且與結合的有機物如蛋白質、氨基酸、有機酸等分離后才能被小腸吸收。膳食中谷類食物中的植酸鹽、茶葉中的鞣酸、咖啡中的多酚、碳酸鹽、鈣、鋅都會抑制鐵的吸收;肉類、維生素C、發酵食物、還原劑、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B6由于可以保持鐵的溶解狀態和還原狀態,所以可以促進非血紅素鐵的吸收[7]。
綜合考慮鐵的吸收利用情況,單獨依賴膳食鐵的攝入往往不能滿足青少年運動員對鐵的需要,此時需要考慮鐵制劑的形式補充鐵。為不同形式鐵吸收利用度可以作為預防和治療運動性缺鐵性貧血的參考依據(見表1)。
如果血清鐵蛋白正常,而紅細胞分布寬度指標增高,則有可能并不是缺鐵性貧血,而是紅細胞破碎導致的貧血。機體在運動訓練后生成的大量自由基造成的血管內溶血是引起紅細胞破碎的重要原因。
[1]中國兒童青少年營養與健康報告發布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喜憂參半[J]中國農村教育.2016.6:9.
[2]陳吉棣,李可基,霍卓平,等.兒童青少年運動員鐵營養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90,9(3):140-144.
[3]馮連世,馮美云,馮偉權.優秀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社.2003:56-70.
[4]曹建民.運動性貧血的機制及防治措施[R].北京: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2015.
[5]曹建民.體能與營養恢復[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97-102.
[6]顧中一.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吃[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135-136.
[7]葛可佑.中國營養師培訓教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7-71.
(專欄稿件由康比特特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