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才 陳杰 鄧闖 魏晨
(浙江省氣象服務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7)
浙江省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架構設計
鄭偉才 陳杰 鄧闖 魏晨
(浙江省氣象服務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7)
浙江省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是目前全省開展突發事件預警信息服務的主要發布平臺,系統在正式投入業務運行之后便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從大喇叭顯示屏的應用服務現狀入手,基于全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的部署層次,提出了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的架構設計和平臺對接思路,不僅有助于擴展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發布渠道,擴大預警信息發布覆蓋面,提升社會服務效益,而且可以對大喇叭顯示屏進行統一規范管理。
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大喇叭;顯示屏; 監控平臺
浙江省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1](以下統稱國突系統)從2015年5月開始投入正式業務運行,目前全省氣象預警信息已經完成對接,通過國突系統第一時間面向社會發布并在梅汛期、臺汛期服務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同級其他預警信息發布責任單位的預警信息和突發公共事件正在陸續對接至國突系統。浙江省國突系統作為全省對外提供預警信息服務的主要發布平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集中了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4類突發公共事件信息之后,如何充分利用各部門單位現有的各類信息發布渠道和社會發布資源實現預警信息快速發布,特別在基層中發揮重要作用,是當前思考的主要問題。
大喇叭、顯示屏作為當前氣象為民服務的兩種主要發布手段,不但解決了基層氣象為民服務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問題;而且經過長期的氣象服務實踐,該類發布渠道服務的方式方法已經較為成熟,成為令民眾比較容易接受的服務手段。將突發公共事件[2]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與大喇叭顯示屏進行對接,不僅有助于預警信息為民服務工作的快速開展,充分發揮國突系統作用,為其他發布渠道的對接打下基礎;而且有助于實現對全省大喇叭、顯示屏終端進行狀態監控,統一規范管理。
文章將從全省大喇叭顯示屏的業務應用現狀、功能布局分析入手,基于全省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的架構布局,對省市兩級國突系統對接大喇叭顯示屏的邏輯架構以及監控平臺的功能設計等進行介紹。
1.1 大喇叭顯示屏應用現狀
基于大喇叭、顯示屏終端開展氣象服務具有明顯的屬地化特征,全省在大喇叭、顯示屏系統的開發、服務應用和運維均由各市縣氣象部門獨立管理。相應的氣象服務流程為:在公共氣象服務業務平臺上完成氣象服務產品的制作,通過一鍵式發布功能將氣象服務產品推送至大喇叭、顯示屏終端信息發布管理系統,然后再由該系統通過網絡通信手段或者短信等方式將要發布的氣象服務產品數據包分發至各個終端,對外開展氣象服務。對應大喇叭、顯示屏氣象服務業務流程邏輯結構圖如圖1、圖2所示。

圖1 大喇叭系統信息發布流程

圖2 顯示屏系統信息發布流程
根據圖1、圖2邏輯架構圖,可以發現大喇叭、顯示屏在日常業務服務應用上存在以下不足:
1)各市縣大喇叭、顯示屏信息發布管理系統只能發送本區域的氣象服務信息,不能物盡其用,而且大喇叭、顯示屏由于服務部署位置的特殊性,信息發布多數借助互聯網通訊手段采用明碼方式推送,在信息安全[3]上缺乏足夠保障。
2)系統整體上缺乏對大喇叭、顯示屏終端的統籌管理,沒有完備的監控管理系統[4-5],對各個終端的工作狀態、位置顯示內容等均無法實時查看。在信息安全備受重視的今天,整體架構需要進一步優化。
盡管如此,大喇叭、顯示屏在日常的氣象服務工作中仍發揮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其重要性和功能作用均已在實踐中得到證明。因此,建設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開展國突系統與監控平臺的對接,有助于國突系統快速擴展現有成熟可用的預警信息發布手段,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1.2 國突系統業務結構
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即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省級站,系統功能部署主要為省市兩級節點,內容上可實現省市縣3級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安全事件等預警、突發事件信息的發布。系統邏輯架構圖如圖3所示。

圖3 國突系統業務結構圖
根據圖3,在橫向上國家、省、市、縣4級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實現了同級部門之間預警信息的共享對接。各部門可基于本級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實現預警信息錄入,并利用已對接的發布手段對外提供服務。
在縱向上國突系統實現了國家、省、市、縣3級部署4級連通。市縣發布的預警信息在實現同級共享發布的基礎上逐級向上級備案,最終統一歸檔至國家級并通過國家12379服務網站開展預警信息服務。此外,在國突系統上發布的預警信息,從錄入采集到復核發布,系統均有完整的流程記錄,實現了對預警信息生命周期的全流程監控,從而便于業務人員快速查詢,提升預警信息發布效率。
此外,為進一步發揮國突系統的服務效益,系統預留了二次開發預警數據接口,便于后續發布手段的對接,也為大喇叭顯示屏的快速對接創造了基礎條件。
2.1 監控平臺業務流程設計
綜合分析全省大喇叭顯示屏的應用現狀和國突系統的業務流程架構,浙江省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需在省、市兩級分別部署對接。同時為能實時獲取全省大喇叭顯示屏終端的狀態信息,實現對大喇叭顯示屏的監控管理。各級監控平臺在實現與本級國突系統對接之后,不僅需實現監控平臺與國突系統之間預警信息的發布和反饋信息的收集功能,而且需支持基于監控平臺實現下級終端狀態信息向上級平臺的縱向傳輸。
根據以上邏輯思路,設計浙江省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的業務流程結構如圖4所示。

圖4 浙江省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業務流程結構圖
根據圖4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與各級國突系統及發布終端之間的定位關系,通過建設浙江省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橫向上可以實現與省市兩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大喇叭顯示屏廠家設備的無縫對接;縱向上,向上可以實現與上級監控平臺的信息共享,向下實現對下級監控終端的統籌管理;從而最終實現對全省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所有終端的規范維護,同時對所管轄終端設備可以直觀地進行在線監控和預警信息發布結果的分析展示。
2.2 監控平臺邏輯架構
基于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業務流程設計,監控平臺的開發建設參照了國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的數據標準體系,與國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的省級預警發布系統相互對應。同時在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開發對接過程中,除了需要完成預警信息對接、終端設備監控等主要功能之外,在通信安全、運行保障機制等方面同樣需要跟進。圖5為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的邏輯架構圖。

圖5 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邏輯架構圖
圖5分別從不同層次介紹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的功能特點及安全保障體系。相關功能模塊介紹如下。
基礎設備支撐:
基礎設備支撐是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得以安裝運行的外部基礎環境,包括操作系統、運行中間件、計算機網絡等外部軟件環境和工作站、服務器等硬件方面的支撐。
數據庫系統:
數據庫系統是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的后臺數據支撐。它不僅包含了用以平臺運行所需的地理信息數據、大喇叭、顯示屏終端設備屬性等外部基礎數據信息;而且也涵蓋了平臺業務運行后的實際預警發布信息和反饋結果的記錄、用戶信息和發布策略配置、及用戶操作的行為日志記錄等信息。
平臺相關功能:
平臺層包括預警信息發布和結果反饋功能模塊,預警信息發布結果的統計查詢模塊,用戶權限配置管理模塊,終端發布策略管理,數據加解密、安全認證等功能模塊。
發布終端:
發布終端要符合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下發的《氣象系統大喇叭、顯示屏與國家預警發布系統對接規范》接口規范,用以實現和各大廠商的大喇叭顯示屏終端對接。
運行標準規范:
平臺開發完成并投入運行后,需要制定一系列運行標準規范,確保平臺穩定、高效運行。
安全保障體系:
在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整個業務流轉過程中,涉及數據加解密、安全傳輸、數字證書等一系列安全保障體系的制定和實施。
在完成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建設后,需與國突系統進行對接,相關流程步驟如圖6所示。

圖6 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對接示意圖
根據圖6,要完成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對接,不僅要實現監控平臺與國突系統的對接,而且還需同步實現與大喇叭顯示屏終端管理系統的對接。在此基礎上,國突系統將要發布的預警信息推送至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監控平臺與終端管理系統進行通信后,由終端管理系統通過大喇叭顯示屏終端發布預警信息,同時將發布的結果反饋至監控平臺。最終監控平臺實現預警信息發布結果列表展示和對大喇叭顯示屏終端的狀態監控。
在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對接過程中,涉及預警信息、狀態信息橫向和縱向上的傳輸,因此需充分考慮網絡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對數據包進行加密;同時需進一步提升網絡安全環境,確保國突系統、監控平臺及終端管理系統3者之間的網絡交互安全。
浙江省國突系統是今后全省開展預警信息服務的主要平臺,其重要性和作用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大喇叭和顯示屏作為目前預警信息為民服務的兩種主要發布手段,其實用性已在實踐中證明,將其與國突系統進行對接,有助于國突系統在為民服務道路上加快步伐,而大喇叭顯示屏監控平臺是確保對接工作順利開展的基本保障。此外目前省內的大喇叭顯示屏信息發布管理系統已經運維多年,在對接上會存在軟件兼容性、系統不匹配、安全性不足等問題,需要在后續對接工作中著重解決。
[1] 阮小建,鄭偉才,謝國權.浙江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架構設計[J].浙江氣象,2016(2):23-26.
[2] 應急管理工作總結及計劃[C].中國突發事件防范與快速處置優秀成果選編,2009.
[3] 王鐵方,李濤.蜜網與防火墻及入侵檢測的無縫結合的研究與實現[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119-122.
[4] 李建.基于手機位置信息“我的氣象臺”的研究與實現[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5,32(7):291-299.
[5] 鄭偉才,李建,馬琰鋼.氣象網數據產品監控系統應用開發[J].計算機與網絡,2012,38(427):138-140.
2016-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