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張靜
10日午夜,中韓貨幣互換協議到期。10日上午,韓國央行行長表示,韓中貨幣互換協議續簽問題尚未談成,雙方仍將開會討論。至于雙方能否達成續簽協議,韓國出現兩種聲音,一種觀點認為,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談判前景光明,但另有觀點認為,一旦協議中止,其后續波及效應可能超出經濟領域。
韓聯社10日報道稱,雖然貨幣互換協議是發生流動性危機時的保險裝置,但這也是兩國經濟合作的一個重要象征。受韓國部署“薩德”影響,中國接連出臺反制措施。目前與中國的貨幣互換占韓國貨幣互換總額的半數,值得注意的是,剩余的換幣協議貨幣都不是國際通行貨幣,這增加了韓國外匯市場的風險。
韓國《文化日報》10日報道稱,韓國10月爆發經濟危機的說法正四處流傳。各種不利因素接踵而至,不少經濟專家認為,10月份有可能發生外國資本大規模逃離或國際評級機構下調韓國國家信用等級,這可能成為觸發韓國經濟危機的導火索。10月,朝鮮有可能進行核導試驗,中國持續進行“薩德”反制措施及中韓換幣協議可能無果而終,美國要求重啟韓美FTA談判并有可能將韓國指定為匯率操縱國,這些重大利空消息可能同時出現。從8月份開始,外國投資者在韓國股票和債券市場進入甩賣狀態,而9月份這一趨勢還在繼續。
另據韓聯社10日報道,韓國國際金融中心當天發布的數據顯示,受中國本土企業崛起、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中國“薩德”反制措施持續等因素影響,今年前8月韓國商品占中國進口總額的比重為9.4%,跌回2013年水平。去年對華出口占韓國總出口額的25.1%,但今年前8月則下滑至23.5%。▲
環球時報20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