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洋+秦晉一
歷時三年的立法調研和草案制定工作,9月份召開的市人大常委會第四十次會議將對《上海市高等教育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草案)進行一審,條例將為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和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深化上海教育綜合改革,保證高等教育領域有關規劃和政策的深入實施,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歷時三年 超千人次參與調研
2014年,市教委啟動條例前期研究,探索通過立法保證《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與發展規劃(2015-2030年)》等三大規劃實施的新路徑。2015年,市教委與市人大教科文衛委聯合成立由相關部門負責同志、教育專家和法學專家等組成的工作組,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立法前期調研。2016年條例列入市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重點調研項目后,工作組研究形成條例草案的基本框架。
2017年,條例列入市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的正式項目,市教委、市人大教科文衛委會同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和市政府法制辦又開展了大量的立法調研和座談,并于5月下旬完成了條例草案的起草工作。6月16日,市教育綜合改革領導小組第36次專題會議審議并原則同意條例草案的主要內容。8月18日,市政府第16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條例草案。
在條例立法調研和草案制定過程中,工作組先后到廣東、深圳、重慶、山東、河北,以及臺灣地區等地進行調研考察,組織召開專題調研會、意見征詢會、專家咨詢會等各類座談會50余場,并進行多次深入走訪和一對一訪談,市人大立法專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教育專家、法學專家,教育部有關司局、市政府相關委辦局負責人,以及各高校領導、中層干部及師生代表等1000多人次參與立法調研并提出意見和建議。目前,各相關主體對于通過地方性立法促進本市高等教育發展達成了高度共識,對于條例草案的核心內容也已形成了充分共識。
不求全面 注重體現上海特色
條例草案的基本定位是促進,不追求邏輯嚴密和面面俱到,主要通過有效的鼓勵、支持、引導、推動等促進舉措,解決制約本市高等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性問題。條例草案注重體現上海特色,注重解決本市較為突出的問題,通過對上位法的深化細化和創制性規定,體現上海高等教育促進工作的特點和現實需要。條例草案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的新精神和新要求
條例草案充分貫徹了近年來中央在教育、科技、人才等領域新的政策要求和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等上位法修訂的新精神,體現了本市圍繞科創中心建設出臺的“科創22條” “人才20條” “人才30條”等重要舉措。今年以來,為深入貫徹全國和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等重要文件,條例草案還將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加強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加強民辦高校黨組織建設等新要求落實到條款中。
提煉吸納上海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新成果
近年來特別是2014年以來,上海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取得了豐富的改革成果。工作組對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成果進行了梳理轉化,作為條例草案的重要內容。比如,政府統籌機制、部市共建機制、校務委員會制度、經常性經費為主的財政投入機制、總會計師制度、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民辦高校收費制度改革等。
吸收高教布局三大規劃的主要內容
工作組堅持不忘“規劃入法”的初心,在條例草案中明確規定了規劃的核心內容及效力,并把《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與發展規劃(2015-2030年)》確定的“二維”分類管理、布局結構調整,《上?,F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5-2030年)》確定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銜接通道,《上海高等學校學科發展與優化布局規劃(2014-2020年)》確定的高峰高原學科建設等內容,經過法言法語轉化后吸收到條例草案中。
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研究擬定核心條款
在條例草案的起草過程中,工作組梳理本市高等教育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對照問題提煉核心條款,增強條例草案的針對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特別是針對高校普遍關心的人員編制、績效工資、職稱評聘、高層次人才引進、青年教師發展、教書育人、經費使用、辦學條件及配套環境等問題,工作組進行了多次專題研究及溝通協調,并在貫徹教育部等五部委《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的基礎上,提煉形成了條例草案的核心條款。
規劃入法 明確效力引領發展
條例草案共分6章50條,包括總則、規劃與評價、依法辦學、社會力量參與、統籌與保障和附則。主要規范了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發揮規劃在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一是明確規劃的制定和效力,規定高等教育規劃由市政府批準后實施,市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嚴格執行本市高等教育發展規劃;二是明確規劃的核心內容,將高?!岸S”分類發展、高水平大學與學科建設、學科專業設置、應用型人才培養等規劃內容在條例草案中予以規定,以凸顯規劃內容的法律效力。
強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教學質量評價
一是在總則部分明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等重要內容;同時把堅持立德樹人、師德規范等作為高等教育評價的核心條款;二是明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特別是突出本科教學,把教學激勵機制等改革舉措在立法中確定下來;三是規定了高等教育評估的具體制度,包括高校自我評價,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專家或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評估以及教育督導部門的評估等。
明確辦學目標和依法辦學的具體舉措
一是在人員編制方面,明確地方公辦高校在人員編制內自主制定崗位設置方案和管理辦法,自主招聘錄用人員,同時規定編制、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應當科學核定并及時動態調整地方公辦高校人員編制;二是在職稱評聘方面,明確地方公辦高校自主制定本校教師和相關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辦法和操作方案,在核定的崗位結構比例內自主開展評聘工作,同時要求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確定并動態調整地方公辦高校的專業技術職務崗位結構比例;三是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明確地方公辦高校在績效工資總量內自主確定績效工資分配方案,規定政府應該科學核定地方公辦高??冃ЧべY總量,確保教師收入逐步增長,并明確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獎勵、省部級以上教學和科技獎勵、競爭性科研項目中用于人員的經費以及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團隊所需人員經費等不列入績效工資總量等。
規定社會力量參與高等教育的支持政策
一是按照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的規定,建立非營利性和營利性民辦高校分類管理體系;二是鼓勵社會力量辦學,舉辦高水平、有特色的民辦高校,與高校共建教學、科研機構;三是鼓勵行業組織參與制定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和標準,參與對學科專業的評估活動;四是鼓勵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與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設立實習和實踐基地,參與學生培養;五是鼓勵社區、科技園區等與高校開展文化、體育、科學研究等設施的共享合作。
細化政府統籌與保障的具體措施
一是確定了市規劃國土資源、發展改革、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和區政府在保障高等教育用地和建設方面的職責和要求。二是對高等教育法中規定的“建立以舉辦者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培養成本、高校多種渠道籌措經費的機制”,分別從舉辦者投入、高校收費和多元籌措經費等三方面作出了細化規定。三是通過部市共建機制,統籌推進在滬部屬高校和地方高校共同發展,并對高等教育機構合作、國際合作交流給予政策支持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