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邦奇
航天產業分民用、軍用和商業三類。其中,商業航天是指以營利為目的,獨立的、非政府的航天活動。由于航天活動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基礎,技術復雜程度高、協作性強、投入極高、風險極大,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完備的工業體系和龐大的地面系統支撐,因此受到各國政府重視,由政府主導和投入為主。
在市場驅動下的商業航天活動得到快速發展,對經濟的影響正在逐漸加大,并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目前,全球大約有53個國家的1100家商業公司己經和正在研制開發、部署和運行空間系統。全世界大約有32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每年向航天領域投資340-350億美元,私人公司和風險投資商每年也向航天技術產業投入大約350億美元。商業航天的步伐正從全面推進通信、遙感、定位導航應用,迅速擴展到商業航天運輸、載人航天活動以及有效利用空間資源,開拓地外資源。
國際商業航天進展及趨勢
1、主要大國和強國把商業化航天作為經濟強國的支柱產業。國外航天強國的航天政策逐步從關注國防安全轉變到關注軍用、民用、商用航天協調發展,把商業航天看成軍用和民用航天的支持、太空經濟的引擎,鼓勵和支持商業活動,增強本國經濟的競爭力。
美國為確保太空霸主地位,更加注重軍用航天、民用航天、商業航天綜合性政策的協調發展,把商業航天作為太空經濟的新引擎,通過大力發展商業航天,大幅降低航天活動成本,促進航天產品和技術創新,支撐軍用航天發展,提升航天國際競爭力和本國經濟競爭力。
歐洲把發展商業航天作為基本的航天工業發展戰略,確保阿里安火箭商業發射的競爭力,開發新的衛星通信、遙感技術,建造伽利略導航系統,參加國際空間站等商業活動。
日本航天實施寓軍于民策略,加強商業、民用高技術儲備,加快民用技術向軍用技術的轉變。
2、新技術發展帶來太空工業的第二次革命,商業航天將占主導地位。新技術發展使空間活動成本大幅降低,將出現許多商業性新產品和新服務。以碳納米管復合材料和元件、太陽能電池板、高推力微靜電推進器及自適應、模塊化、自組裝系統等新技術、新產品作為驅動力,帶來軌道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將使未來的太空出現許多新產品和新服務,包括:超大型航天器、充氣住所與公共設施模塊、太空電站、批量生產成本低的微型衛星以及半自主、自適應、可重構的太空系統等,所有航天器的成本都大大降低,訪問太空變得相對“自由”,出現諸如通過太空實現全球快遞服務、利用太空光源供夜間照明和作物生長、通過空間繼電器配電、從太空輸送電力、公眾亞軌道太空旅行、太空酒店和度假村的公眾旅行、太空商業園、體育館、電影制片廠等。商業航天將迅速成為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提供能源、信息、產品和服務。各國將加快商業航天的經濟發展。
二、我國商業航天的現狀及差距
經過四十多年發展,我國航天工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建成航天運輸系統、對地觀測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衛星、科學衛星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實施了載人航天工程,實現了航天員空間出艙活動、空間交會對接、空間實驗室工程,正在開展空間站工程,實現了探月工程的繞、落目標,正在開展采樣返回任務。總體上看,我國衛星研制、發射、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科學實驗幾乎全靠國家投入,社會資本極少介入,航天產業目前處于產業化階段,遠遠談不上商業化。
在航天產業化方面,我國正在建設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天津等產業基地,圍繞衛星及其地面運營服務、金融服務、國際化服務、信息與軟件服務等領域的航天服務業以及航天技術應用產業成為中國航天商業化運營的主要內容,但商業化政策還不配套,不成體系,尚未有具體的商業、稅務、融資等激勵措施出臺。
上海開展商業航天的基礎
上海航天技術實力雄厚,創新人才相對集聚,并正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具備良好的建立商業航天基地的條件和實力。發展商業航天工程,也契合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需要。
1、國家宏觀政策為商業航天的未來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目前國家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時期,國資改革、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軍民融合等一系列政策出臺為商業航天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自貿區的試點建設為商業航天的體制機制建設提供了肥沃土壤。目前國內商業航天的機制、體制、政策都還欠缺,自貿區的靈活機制可以為商業航天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機制動力。上海的技術智力資源、資金、人才優勢為商業航天發展提供了助力。上海要繼續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在這一領域就應抓住機遇,下好先手棋。
2、上海雄厚的航天產業和航天技術實力為商業航天奠定了基礎。上海航天局是中國三大航天總體院,擁有完整的彈、箭、星、船、器等航天技術,是最具綜合優勢的航天技術研究院,具有運載火箭研制、衛星及應用、深空探測完備的產業化布局和科學實驗研究的能力,并在衛星數據應用、北斗導航、航天先進裝備與制造、航天能源、復合材料等方面開展了商業化運營,具備了較強的商業能力。
上海中科院有關院所和上海小衛星中心的科技創新實力為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力量,同時會帶動運載和發射的商業化。
加快開展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并將其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建議
1、充分利用現有軍用、民用航天建立的高端人才、成熟技術、產業制造、實驗設施,加快軍轉民步伐,發揮現有航天系統平臺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制定激勵扶持措施發展商業航天,加快北斗導航、高分遙感數據、通信衛星、微小衛星地面應用以及空間站應用等商業化應用的步伐,大力推進航天器商業有效載荷、商業推進系統、航天新材料等商業化步伐。大力推進航天高端裝備、地面終端和智能制造技術的商業化,形成新的航天商業模式,加快產業發展。
2、建立全球低空衛星星座網和高分衛星數據應用系統,支持重大產業化項目的發展。為配合全球化和走出去發展戰略,利用好上?,F有衛星設計、制造、發射、星座布局、地面接受和大數據應用及相關設備開發的基礎。建立上海商業航天運輸系統,商業載人航天、太空旅游、商業衛星及地面應用系統(微小衛星群、低軌移動通信衛星網、臨近空間信息網、新型遙感衛星等),以及機器人在軌服務系統,加快對太空資源開發和能源應用、環境氣候和PM2.5監測等。商業化的航天產業能夠集聚高檔人才,有助于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據估算商業化和航天產業總投入在200億元左右,直接產出和應用潛在市場上萬億元,是符合本市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產業。
3、加快培育商業航天所需的高新技術,占領未來商業航天發展的技術和產業制高點。利用上海高校的優勢、企業、機構建立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平臺和商業化技術開發中心,搶占航天技術發展如碳納米管復合材料及元件技術、納米電子元件技術,大型薄膜鏡頭和天線技術、衛星群編隊飛行及協作的技術、在軌組裝技術、空間互聯網技術等制高點。
4、加快建立對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在上海自貿區建立商業航天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和產業園,培育商業航天產業群。在商業航天產業園制定推進商業航天支持政策、資金、稅收、融資、國際化等的機制建設,為商業航天創建良好的投資環境。規劃建立航天文化、娛樂、教育、培訓的基地和園區。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科學技術開發交流中心主任、黨委副書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