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霞??
摘要:心理選修課作為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效拓展學生知識結構、開闊視野,提升能力的有效載體。本文以《趣味心理學》為例,系統闡述選修課開設的意義與思路、方法和策略、過程與管理等,切實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探究知識和應用知識能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
關鍵詞:趣味心理學;課程設計 課程實施
21世紀是一個復雜多變的世界,大學生面臨著學習、就業、人際交往、戀愛等諸多問題,如何幫助學生更好的拓展心理學知識,強化心理學視角,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是心理學選修課的重要使命。本文以《趣味心理學》選修課為例,從課程意義,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管理等方面展開探討,以期達成課程目標,并為其他選修課的開設提供有益借鑒。
一、開設《趣味心理學》公選課的意義和價值
心理學作為21世紀的前沿學科,已廣泛應用于醫學、工業、管理、設計等領域。大學生學習心理學可以有效提高自身人文素質,對養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習技能、提升創新精神、增強就業能力都意義重大。
《趣味心理學》作為一門新開發的公選課,旨在通過集實用性、趣味性、生活化的心理學知識、原理、方法等的介紹,引導學生深入剖析心理學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深刻認識心理學規律對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影響。課程以“學以致用”的原則,幫助學生靈活掌握心理學知識原理,提升心理學素養,強化其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并將之與專業知識融會貫通,最終能有效運用心理學的視角和思維來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形成對自己及社會的客觀認識,優化自身行為,不斷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為創新創業及自身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
二、《趣味心理學》公選課課程設計探討
(一)課程設計思路
本課程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和學習需求,有針對性的提取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消費心理學、色彩心理學等學科知識,將理論概念和研究結果與職業社會中的運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巧妙設置問題情境,強調互動與參與,采用團隊討論、個案分析、角色扮演、影視賞析、心理測試等多中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對各種社會現象、社會問題展開基于心理學視角的探索與思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心理素養,培養學生自我職業素質及綜合運用各種技巧的能力,達到獲得知識與提升個人修養的雙重功效,有效應對生活、工作、學習中的各種挑戰和問題。
(二)課程設計原則
本課程設計要遵循科學性、實用性和主體性三大原則。科學性原則是指本課程的教學主題要有堅實的科學依據,有效借鑒多門心理學學科豐碩的研究成果,幫助學生拓展知識結果,訓練科學思維;實用性原則要求以鮮活的心理學知識給學生示范理論的應用,為學生指明解決學習、就業、生活中心理學問題的正確方向,提高其學以致用的能力;主體性原則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小組活動、團體訓練等方法,促使學生去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
(三)課程目標定位
本課程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知識目標要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原理,把握個體在社會情境中的心理和行為規律,并努力做到將心理學知識與其他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同時了解不同心理學流派的心理學趣味應用原理與技巧。能力目標則幫助學生運用社會心理學相關知識分析社會現象的成因,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學以致用的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素質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對自己及社會的客觀認識,養成用科學心理學的視角和思維,豐富和提升自身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為創新創業及自身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
(四)教學內容定位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分為六個板塊:一是走近心理學的前世今生,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學發展歷史與趨勢,使學生了解心理現象的本質、機制和規律,掌握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原理;二是認識個體的人,引導學生完成自我探索之旅;三是認識社會的人,通過對社會影響、社會交互等原理的認識,幫助學生有效開展人際交往、競爭合作,并有效完成社會適應;四是探索意識之域,了解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奧秘;五是解開潛意識之域,幫助學生了解夢、催眠的原理;六是玩轉經典心理效應,引導學生有效利用各種心理效應,學以致用提升生活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趣味心理學》公選課課程實施分析
(一) 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課程教學過程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多媒體教學、在線評測系統、數字化學習系統、慕課/微課等,改進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開發教學資源,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跨時空實時互動交流,倡導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協同學習,加強實際操作應用,將心理知識的科學性、趣味性和實踐性有機統一起來,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1、理論講授。主要針對本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重要方法技術。講授力求條理清楚、分析透徹、視野開闊、重點突出。
2、案例分析。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案例的調查、 閱讀、 思考、 分析、 討論和交流等活動,做到“事論結合”,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其學習興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景模擬。充分發揮情景模擬教學的科學性、實用性、經濟性、見效快等特點,通過問題情境的巧妙設置,使學生在仿真情境的體驗、感悟和交互中增長知識與才干,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4、小組討論。就課程講授中存在的一些有爭議問題、疑難問題、社會熱點頭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促進學生反思和批判性能力的養成。
5、社會調查。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工作、生活情況,進行觀察實踐。組織學生就身邊常見的一些社會心理現象進行曲訪談、觀察以及一定的問卷調查,使學生逐漸形成科學的搜集資料、分析資料、形成獨立見解的能力。
6、影視賞析。從心理學的角度走進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對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與行為表現進行分析,推動學生們對人類自身及人生的再認識,借助電影和心理學知識的力量來探索自己的深層次能量,重新塑造自我,完善人格。
(二)考核與評價
本課程的考核旨在激勵學生知識遷移,構建以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為標準的考核評價體系,實現考核形式多樣化、考核內容綜合化、考核反饋全程化。《趣味心理學》作為人文素質選修課,可根據個性化學習目標,設置多個目標達成路徑,給學生提供多種考核方式選擇,如課堂作業+期末測試;社會調查(實踐)報告+2個典型案例分析;相關執業證書+項目設計等不同模塊組合,供學生自由選擇。每個模塊都有過程考核,將學習總成績分布在各個節點,使學生關注學習的每一個節點,鼓勵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體而言,考核評定采用過程評價和卷面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考核結果要注重學生的學習反饋、學習效果、學習表現、卷面成績等。其中,過程考核滿分100分,以60%計入最后總分,過程考核項目包括出勤、作業(含紙面作業、空間作業及互動交流等)、課堂表現等;卷面考核為開卷考試,滿分100分,以40%計入最后總分,卷面考核內容包括心理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現代社會的高節奏、高競爭和高壓力給當代大學生帶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更多的心理壓力和挑戰。通過《趣味心理學》選修課的開設,學生能將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創造性的運用于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各個領域,發揮心理學的實際指導作用,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也需要學校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只有學校、教師、學生三方的協調配合和努力,才能真正發揮課程價值,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李韶華,趙志宏,任劍瑩,高校選修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教育與職業》2012年(11):137-138?
[2]袁錦貴,方志賢,高職院校人文素質類公共選修課教學改革芻議[J]《中國農業教育》2007(5):29-31
[3]郝艷紅, 孫楠. 高校公選課教學和考核方案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0( 31) :51-52.
[4]王立,郭立剛.《 心理健康教學》 選修課教學模式初探[J]. 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1( 1) :89-90.
(作者單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