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鑫陶
時下,五花八門的夏令營項目層出不窮。網絡搜索“夏令營”,親水夏令營、戶外營地夏令營、科技夏令營、青少年軍事夏令營、游學夏令營、美式夏令營、“中國小演講家”夏令營、出國夏令營、英語夏令營等等,各種夏令營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上世紀90年代初進入中國以后,夏令營這個外來的概念最初只是精英家庭孩子們的“專利”,如今20多年過去了,它早已成為眾多家庭孩子們的“標配”,并催生了各類營地教育機構和火熱的競爭市場。
但在快速發展的背后,一系列夏令營亂象的發生,卻也讓人擔憂。
最近有媒體報道,近年來以登山、滑雪、潛水等為主題的運動夏令營頗受歡迎,但大多數教練并不持有《高危體育項目從業證》等資格證書;有家長反映,給孩子報名了美國游學營,費用比普通旅游高50%,卻只是走馬觀花地參觀了幾所當地學校;有中學生說,“本來想去感受下韓國高中和大學的學習氛圍,但實際上我們只在一個并不怎么知名的大學逛了一圈就出來了。剩下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參觀景點、吃美食,還誘導我們購物。”
當夏令營成了觀光購物游,它也就失去了其應該扮演的角色和意義。
夏令營源起于美國。1861年夏天,一位來自康涅狄格州的教師肯恩(Frederick W.Gunn),率領孩童進行為期兩周的登山、健行、帆船、釣魚等戶外活動,來均衡孩童身心,自此慢慢發展開來。
在當年的肯恩看來,夏令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環境,透過一群訓練有素、專業熱忱、細心耐心的工作人員精心架構出能培養孩子潛能的相關課程,讓孩子在自然環境中學會關心別人,在克服困境中建立自信,在團隊競賽中與人合作,在學習過程中積累能力。
這是夏令營最初的目的,也是夏令營活動的核心要義。
在美國,選擇夏令營是一件困難的事。因為同樣名目繁多,美國的家長們在選擇上也同樣慎之又慎。只是他們的慎重更多的是源于給孩子選擇哪一個合適的項目,能有助于挖掘孩子的潛力,培養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塑造孩子的團隊精神。而對于中國的家長們而言,選擇的困難則在于,要擦亮自己的眼睛,辨別夏令營的真偽,別讓夏令營成了一次溢價的觀光旅游。
在國內,亂象的產生也與相關機構缺乏監管、資質門檻設置太低有關。除了教育機構,社會機構只要其公司是合法登記注冊的,不超過范圍經營,就可以開辦夏令營。而許多夏令營機構則存在旅游資質和培訓資質缺失,以及監管主體不明的狀況。它們打著夏令營的旗號,只為謀取暴利,而全然不顧其中的安全隱患和道德責任。
美國夏令營協會出臺的行業標準,不僅要求其餐飲、健康服務人員和各種營地顧問都要有相應的資格證書,而且其標準都已經細化到了工作人員與孩子比例的上下限、如何解決孩子不遵守紀律以及想家時怎么處理等問題。而在我國,在夏令營的資質要求、誰來監管、投訴渠道等方面,仍存在部分管理真空。這也直接導致了我國夏令營項目的良莠不齊,甚至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惡劣現象存在。
別讓夏令營成為觀光游,其首要的就是要監管到位,明確監管責任,加強監管舉辦資質,讓不具備資格條件的機構退出市場;其次就是要制定嚴格的行業標準,提高準入門檻,規范市場的競爭秩序,讓“良幣”不會被“劣幣”驅逐;更重要的是,要讓夏令營回歸本質,讓它們成為“學校生活的有益補充”,而不是“坑娃營”。
有人說,夏令營不在于走多遠,而在于學什么。正是因為夏令營給長于家庭、學于學校的孩子們提供了另一種認識世界、增長知識、培養興趣、提升潛質、學會合作的機會,它才不斷受到社會和家庭的推崇,在全世界流行起來。
所以,不論是何種名目的夏令營,不同的主題下一定要有核心的主題元素,讓不同的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項目,在其中有所學、有所知,真正能提供給孩子們一段有意義的假期時光,夏令營也才不會成為盲目的觀光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