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國芳??
摘要:有機化學作為基礎學科在醫學、藥學、營養學、食品科學、生物工程、化學工程、紡織印染等多個專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因為課程具有內容多、抽象概念及相關機理多、理論知識理解和記憶難、理論與實踐難以融合的特點,使學生在學習中缺乏興趣與熱情從而極大影響了教學效果,也給有機化學教學工作帶來了壓力。目前,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式教學方法已成為高職教育界關注的焦點。本文結合有機化學課程的特點,對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式教學方法進行了概述,并舉出了將“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式教學方法”應用于有機化學教學的具體實踐案例。
關鍵詞:有機化學;以學生為中心;參與式教學;應用實踐
職業院校培養學生的一是知識,二是技能,三是文化素養,四是空間能力。這就要求教育者要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教學設計,從教學目標——多元智能——教學策略——媒體、評價等方面把控好教學過程。教學過程的實質就是教師和學生直接或間接地互動,從而走向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方式是教學過程的活動細節,即在教學過程中由學習內容所決定的教師與學生活動的分配方式。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式教學是職業教育的必然趨勢。
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制備方法、相互之間的轉化關系與應用的科學。有機化學的新理論、新反應、新方法不僅推動了化學學科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該學科與生命、材料、能源、信息、農業和環境等相關領域在更大程度上的交叉和滲透,進一步拓展了有機化學的研究領域。其知識點及其應用技術涉及醫學、藥學、營養學、食品科學、生物工程、化學工程、紡織印染等多個專業,是專業的核心課程。但是,有機化學課程內容自身的教學知識點多、抽象概念及相關機理多、理論知識理解和記憶難、理論與實踐難以融合的特點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有效理解并掌握課程的知識點,從而使學生在有機化學課程學習中缺乏興趣與熱情。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掘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打造有效課堂,尋求適合學生的學習新方法成為有機化學傳統教學方法改革的重中之重。利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式教學方法可順應傳統教學方法改革的需求。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式教學方法概述
(一)含義
參與式教學方法(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是目前國際上普遍倡導的一種進行教學、培訓和研討的方法。參與式教學過程是指學生在明確的教學目標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在民主、寬容的課堂環境中,積極主動的、具有創造性的介入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從而接受教育、獲取知識并發展能力。教師與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他們共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因此,參與式教學是一種師生共同推進教學的教學形式。全體師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諧、熱烈的教學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參與和發展機會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一種合作式或協作式的教學法。這種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應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成為其中的積極成分,加強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使學生能深刻地領會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并能將這種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是一種將學生放在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位置,教師通過組織、設計“活動”的形式,全面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創造性學習與發展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
(二)類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參與式教學方法歸納為:課堂討論、頭腦風暴、示范和指導練習、角色扮演、小組活動、游戲和模擬教學、案例分析、講故事、辯論、與他人在特定環境內練習生存技能、音頻或視頻活動等決策圖或者問題樹。
(三)特征
學生的角色——是主體、積極的,而非傳統學校里配角、被動的角色。教師的角色——是主導、學習的促進者,而非傳統學校里知識和事實傳授者。教學——強調理解和促進學生不斷的提問,而非傳統學校那樣以記憶和事實的儲存為核心。學習——和社會互動聯系起來,因而需要和他人合作,而非傳統的個體學習。知識——被視作復雜和多維度的,以多元智能為基礎,而非傳統學校里傳授的階層式的僵硬的知識。概念發展——是將事實和信息轉化為關鍵的概念或大思想,而非傳統學校里只是對事實和信息的儲存。評估——是融入到在課堂上進行的研究活動中的,能夠檢驗學習的質量,而非傳統學校里對于獨立結果的評估,檢驗知識的儲存量。改變學習范式——進行知識的構建,而非傳統學校里的知識的轉移。
(四)目的
讓所有的參與者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二、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式教學方法在有機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一)教學設計
(二)常用教學方法與技術
1.談話法 用“談話”使學生參與
談話教學法是教師提出引導性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提出的問題,借以獲得新知識鞏固新知識或檢驗知識的教學方法。提問有記憶水平(知識水平)、理解水平、應用水平、分析水平、評價水平和創造水平(綜合水平)等六種提問方式。例如單環芳烴苯環上的取代反應教學問題設計如下:
什么叫取代反應?苯環上有哪些取代反應?什么是親電取代反應?與烷烴的取代反應有何差別?苯及其同系物或衍生物反應活性有何差別?兩類定位基的含義是什么,各有何特征?什么叫定位效應,其實質是什么?影響反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定位規律怎樣解釋?定位規律有何應用?你能說說甲苯和硝基苯的付-克反應有何不同嗎?你同意他的說法還是反對?你能就由苯合成鄰硝基氯苯和甲苯合成2、4-二硝基苯甲酸設計合成路線嗎?
設計上述會話主題,教師按照解答或分析某一問題的途徑,通過運用提問、復述、贊揚、鼓勵等措施,有目的地進行引導,讓學生的思路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以順利地解決了芳烴苯環上取代反應的問題。課堂上可以運用“頭腦風暴”和“暢想落實”等方法完成“談話”。
2.圖示法 用“圖示”調學生參與endprint
圖示教學法是一種以圖形為主要方式,揭示事物現象或本質特征,激發學生思維,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識,加快教學進程的教學策略。其實質是使科學知識形象化,抽象知識具體化,零碎知識系列化,復雜問題簡明化,把抽象的文字表述轉化為生動的直觀圖示,把枯燥的語言傳輸變為強烈的視覺刺激,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借助于圖示使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條理性得到進一步體現,便于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便于學生接受、學習。圖示法易于獲得明確的概念,便與比較和分析。借助直觀圖形來確定思考方向,尋找思路,調動學生觀看分析或填寫,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常用的圖形有:組織圖、柱狀圖、甘特圖、雷達圖、流程圖、SWOT圖、維恩圖、產品優勢圖、腦圖、魚骨圖等。例如單環芳烴苯環上的取代反應魚骨圖設計如圖2所示。
在課堂上由學生在黑板上根據此圖填寫化學反應方程式,或由學生將事先做好的卡片(每張卡片只寫一個反應方程式)張貼在黑板上,通過添加、移動和更換,調動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判斷、評價,得出結論。
3.情境法 用“情境”引學生參與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是在對社會和生活進一步提煉和加工后才影響于學生的。諸如榜樣作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課內游戲、角色扮演、范例、案例、圖表、動畫、視頻等,都是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具有暗示作用。
例如在進行醛、酮的化學性質教學中,先編制一個案例:生物化工學院有一只雞的尸體需要用福爾馬林溶液浸泡保存,生物實驗員來到化學實驗室求助。而化學實驗室現有的化學試劑甲醛、乙醛和丙酮,由于保存不當試劑標簽丟失,需要盡快鑒別出甲醛。再由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表演求助場景),繼而教師引導學生用圖表歸納醛、酮的化學性質,提出解決方案。播放微課《醛、酮的鑒別》和視頻《醛、酮的鑒別試驗》引導學生觀看思考,最后由學生分組進行鑒別。學生參與度高,教學非常有效。
4.產品法 用“產品”帶學生參與
產品教學法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現實實物的“產品”,以帶動學生體驗、思考、分析、發展的教學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模擬教學、任務教學、項目教學等。
例如在進行羧酸的化學性質教學中,展示一個“產品”——醇香糖醋魚,先由教師結合播放的視頻《糖醋魚的烹飪》進行模擬表演,同時提出“加酒后味道會怎樣”問題,帶引學生思考、分析,繼而教師引導學生用圖表歸納羧酸的化學性質,提出解決方案。學生積極參與“醇香糖醋魚”相關的工作過程的體驗,理解和掌握了羧酸的化學性質,特別是酯化反應,教學效果好。
三、結語
好的教學是學生學會了該會的,好的課堂對學生來說,課前有一種期待,課中有一種滿足,課后有一種留戀。職業教育不是尋找適合教育的學生,而是探索適合學生的教育。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實現有差異的發展。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變“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為“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變教案為學案,變教師為導師,變知識本位為能力本位。合理應用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式教學方法與技術,課堂就是有效的。
[參考文獻]
[1]袁紅蘭,有機化學,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
[2]邵穎等,“微課”與“翻轉課堂”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6(39).
[3]王文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培訓資料.
[4]李芳華,參與式教學方法與技術,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培訓資料.
(作者單位:荊州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