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揚
長期以來政府會計改革一直是國家政策研究和學術探討的焦點,近年來財政部門在完善預算法、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國有資產管理、內部控制制度的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同時,也正式拉開了政府會計改革的序幕。
一、政府會計改革的背景
新形式下,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的決算報告制度逐漸暴露出問題和缺陷,主要表現為該會計體系主要功能為反映政府年度預算執行情況,無法科學、完整的反映政府部門的資產及整體財務狀況,無法提供準確完整的政府財務報告,無法全面、清晰的反映政府部門的財務信息;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在政府財政報告中無法充分反映;財務信息無法為改進政府績效監督考核提供有力依據和支持。同時,新《預算法》的頒布及實施,迫切需要制定廣泛適用于各級政府部門,有利于將政府部門的預算、核算和決算協調統一的會計政策,保證預算收支信息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貫徹落實“政府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納入預算”的規定,進一步適應財政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最新要求。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建立規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边@意味著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大幕徐徐拉開。
二、政府會計改革工作穩步提速
(一)政府會計標準體系初步構建
2014年底國務院批轉財政部制定了《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方案》,提出:“我國力爭在2020年前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政府會計準則體系和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同時明確了實施步驟。
2015年政府會計改革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11月財政部發布了《政府會計準則一基本準則》(以下簡稱基本準則),并明確自201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痘緶蕜t》作為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概念框架”,為制定各項具體準則和政府會計制度提供指導,為構建規范、科學的政府會計準則體系奠定了基礎,有利于統一各級政府、部門、單位的會計基礎核算工作,全面提高政府會計信息的全面性、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隨后財政部依據《基本準則》制定并發布了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存貨、投資四個項目的具體準則征求意見稿,對各項目要素的定義及具體的確認、計量工作做出了規范。
(二)實施一系列配套工作為改革鋪路
想要完成政府會計改革,全面提升政府部門的財務管理水平,需要各個環節的通力協作,為此財政部做了一系列配套工作,為改革鋪路:
首先,財政部修訂發布了新的《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對原有的制度和規定進行系統梳理整合,同時明確了今后總會計核算目標既要準確反映預算執行情況,也要全面反映資產負債等財務狀況。隨后又發布了《新舊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有關銜接問題的處理規定》。同年12月初,財政部發布《政府財務報告編制辦法(試行)》和《政府部門財務報告編制操作指南(試行)》,基本搭建了政府財務報告編制的制度框架。
為了有效促進政府會計改革的發展,2014年財政部發布了《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暫行)》,在購買服務的目錄中明確加入了會計審計服務內容。財政、審計等政府監管部門可以通過實施政府購買服務制度改革,構建公開透明的政府會計服務購買制度。
2016年財政部下發《財政部關于開展2016年全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清查工作的通知》及《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核實管理辦法》全面啟動全國性的大規模資產清查工作,并著重推進資產信息采集工作,為摸清家底,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推進政府會計改革奠定基礎。
三、把握改革思路完成工作轉變
作為在會計準則體系中處于“頂層設計”的《基本準則》,在充分考慮我國政府財政財務管理特點的基礎上,吸收了企業會計改革和各國政府部門會計改革的成功經驗和理念,為進一步深化我國政府會計改革引領了方向。作為長期在預算會計思路下工作的政府部門財務人員,應盡快把握改革思路,完成工作轉變。
(一)完成收付實現制到權責發生制的逐步轉變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的重要部署,為我國政府會計改革明確了方向。權責發生制是指在會計核算中,按照收入已實現,費用已發生,并應由本期負擔為標準來確認本期收入和費用的核算方法。相對于收付實現制,權責發生制更能體現經濟業務的實質,對于長期一直執行收付實現制的政府部門來講,如何完成兩種核算方法的平穩過渡,無疑是一項重大挑戰。此次《基本準則》在政府會計核算的各個環節中全面引入了權責發生制的核算原則,科學界定了各項會計要素的定義、確認和計量標準。以資產計提折舊為例,在預算會計下,預算支出有消耗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前者反映當期運行成本,后者形成公共資產,而形成公共資產的部分,其價值是隨著資產的使用而逐步消耗的,收付實現制下,不對資產計提折舊,報表信息中始終反映資產原值,而在新準則下,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時應當對資產計提折舊及攤銷,一方面合理確定各期的成本費用,有助于部門整體運行成本的計算,另一方面可以使資產的賬面金額更接近于資產的價值。
(二)完成預算會計到財務會計的逐步轉變
此次政府會計改革首次提出政府會計按照功能區分為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兩大核算體系的新模式,明確了兩者之間“適度分離并相互銜接”的基本原則。政府預算會計要素和財務會計要素相互協調,決算報告和財務報告相互補充,共同反映政府會計主體的預算執行信息和財務信息。這種核算模式的提出,對于多年來執行單一預算會計的各級政府部門無疑是一項根本性的變革。
預算會計通過對預算內的收入、支出、結余三個會計要素的核算實現預算管理的需求;財務會計通過對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費用五個會計要素的核算實現財務管理的需求。此次改革實現了上述兩種模式的結合與互補,在完善預算會計功能的基礎上,強化財務會計功能,即兼顧了當前管理的實際要求又滿足了長遠的改革要求,使政府會計核算信息既能反映預算收支、結余等使用情況,又能反映資產、負債等存量情況,從而全面反映政府部門財務狀況,有助于加強政府資產管理、控制債務風險,提升整體財務管理水平。endprint
財務報表體系是會計核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政府會計“雙體系”的核算模式對財務報告編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準則》規定會計主體應當同時編制決算報告和財務報告,并且明確了兩種報告的內容和信息使用者范圍。為此,財政部印發了《政府財務報告編制辦法(試行)的通知》和《政府部門財務報告編制操作指南(試行)的通知》,明確以新修訂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為基礎的會計核算賬簿,采用調整的方法編制一系列政府財務報告會計報表,同時列明調整事項清單,并逐項舉例說明調整分錄的編制方法,從而對政府部門財務報告編制的試點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指導。
(三)完成核算型會計到管理型會計的逐步轉變
此次政府會計改革工作,不僅需要財務及相關人員盡快樹立權責發生制理念,熟練掌握收入確認、費用歸集和分攤、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等業務的會計處理方法。更需要將工作思路從原來的單純使用會計語言完成記錄功能的核算型會計工作,盡快轉變為能夠為政府部門綜合管理提供決策依據的管理型會計工作。具體實施內容主要包括:進一步提高對財務會計信息的分析利用水平,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深入分析此次政府會計改革對單位的內部管理、績效考評等方面帶來的變革;進一步強化內部控制建設,深入梳理內部控制建設的風險點,真正實現風險管控、確保資產安全完整、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作用;積極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和績效評價工作;加強單位會計信息系統建設;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單位預算管理、財務管理和資產管理工作,從而全面提高各級政府部門的財務管理水平和資金使用效率,以確?!痘緶蕜t》及相關具體準則和配套制度的平穩實施。
四、扎實做好改革政策的學習貫徹工作
2017年1月1日《基本準則》將施行,政府財務報告編制開始試點,時間緊任務重。在從工作思路上完成轉變之后,更應從行動上積極準備,認真、全面的學習各項改革政策。
(一)徹底清理各類歷史遺留問題
由于政府部門長期在預算會計核算模式下開展財務工作,財務管理水平有限,都多少存在投資損失、長期壞賬未處理等各類遺留問題,各單位應以此次改革為契機,徹底清查并積極申報處理長期掛賬的遺留問題,為執行新準則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全面開展各類學習工作
一方面,各級財政部門和有關部門應盡快根據工作需要編寫準則講解。鑒于目前的改革工作剛剛啟動,財務人員急需全面、系統的介紹準則制定背景、難點重點、賬務處理等具體內容的學習教材,財政部門在制定各項細則的同時,應盡快編寫適合廣大財務人員的權威性統編教材。同時,盡快統籌規劃開展各級別的培訓工作,邀請參與政策制定的專業人員到一線進行講解及答疑工作,廣泛開展新準則制度的宣傳工作,全面指導、提升財務人員的政策水平。另一方面,各部門財務人員在學政策的同時,更應著重針對本單位的工作實際,深入研究制度,結合操作指南中的案例分析,熟練掌握各項業務的會計處理方法,切實做到學用結合、學以致用。
現階段我國已邁出了政府會計改革的堅實一步,《基本準則》的確立為未來政府會計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但在改革實施工作中還有很多艱巨任務需要完成,財政部也僅對存貨、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四個項目制定了具體準則的征求意見稿,還需要各界人士以此為契機,轉變工作思路,強化改革意識,開拓創新善于總結,穩步推進政府會計改革各項任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