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權+譚緣圓??
摘要:高等農林院校扎實有效地開展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與服務工作,是培育少數民族優秀人才的關鍵,對落實國家民族政策和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以Z大學為例,立足于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性、特殊性與差異性,有的放矢地探索科學有效的教育管理服務模式,以期為更多的兄弟院校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農林院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 服務
新時期,隨著我國民族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民族地區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長,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進入普通高等學校學習。但是,由于民族學生在家庭經濟條件、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特殊性、差異性和復雜性,這決定了他們必然是大學生中備受關注的特殊群體。近些年來,西方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宗教問題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經濟社會轉型而產生的民族摩擦、利益糾紛催化出新的民族問題,這些因素必定會對少數民族學生產生不良影響,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關注、教育與幫助。此外,高等農林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與其他普通高校相比存在不同,因而對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務也會具有自身的特色與規律。因此,針對繁紛復雜的世情、國情、校情和生情,高校農林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深刻認識到,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具有復雜性和艱巨性,必須發掘其中的深層次問題,探討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教育管理服務模式,以確保他們的健康成長、全面成才,以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促進學校改革發展和校園和諧。
截止于2015年8月,Z大學共有少數民族學生684人,其中男生271人,女生413人,約占在校本科生總數的1.8%,包括壯族、瑤族、滿族、白族等28個民族。這些民族學生主要來自廣西、貴州、內蒙古、云南、新疆等26個省;其中人數較多的民族有壯族、土家族、蒙古族,約占41.7%。
研究者對Z大學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15份,其中有效問卷108份,有效率為93.9%。其中,參與調查的男生51人,女生57人;城鎮60人,農村48人,主要來自內蒙古、貴州和廣西等省市;蒙古族37人、壯族11人、土家族11人。除此之外,對一些少數民族學生進行了訪談,進一步了解他們的思想、學習與生活狀況,為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撐。
一、少數民族學生因民族背景而具有的特殊性與差異性
少數民族學生因為與生俱來的民族背景,讓他們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的一個特殊群體,既有一般大學生的共同特點,又有其自身鮮明的特殊性和差異性。
1.學習基礎薄弱,學業壓力較大
民族地區的經濟背景決定其基礎教育的水平、方式和條件會受到限制,導致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牢固、知識面較狹窄、專業學習起點偏低。但是,在國家民族政策的主導與支持下,他們在享受高考降分錄取的照顧進入到學校學習,在面對與漢族學生相同的學習要求、培育目標和畢業標準時,因其學習能力、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等的不足與差距,將導致他們學習基礎的薄弱被放大。調查顯示,學生認為學習難度最大的課程依次為:計算機課程(39.8%)、英語課程(30.6%)、專業課程(17.6%),這也體現了他們在計算機、英語等方面的學習基礎較差、壓力較大。此外,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因為語言交流存在障礙,給學習也增加了難度,如不能適應漢語版教材、漢語授課方式等。
2.民族自尊意識與自卑心理并存,心理素質較為脆弱
少部分民族學生受到家庭環境、宗教信仰和自身民族文化的影響,會具有較為強烈的民族自尊意識,民族情感較強烈,會關注自己民族的語言、習俗、文化和宗教等是否得到他人的尊重,表現出一定的敏感性,容易在與其他民族學生交往過程中因言論、意見不合而出現摩擦與矛盾。調查發現,有41.7%的學生表示因為從小接觸的文化不同而與其他民族同學相處時產生過一定的問題。然而,民族自尊意識與自卑心理多為矛盾交織,這是因為其生長環境、受教育水平等的差距,或因為自身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不被接受而形成自卑、嫉妒和不滿的心理,在日常交往中就會顯得不夠自信,容易出現拒絕交往、自我封閉的現象,或是表現為只與本民族的同學交往,形成“小團體”。
3.追求政治進步,價值觀趨于多元
根據調查發現,89.9%的學生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充滿信心,95.4%的學生對“四個認同”和“三個離不開”認識清楚,95.4%的學生表示堅決反對宗教極端和恐怖主義勢力。由此看出,他們對祖國充滿感情,對黨中央高度信任,也深刻認識到自身所肩負的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歷史任務。與此同時,有63.7%的學生表示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關心國內外大事,關注社會動態。其中,以入黨積極分子志愿服務為例,他們在參與志愿服務方面表現出較大的熱情,28.7%的學生表示經常參加,62.9%的學生表示偶爾參加;48.2%的學生表示希望社會公益類的志愿活動。此外,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在走入大學校園后,開始全面接觸到各種社會思潮的滲透、校園文化的渲染,使其在價值選擇上更趨于多元。
二、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服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直以來,Z大學站在統一戰線的高度來認真對待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到思想自覺、責任自覺和行動自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Z大學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出現亟待解決的問題與困難。
1.缺乏專門的教育管理部門
近年來,隨著少數民族學生數量的逐年增多,他們的特殊性與差異性復雜交織,教育管理任務重、難度大。傳統的教育管理部門眾多,但在面對某些少數民族學生的專題工作上,有因為部門職能交叉而容易出現“政出多門”、重復工作的現象,也有因為部門的職能缺失而造成權責不清、效能不明的結果。所以,設置專門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管理部門,梳理工作,強化職能,將顯得尤為重要。endprint
例如,廣州大學成立了專門新疆生管理辦公室——李敏工作室,統籌管理,整合職能,負責政策制定、工作指導、人員培訓等,建立了相關的工作機制與管理制度,定期組織有關部門學習、研究國家出臺的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相關規定和辦法,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帶班輔導員、班主任進行業務指導等,這些措施都值得參考。
2.利益表達機制不健全
隨著少數民族學生規模的擴大,貧困學生人數上升、學生心理問題頻發、少數民族學生就業難等問題使得少數民族學生相應的訴求日益增加。此外,構建和諧校園的關鍵,就是協調不同學生群體的利益關系,這就必須要以不同學生群體的利益充分表達為基礎。少數民族學生作為特殊的學生群體,其自身的利益訴求更應該得到學校的加倍重視。但是,少數民族學生現有的利益訴求表達機制存在很多不足,如個別教師和管理人員沒有切實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認為“學生必須執行學校規定”,對學生的利益訴求不夠重視,處理過程中出現滯后、消極現象;只設置校長信箱、校長接待日或學代會召開之時集中予以接待、解答學生提出的相關訴求,訴求表達渠道具有一定的狹窄性;等等。調查發現,77.8%的學生表示渴望參與學校的教育管理,關注學校的改革發展。所以,學校必須建立暢通的利益表達機制,讓少數民族學生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主管理、科學發展。
3.校園文化缺乏民族文化元素
校園文化是師生員工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在校園這個空間中共同傳承和創造的物資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等的總和,是一所學校賴于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等有著教育、感染的作用。
Z大學已有的校園文化多是與民族文化元素的外在形式進行結合,如晚會上融入民族歌舞形式、舉辦民族書畫展、學校食堂設置民族風味飲食等,多為易于操作或帶有娛樂性質。調查發現,45.4%的學生認為學校的校園文化缺乏民族元素。的確,校園的自然生態環境、相關制度設計等都未能與民族文化的內在精神進行融合發展,缺少民族文化元素或民族特色,如對少數民族文化傳統的傳承引入大學課程方面不夠重視,在各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里未能組織制度允許下的慶祝活動,未能完善大學校園中的各類民族文化社團的創辦,未能提供較好的交流平臺使各民族文化進行交流與融合等,這將不利于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文化適應。
三、思考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服務新模式
新時期,學校在面對上述矛盾與問題時,應該結合自身的發展實際,把握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進一步思考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服務的有效模式,實現“教育細化、管理細致、服務細心”,幫助和引導少數民族學生在一個輕松和諧的環境中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1.設立“多層次”的管理機構
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落實專門人員,是開展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服務的首要任務。學校可以建立三級管理機構,在學校領導層面成立工作小組,由分管學生工作的校領導擔任組長,由學生處、教務處、后勤處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和校內民族學專家作為小組成員,對全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中的重大事務進行決策、研究、協調與應急處理;在學生工作部(處)內設立“民族學生科”,作為一個獨立的科室,由學生工作部(處)的領導進行日常管理,選拔熟悉民族政策、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特點、有豐富教育管理經驗的老師作為專職工作人員;在每個學院設置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小組,由學院黨委副書記、輔導員和班主任等組成。此外,學校在設置專門管理機構的基礎上,還需保持管理隊伍的穩定性,避免因管理教師流動過快而造成管理缺位、管理效能低下,要保障工作經驗的積累與傳承。
2.建立“全方位、寬領域”的管理服務體系
鑒于目前少數民族學生出現的經濟困難、學業壓力、心理問題等現狀,學校可以利用并整合現有的校內資源,構建一個“全方位、寬領域”的管理服務體系,幫助少數民族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在學業方面,學校應該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精心設計培養方案,在課堂考核、考試成績管理、畢業論文設計和學位授予等方面在堅持民族人才培養和學業要求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的傾斜政策;建立學業幫扶機制,對英語、計算機等基礎較差的課程提供“一對一”的學業援助;積極探索適合少數民族學生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生活方面,學校應該在“公開、公正、公平”的基礎上加大對他們的政策幫扶及資助比例,如設置專項的生活補貼。同時,還要重視他們的精神解困和能力提高。此外,學校還應該政策允許的基礎上,對各少數民族的飲食、宗教、節日等給予更多的尊重,如強化清真食堂的建設;重視民族節日,適當舉辦慶祝活動,給予一定節日補貼;在宿舍評比中鼓勵他們突出民族特色等。
在心理方面,學校應該建立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完善跟蹤反饋機制,定期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和個體心理咨詢,提供加強人際交往的各類培訓,努力優化他們的心理素質,增強他們的心理調試能力。
健全的服務體系能否滿足少數民族學生的管理服務需求,是否存在過于“溺愛”或“偏袒”,需要暢通的訴求表達機制予以支撐,就要運用新媒體技術、設置定期調研等,拓寬訴求表達的渠道。
3.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校園文化,既能促進校園文化繁榮發展,又能彰顯學校的民族特色,更能幫助學生成長成才。所以,學校應該結合自身建設實際和學生成長規律,科學地選擇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成分,探索一條促進校園文化發展的融合之路。
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校園文化,對民族文化中精神體系進行有益吸收,就需要學校多方力量的合作支持。在領導層面,需要得到學校領導層的重視,給予一定的政策導向,配備物資保障基礎,協調各職能部門進行通力合作。在制度層面,引入合理的物資、榮譽等激勵機制,動員全校師生參與到整個建設過程中來;建立科學的考評機制,把整體融入情況作為相關職能部門的考評指標之一;形成互動交流機制,多與文化部門、兄弟院校、社會組織、學者等進行交流合作、經驗探討與資源共享,助力建設。在載體方面,需要借力新媒體技術,加大宣傳力度,建立以民族文化為主題的全校性信息交流平臺,增強影響力和吸引力;需要利用校園環境,增加具有民族特色的標志建筑,營造多民族文化和諧共生的文化氛圍;需要創辦各類民族文化社團,支持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的開展,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以民族傳統節日為結合點,打造精品節慶活動,形成積極的價值導向。
[參考文獻]
[1] 王建輝,李麗輝,白 亮,杜學敏.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實踐模式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0(5):69-71.
[2] 楊建鶯,譚 剛,趙 爽. 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J]. 高等農業教育, 2014(9):92-95.
[3] 但國艷.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文化適應問題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5(5):57-58.
[4] 閔 輝. 和諧校園語境下高校學生利益訴求表達機制研究[J]. 現代教育管理, 2011(11):92-95.
[5] 王 暉. 構建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黨員培養發展長效機制[J]. 巢湖學院學報, 2014,16(2):135-138.
[6] 黃尚茂,唐 月. 民族文化元素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運用—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為例[J].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5, 32(1):110-112.
[7] 劉麗玉,楊韶剛.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模式探析—基于廣州大學城內新疆少數民族學生的調研[J].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3,33(1):20-24.135-138.
[8] 胡寶國. 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內涵、挑戰及對策分析[J]. 思想理論教育, 2015(7):99-102.
[9] 徐建軍. 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 徐柏才,姚上海, 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管理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6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