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敏 仝澤民 鞠斌杰 谷金芝 王均濤 ??
摘要:“一帶一路”戰略為低油價下石油行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石油行業趁著“一帶一路”的東風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石油院校的石油人才培養需要審時度勢,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把握人才需求方向,探索培養適應“一帶一路”戰略的新時期國際化、應用型、創新型、能夠適應艱苦環境的綜合型人才。同時,“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為高校培養高指標的國際石油專業人才提出了新挑戰。面對需求和挑戰,高校必須引進一批國際化人才、深化學科發展、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強化實踐技能鍛煉切實擔負起歷史使命。
關鍵詞:一帶一路;高校石油人才;培養模式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來自29個國家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130多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的1500多名代表參會,覆蓋了五大洲各大區域。“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各行各業都把握機遇,積極參與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面對當前“內憂外患”的行業大背景,石油企業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統籌國內國際油氣合作,大力推進與沿線國家的戰略對接與優勢互補,形成了多元化的油氣合作模式。隨著企業的“走出去”,急需一批綜合性人才來拓展海外市場和增強自身競爭力。高校作為人才培養搖籃,及時對接行業需求,調整培養模式,為企業輸送一批高質量的戰略人才。
一、低油價背景下,“一帶一路”戰略為石油行業提供新機遇
(一)低油價下“內憂外患”的石油行業大背景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石油行業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雖然2016年歐佩克OPEC調整供給政策,國際油價短暫回暖,但是國際經濟增長乏力,導致石油行業也并未全面復蘇。在低油價背景下,高成本勘探開發模式難以為繼,上游企業收緊投資政策,下游企業產品需求降低,石油企業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嚴峻挑戰。隨著國內油田開發進入中后期,在高難度的開發環境的挑戰下,我國在油氣、煉化技術和強大的工程服務等方面練就了一身本領。但從2010年開始,我國的新增石油儲量趨于平穩,甚至有下降的趨勢。在當前油價形勢下,石油企業戰略調整“走出去”已經成為尋求新的經濟利益增長點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新機遇。
2017年國際能源署發布的《2017石油市場報告》顯示:在2016-2022年間,我國對石油需求年均增長率約為2.4%。在當前經濟增長形勢中,我國對石油需要依舊強勁,國內石油供不應求,對外依存度依舊連年走高。從2010年開始,我國超過50%的石油都是進口油,并且約40%以上的進口油來自動蕩的中東,原油運輸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外交、恐怖主義、海盜等都可能嚴重威脅到我國能源安全。“馬六甲困局”和海上原油管道嚴重威脅到國際能源安全,因此豐富能源進口國的多元化發展戰略是我國的必要戰略。合理利用我國的地緣優勢、重點增強周邊石油能源國對我國的信任,已經成為我國的必走之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哈薩克斯坦等具有豐富的能源,這為國際油氣合作提供了新機遇。
(二)“一帶一路”為石油行業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石油企業“摩拳擦掌”積極與沿線國家開展投資和項目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中石油與沿線19個國家簽署了50多個項目,完成了中哈油氣管道、中緬油氣管道等,原油輸送能力達到3500萬噸/年,天然氣輸送能力達到670億立方米/年。到2016年底,中石化與沿線30多個國家開展投資與項目合作,已經成為公司“核心戰略區”和“核心合作區”。中海油則與北美、非洲和亞太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完成8個項目合作。除了三桶油之外,中化集團、振華石油等十多家民營企業也積極投身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巨大的石油儲量,截至2014年其石油開采資源量約3077.1億噸,占全球可采資源的56.3%;天然氣開采資源量約325.7億立方米,占全球可采資源的58.2%,急需大量煉化投資、技術裝備的進口、新能源的合作,這與我國的產業優勢和戰略需求十分契合。通過資金投入和技術引進,我國石油企業為沿線國家增加了130億美元的稅收,創造就業崗位1.5萬個,同時在環保、公益服務方面為當地增磚添瓦。通過能源外交,為我國石油進口增加了渠道,緩解國家能源安全的危機。
二、基于石油企業“一帶一路”建設下的石油行業的人才需求
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乘勢而上、順勢而為”,三桶油也積極參與峰會,并且簽署了一系列合作項目。中石油官網顯示,近期將簽訂下一批合作協議。中石化高層表示,中石化預計加大海外投資規模至300億美元,是該公司2010-2015年海外投資規模的兩倍。隨著企業“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急需一批具有國際化戰略意識、實踐應用能力強、科技創新性高、能夠快速適應負責環境的石油人才來拓展海外市場。
(一)具備國際化戰略眼光的復合型人才
2005年中海油在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時,由于并購前期準備不充分,缺少熟知美國政治游戲規則和商業游戲規則的人才,最終遭到美國國會反對導致并購失敗。這場撲朔迷離的并購案為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敲響了警鐘。海外投資與海外并購面對風險巨大,石油企業必須及時了解當地的政治規則、商業模式、文化習俗和人文地理等方面情況。隨著“一帶一路”的戰略實施,我國已經與俄羅斯、哈沙克斯坦、印度尼西亞、緬甸、伊朗、敘利亞、沙特等國家簽署了一系列油氣開發項目,同時也與20多個國家提供了油氣工程服務,10多個國家簽署了煉化工程服務。隨著我國石油企業不斷“走出去”,石油高校人才也越來越多的走向海外。石油企業對于國際化人才要求原來越高,具備國際化視野和胸懷,熟練掌握國際慣例、能夠進行良好的溝通,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越來越受到青睞。
(二)具備多學科交叉知識的應用型人才
隨著油氣開采難度逐漸加大,非常規油氣成為現在油氣勘探開發的主體。石油企業在海外市場擴張步伐的加快,企業也面臨不同成藏背景、不同地質環境下的油氣開發的新挑戰。石油是分布在地下的“黃金”資源,無法做到直接探測,只有通過特定的儀器對地下情況進行分析。從儀器使用、參數調整、數據處理、綜合解釋等都需要實踐經驗。并且隨著油氣勘探開發難度的不斷提高,多學科聯合作業已經成為趨勢,能夠快速掌握油田的地質背景及相關資料,結合已有知識和經驗,快速準確的完成生產任務的應用型人才備受青睞。endprint
(三)緊跟行業發展的科技創新型人才
2014年5月10日習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的講話中指出“一個地方、一個企業,要突破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 。中國石油企業在探測儀器、解釋精度等方面與國外一流企業仍然存在著較大差距。在“一帶一路”的穩步推進中,我國企業加入全球化競爭,只有以創新引領發展,完成新舊動能的轉化才能贏取市場地位。努力攻克關鍵技術成為減少人力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第一要務。企業需要一批在技術上勇于專業、在應用上勇于擴展的創新性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在復雜的國際石油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
(四)能夠適應復雜環境的綜合型人才
在“一帶一路”的政策號召下,中國石油人的朋友圈也在不斷擴大,在熱帶雨林、里海之濱、浩瀚沙海到處都可以看到石油人的光輝身影。但是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基礎水平和基本設備建設比較薄弱,涉及到我國的也主要是新疆、東北等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區。石油行業是一個地域性工種、依賴于石油分布而開發的行業。石油資源多分布在沙漠、山區等自然環境惡劣、地理情況復雜的環境中,在如此復雜的環境下,更是需要“我為祖國獻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的老一輩石油人的精神。在面對海外油田的復雜環境時,仍然可以堅守自我、吃得苦中苦的員工帶給自己的更多是寶貴的經驗、技能、和財富,同時也為國家帶來了能源與發展。
三、“一帶一路”視域下對接行業需求的高校人才培養
人才是“一帶一路”建設之路的堅實基礎和成功關鍵。“一帶一路”的穩步推進離不開人才的供給,高校作為企業和人才的紐帶,必須把握國家的發展趨勢,為國家建設培養出一批國際化意識高、實踐能力強、業務工作熟練的復合型人才。目前,我國不管是從高校老師到高校學生的國際化程度、業務素養等方面都與世界一流國家存在很多的差距。為了加快“一帶一路”的建設,高校必須及時調整及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一)促進人才國際化交流
隨著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的落地,海外油氣開發成為我國石油開發的重要方向,越來越多的學生也選擇在海外就業。石油高校需要緊跟國家發展人才需求,加大對學生國際化認識的培養。隨著國際化、全球化的擴張,人才流動成為一種新趨勢,高校在人才交流的大背景下,及時虹吸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國際經驗的教師,為我國儲備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學生。同時也需要加強學生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了解,多組織一些“一帶一路”文化學習周,加大對其沿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等方面的了解,同時也可以多舉辦一些學術交流、國際夏令營等活動讓同學們進行實地學習。學生結合各個國家、企業的發展戰略需求,盡早儲集多方面的能力,為自己增加就業創業的實際技能。
(二)深化多學科協同發展
隨著油氣開發逐漸進入中后期,非常規油氣開采已經成為勘探主體,依靠單一技術已經無法滿足生產需求了,多學科聯合作業逐漸替代單一作戰。高校在課程設置上也應適時調整,打好專業基礎的同時拓展學生專業面、多學科聯合培養以便未來聯合作業及提高知識儲備,為就業儲備相應的知識。除了高校課程上的拓展外,高校整合資源,擴大平臺,深化與研究院及企業的交叉培養。
(三)加強創新創業教育
習總書記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重點強調要將“一帶一路”建設為創新之路。企業作為生產主體,市場引導投資建設,教育儲備人才三者必須緊密結合,形成聯動式創新體制。高校加快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建設,聯合科研機構、高校論壇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形成創新合力,同時引導學生立足生產實際需求,挖掘科研潛力,爭取將科研成果轉換為科技產品。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石油科學合理的深度開采和提煉,才能徹底走出金融危機,緩解石油短缺的局勢。
(四)強化實踐技能鍛煉
石油行業是生產型企業,企業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經驗要求較高。目前,部分研究生在校期間更偏向于追逐文章發表的數量,忽略了對工業流程及其工業軟件的學習和使用,在就業過程中處于劣勢地位。增加實踐能力不僅可以提高高校學生自我競爭力和提升社會價值,也可以為企業的發展提高效率、增加經濟效益。
石油類院校在理論提供教學的基礎之上,加強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重視專業軟件的應用和處理流程的操作。高校結合地區性優勢,創造條件讓學生多走入社會,在實踐中提升專業職養;讓石油行業的招聘者、石油工程師等石油方面的人員,把石油方面的最新的進展和生產案例也帶進教室。同時,高校學生應及時關注行業關鍵技術和公關難點,將理論知識和技術有效的融入到企業的建設發展的實際中,這樣同學們也可以找到相適應的工作,企業也可以找到相匹配的人才,實現互贏。
[參考文獻]
[1]宋鵬. 我國當前石油高進口依存度的原因及相應對策[J]. 現代經濟信息,2009,(22):29.
[2]仝澤民. 基于就業市場需求分析的勘查專業人才培養之路[J]. 中國地質教育,2014,(03):24-26.
[3]呂遠征. 不確定性條件下我國石油天然氣資源最優開采規模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2.
[4]陸如泉,趙曉飛,蘇敏,張晶. 全力打造“一帶一路”油氣合作2.0版本[J]. 國際石油經濟,2015,(11):15-18.
[5]文君,蔣先玲. 用系統思維創新高校“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J]. 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5,(05):153-160.
(作者單位:1,3,5.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102249;2. 東華大學,上海 201620;3.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