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劍漪+陳鳳
為貫徹落實全國司法體制改革推進會、全國高級法院院長座談會精神,積極推進跨地域訴訟服務,破解“異地訴訟難”等問題,全國法院首個網上開通的律師服務平臺——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臺于8月2日正式向全國律師開放,全國律師均可申請使用該平臺,平臺向律師提供網上立案、網上再審申請、網上辦理、網上溝通、網上輔助等5大類26項訴訟服務。
8月2日下午,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臺向全國律師開放儀式在上海高院舉行,最高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姜偉,上海高院黨組書記、院長崔亞東,上海市委政法委副書記章華,上海市司法局局長陸衛東,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出席儀式。儀式上,上海高院分別與來自北京、內蒙古、江蘇、廣東等12個省級和廣州、深圳2個市級的律協代表簽署了《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臺向全國律師開放的合作備忘錄》,對工作原則、服務對象、開放方式、數據對接、信息維護、協調機制等進行了明確約定。
整體開放+個別申請
2015年1月5日,上海高院率先在全國開通了律師服務平臺,2016年10月,該平臺被中國電子政務理事會評為“政府網站網上辦事類精品欄目”。截至今年7月,平臺為上海1400多家律師事務所的19000多名律師提供各類訴訟服務,平臺訪問量為248萬余人次,日均2600多人次。
隨著平臺使用率和知名度的不斷提高,不少外省市律師也紛紛申請使用該服務平臺。截至今年7月,全國有23個省市的401名律師提出“個別申請”,并獲得平臺的登錄賬號,訪問平臺6000余次,其中,準予網上登記立案的有42件。
本著“對外方便律師執業和群眾訴訟、對內服務審判執行和審判管理”的原則,上海高院主動探索律師身份信息數據對接工作。據上海高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茆榮華介紹,上海律師服務平臺目前采用“整體開放+個別申請”兩種方式驗證律師身份。“整體開放”,即對已經實現律師身份信息數據實時驗證的北京、內蒙古、江蘇、浙江、安徽、廣東、上海等13個省級律協的18萬余名律師,只需輸入賬號和密碼就可以輕松登錄平臺提出需求、接受服務。“個別申請”,主要是針對目前尚不具備律師身份信息“整體對接”條件的外省市律師,他們可以通過個別申請注冊從而獲得平臺的訴訟服務。
開放儀式上,參會者通過現場的遠程視頻,觀看了江蘇金匱律師事務所律師孔德忠在辦公室上網登錄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臺,向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法院網上申請一起商鋪租賃糾紛立案的全過程。孔德忠表示:“網上立案可以省去我們兩地來回奔波,大大節約了時間和經濟成本,非常便捷。”
2015年律師服務平臺開通之后,上海高院多次聽取并采納了律師提出的改進意見。“崔院長對平臺建設高度重視,多次向律協了解律師使用平臺后的體驗,現在律師服務平臺己成為我們律師日常辦案不可或缺的工具。如今平臺又向全國律師開放,這一舉措是司法改革、科技進步等成果的綜合體現,希望上海高院的這些理念和舉措能在全國各地推廣生根。”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盛雷鳴說。
浙江省律師協會會長鄭金都說:“感謝上海高院能夠使我們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服務,既節約了律師和當事人的精力,也構建了法官和律師的良性互動關系。我們將按照合作備忘錄的要求,盡快全面、準確地落實相關工作,也歡迎法院對使用平臺的律師進行監督。”
姜偉對上海法院積極主動構建法官與律師新型關系、持續推進訴訟服務中心“三張名片”建設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表示贊賞。他表示,上海是司法改革的先行者,是法治建設的示范區,訴訟服務工作走在全國法院的前列,這次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臺向全國律師開放,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和將改革進行到底的精神,體現了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務人民群眾訴訟的理念,上海法院的經驗值得學習。
攻克瓶頸+網速“從百到千”
近年來,隨著外省市律師使用平臺的需求量和頻率逐年上升,上海高院對401位外省市律師進行了用戶回訪。結果顯示,律師們對于平臺服務的滿意率高達90.19%,不滿意的地方主要有兩個,一是網速快慢不均,二是申請平臺注冊時需要驗證身份信息、掃描上傳各種證件資料,不太方便。
為此,上海高院根據律師需求進行了專項調查。經查,網速慢的主要原因是平臺帶寬不夠,注冊驗證不方便的原因是外省市律師的身份信息數據庫沒有與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臺實現整體對接,因此律師個別申請會有所不便。
為解決上述這些問題,上海高院主動聯系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律協并報告最高法院,與北京、內蒙古、江蘇等省級律協實現律師信息數據整體對接。
至于網速問題,目前,上海高院平臺帶寬已由原來的100兆升級為1000兆,同時開發了“上海法院12368訴訟服務智能平臺——法官辦理平臺”,法官可以即時看到律師提交的信息,一改以往律師提交的信息必須由法院人工打包導入法院內部網絡、經審查后再將信息導至互聯網的周折,從而大大提升了律師和法官的辦案效率。
上海市司法局局長陸衛東表示,上海司法行政機關和上海市律協作為平臺的協辦方,將一如既往地配合上海法院,及時收集、研究律師在使用過程中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共同促進律師服務平臺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上海高院院長崔亞東說:“上海法院堅持司法為民,堅持以人民呼聲為第一信號,充分運用‘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建立便民利民工作機制和多元化訴訟服務平臺,今后將繼續推進‘陽光司法、透明法院建設。”
智能服務+司法為民
在開放儀式上,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臺的5大類26項訴訟服務功能引起了與會者的極大興趣。
網上立案是平臺的一大核心功能。據介紹,律師通過平臺提交起訴狀或執行申請書及相關案件材料,立案法官即可在線辦理,符合條件的,依法登記立案,訴訟費用通過網上繳費系統預交,實現全程網上立案。截至今年7月,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臺網上立案成功率高達92%,網上立案10.04萬件,其中2017年立案數猛增,上半年已達38687件。
網上再審申請是今年6月上海高院在全國率先推出的一項網上新訴訟服務功能。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民商事判決、裁定、調解書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委托律師,在律師服務平臺申請再審。目前,上海高院、一中院、二中院均在試運行中,其中高院審核立案5件,一中院審核立案1件。
網上輔助中的開庭排期智能避讓、關聯案件智能推送、辦理進度智能提示則是最受律師歡迎的三項功能。
開庭排期智能避讓,即律師向平臺上傳委托代理手續后,平臺相關信息系統可以自動識別該名律師在上海法院代理的所有案件,對其參與庭審的日期實行事先自動避讓,免去了律師們因庭期沖突而與多家法院反復協商等煩惱。
關聯案件智能推送,即平臺可以自動檢索律師所代理的本方當事人在上海三級法院的所有案件,并將案件基本信息推到律師平臺的律師個人界面,便于律師全面了解本方當事人的涉訟狀況。
辦理進度智能提示,即平臺在每個案件的立、審、執各個階段均自動推送短信通知律師案件當前進度,律師在提交申請內容后,只需依據短信告知的內容登錄平臺進行下一步操作,無需不斷登錄平臺查詢進展。
截至今年7月31日,平臺實現了開庭排期智能避讓5100多次,智能推送關聯案件信息53萬余條,發送辦理進度智能提示短信306萬余條。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在儀式上頗有感慨地說:“上海高院多年來堅持不懈地為推動‘司法人員與律師新型關系建設、推進律師執業環境的持續改善付出努力,這次通過信息化手段,將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臺向全國律師開放,這一切的最終目的,是在司法為民的原則下,建設公正、高效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更有力地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發揮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職能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