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桂煌++徐桂娜
摘 要:目的:探討專科學校“基礎護理學”課程綜合評價的改革及實踐效果。方法:選擇益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我校”)2015級高級護理專業的2個班學生作為觀察組,選擇同級2個班的學生作為對照組。觀察組學生采用新型考核模式,即過程考核和職業素養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考核模式。對兩組學生的理論成績和實踐操作技能成績進行比較分析,以及對兩組學生臨床實習的表現進行評價。結果:兩組經過考核后總成績均合格,觀察組學生理論成績、實踐操作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分別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學生在知識運用、溝通能力、應變能力上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新型護理基礎學課程考核模式,有效提高了護理專業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護理隊伍輸送了合格的護理人才。
關鍵詞:專科學校;基礎護理學;教學方法;護理專業
中圖分類號:R47-4 文獻標識碼:A
“基礎護理學”的課程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主要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為主[1]。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理論—示教—練習—講評的步驟進行教學,學生按部就班地模仿老師,只能被動地接受,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導致學生應變能力不強。我校護理專業始終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教育理念,不但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技能,還注重對學生人際溝通、職業素養、道德品質、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為了完成上述目標,我校在“基礎護理學”課程評價模式上進行了創新改革,將傳統的只側重知識與技能的評價模式改為包括人文職業素質在內的綜合性評價模式。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擇我校2015級高級護理專業的2個班學生作為觀察組,選擇同級2個班的學生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共60人,采用改進后的評價模式;對照組共58人,采用傳統的評價模式。學生年齡在20~23歲之間,兩組在教師、課時和教學條件上均無差異。
2.考核方法
所選教材均為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創新教材,周更蘇、王芳主編的《基礎護理學》及馬國平、何求主編的《護理學導論》。課程總學時為160學時,其中理論課為74學時,實踐課為86學時,在兩學期內完成[2]。
(1)對照組考核方法:傳統的考核方法分為兩部分:①理論考試:在每學期期末進行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70%。②技能考核:每學期期末進行,占總成績的30%,其中個人素養占技能考核成績的10%。
(2)觀察組考核方法:采用新型的考核模式,即知識、技能考核和綜合護理素質考核并重。由專業教師根據我校護理專業課程的要求,編寫考試大綱,且由教研室主任及教學副院長進行審核。考試主要分為三部分,如有任意一部分不及格即認為課程考核不及格。①理論考試:考試成績占總課程的50%,其中期末考試成績占考試成績的80%,隨堂測試和作業完成情況占考試成績的20%。②技能考核:占課程總成績的30%,其中技能達標考核和期末技能考核成績各占技能考核成績的50%。技能如不達標者不得參加期末技能考核,補考合格后方可參加。③護士職業素養:占課程考核總成績的20%,其中人際溝通與心理素質占職業素養成績的50%,護理禮儀占另外50%。技能考核采用情景案例進行,通過學生在考核中的表現給予評分。
3.效果評價
除了本課程總評成績,還要對臨床實習表現進行評價。臨床實習表現以訪談方式詢問臨床教師對學生的綜合成績進行評價。
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兩組實踐操作考核和理論考試得分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兩組課程考核結果比較
兩組經過考核后總成績均合格,觀察組學生理論成績、實踐操作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分別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下表。職業素養方面由于對照組采用的傳統考核模式無法單獨列出,觀察組職業素養得分為(93.24±6.58)分。
2.兩組臨床實習表現對比
由臨床教師反饋的信息發現,兩組學生職業素養方面有明顯差異,觀察組學生在知識運用、溝通能力、應變能力、職業禮儀上明顯優于對照組,得到臨床教師和患者的肯定。
三、討論
1.新的考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基礎護理學”課程主要內容包括護理基本知識、基本實踐技能和基本護理態度和方法,其應用貫通了患者就醫診治的始終[3]。基礎護理質量,不但與護理人員的技能水平相關,還與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人文素養、職業道德等相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是做一個優秀護士的重要條件[4]。所以,“基礎護理學”教學不但要注重成績,還要把素質教育結合到專業教育當中,綜合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本文所闡述的考核方法將課堂作業、隨堂測試、技能達標考核等成績融合進課程中成績當中,并在技能達標考核中以小組為單位隨機抽取1人進行考核,所得成績為本小組成績,這樣可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幫互助,提升團隊協作能力。同時,課程總成績增加了職業素養考核項目,促使學生在技能考核時加強自身行為規范,并且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溝通能力,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理論成績、實踐技能成績均優于對照組,這充分表明,本考核模式有效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2.新的考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臨床實習表現
傳統的“基礎護理學”考核模式僅以期末考試為主,學生對期末考試過度重視,導致對技能考核中的職業素養重視程度不夠,造成臨床實習時職業行為不規范、溝通能力差、心理素質差等問題。新的考核模式增加了學生職業素養評價,同時采用技能考核模式多樣化,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另外,教師教學時要注重職業素養的指引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職業素養的重要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臨床實習中觀察組學生的臨床教師反饋信息大多得到表揚和夸獎,在心理素質、護理禮儀、溝通能力等職業素養上均較好,這說明注重“基礎護理學”課程中綜合素養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的實習和就業。
綜上所述,新型“基礎護理學”課程考核模式,促進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提高了護理專業學的綜合職業能力,為護理隊伍輸送了合格的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張 梅.基于形成性自我評價的大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培養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6(1):140-144.
[2]馬俊凌,王海廷,劉 靜,等.高職高專《護理學基礎》實訓考核體系的評價與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4):359-361.
[3]劉 霖,葉旭春,姜安麗,等.學生對采用研究性學習方法學習的體驗[J].護理研究,2010,24(19):1771-1774.
[4]張顯碧,左風林,鐘響玲.基礎護理教學中自主學習平臺的建設及應用實踐[J].全科護理,2011,9(25):2334—23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