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連春?オ?
一、引言
當今中國社會,經濟日新月異,人們對于“美”的追求也愈發陽春白雪、雅俗共賞。之于到傳統的服裝行業,隨著眾多的服裝廠商、品牌的相繼加入,競爭也日益激烈。品牌“末·未”,隸屬于福州茶色服飾有限公司,創辦于1999年,集設計、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品牌營運企業。
二、品牌介紹
公司主營時尚個性的女裝,旨在為摩登白領一族打造優雅、自信的女性形象,展示現代都市女性風采。“末·未”傾力于打造鮮明的設計風格,設計師在款式、造型、色彩、紋樣、綴飾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將流行色彩、時尚元素與現代潮流融為一體。注重細節、追求完美,“末·未”品牌注重款式、搭配的系列化和多元化,延伸每一件服裝的穿著空間,給追求個性、時尚、優雅的現代女性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末·未”作為國內最具潛力的時尚女裝品牌,在全國擁有數百家專賣店,員工近千名。“末·未”女裝在行業中能取得今天的傲人佳績,與品牌創始人黃曉菁的才華與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學文化學研究生郭連春于2017年5月18日對黃曉菁進行了專訪(下文中黃曉菁簡稱“黃”,郭連春簡稱“郭”)。
三、訪問內容
郭:您為什么會選擇從事服裝這個行業?
黃:我覺得很多事情都是機緣,我是在國家美術學院念的4年制附中,后來考上浙江美院,當時學校剛開設服裝專業,我就報了這個專業。小時候我的衣服都是媽媽幫我做的,所以我對縫紉機有一種情結。我爸爸以前很愛畫畫,所以也希望我在美術上能有所造詣。初中的時候我對畫畫興趣不濃,主要是當時學習美術的人不多,再加上當時的文化課任務重,若要兼顧畫畫,還是比較辛苦的。現在回想起來,當年我爸爸讓我學習畫畫還是比較有遠見的,正是當年的美術功底讓我一路走來也比較順利,算是比較幸運的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另外,我個人覺得學藝術是很好的,因為藝術會把一個人很多內在的東西激發出來。小時候我是一個很內向、很害羞的人,后來考上了國美附中,在受到一定的藝術熏陶后,內心的一些想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釋放。現在我從內心里覺得自己從事服裝這個行業是正確的,是非常適合自己的。
郭:據了解,您之前是福建師范大學的老師,當時為什么會選擇離開學校去創業?
黃:當老師相對于其他職業還是比較自由的,因此我在師大任教的時候,可自主支配的時間也比較多,經常在課余時間與一些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琢磨著做些事情。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做窗簾、沙發套等家用品,后來慢慢擴展到做服裝,再后來就創辦公司,注冊了“末·未”品牌。經過幾年的發展,公司的規模也逐漸擴大,所投入的時間與精力也日益增加。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漸漸地就發現沒有那么多精力將這兩個角色同時兼顧好,因此就決定要有所取、有所舍。我是一個做事挺認真的人,我覺得自己要當老師就要對學生負責,要為學生的前途著想。當自己沒那么多精力扮演好老師這個角色時,我便離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郭:您現在還有設計服裝嗎?還是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公司管理上?
黃:沒有。設計方面,主力還是靠年輕人,年輕人會有比較多新的想法和不一樣的創意。服裝設計師們對潮流趨勢的把握,時尚元素的剖析等都要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對于整個服裝行業的信息掌握,也需要專業的人員去收集及研究。如果現在還是我在做設計,那么公司就會沒有新生命的力量。我們公司每年都會公開招聘一些年輕的設計師,為公司注入新鮮的血液。最近這幾年,我主要是憑自己的一些經驗在做協助管理的工作。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管理上所需要投入的時間與精力也會增加。術業有專攻,每個崗位為其匹配最佳的人員,我想這才是對公司最有利的。
郭:“末·未”時裝是如何定位自己的消費群體?
黃:市場上有很多的時裝品牌,大都講究以年齡來定位自己的消費人群。而在我看來,一個好品牌,消費群體所覆蓋的年齡跨度是可以很大的,它的定位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某個年齡段。以“香奈兒”品牌為例,其消費群體就橫跨18歲至80歲。如果真的要定位消費群體,我覺得應該按消費人群的氣質是否符合品牌的定位,而不是僅憑年齡賴區分。早些年公司創建的時候,我們的衣服風格會比較偏淑女、女人味,以迎合大眾市場的需求。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我們逐漸意識到一個品牌不能只追求市場份額、銷售量,而應該更富有品牌辨識度。我們努力讓自己設計、生產出來的衣服就像人一樣,讓它具有自己的個性與特征。2013年后,我們就在風格上做出了很大的轉變,近幾年設計出來的衣服會更偏向設計款,更具設計風貌,更有都市感。當初我們在做這個轉變的時候,其實是承受著很大的壓力與風險的,但我們還是義無反顧、堅守自己的信念,讓“末·未”這個品牌朝著我們想要的方向走,而不是跟風隨大流。在這一點上,公司的所有員工,包括我,都很為我們的理念感到自豪,這也是我們品牌能夠持續生存的一個重要原因。
郭:公司從創立到現在是否有經歷過大的挫折?
黃:挫折肯定是有的,很多時候我們比較苦惱的是找不到各方面合適的人才,比如設計師的招聘、專業生產人員的管理、品牌營銷等等。另外,公司在轉型過程當中,如何尋找適合我們品牌的新客戶,如何讓老客戶理解、支持我們的轉型,這些都是需要公司不斷去解決的問題。
郭:說到人才,您覺得公司目前比較欠缺的是設計方面還是管理方面的人才?
黃:我們公司從來不推崇管理,可以說我們公司沒有管理,如果一個團隊需要靠管理來維持,管理人員和被管理的人員都會很累,我做的所謂的管理,無非是協助各部門營運、銜接的工作。就福州市場而言,大多數公司是做批發或者是做些通俗款式的品牌,而真正做自我創作的時裝品牌公司很少,服裝行業沒有形成積極創作的氛圍,所以沒辦法吸引更多優秀的設計與營銷人才來福州。其實我更希望福州出現更多像我們這樣的品牌,這樣就會有更多的優秀人才在福州落地。如果福州的服裝行業能夠有良好的創作氛圍,對我們而言反而是更有利。像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這些地區,雖競爭激烈、但氛圍良好,能夠吸引到大量的人才,反而更能把這個行業做好。endprint
郭:您對“末·未”時裝接下來的發展有什么計劃?
黃:現在服裝行業的大環境不太好,行業發展形勢嚴峻。如何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突圍,持續往前走就挺好,當然前提是自己的風格要把控好,我們不會純粹為商業在做這件事情,不會完全向市場妥協。因此,不管是產品還是設計方向都會朝著我們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未來,還是希望有更多優秀的年輕人加入到我們的團隊,我們也非常樂意給年輕人提供一個好的平臺,讓年輕人與公司共同得到更好的發展。
郭:我們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是好像高端或者說奢侈品牌還是比較少,您覺得問題出在了哪?
黃:一方面,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足夠的文化自信,很多好的東西沒有被發掘,甚至有的時候被拋棄,我們對自身文化價值并沒有做到充分的肯定,對我們文化的生命力沒持有堅定的信心;另一方面,我覺得是這片土壤還沒有允許做這個的條件,從全球的發展狀況來看,還是歐美跑得比較領先一些。我個人認為,當我們國家的經濟文化都發展到足夠的高度時,我們的文化也就自然能輸出到其他的國度,輸出到不同的文明地區,屆時我們的民族品牌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世界品牌。很多高端的品牌能夠走出國門,走向國際,關鍵的都不是以量取勝,而是以自己品牌的溢價能力和影響力讓全世界認同自己品牌在國際中的地位。
郭:您覺得中國服裝行業要得到更好更大的發展,還需要突破哪些難關?
黃:首先,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偏浮躁,可以說,我們這個行業還沒達到要大家拼天分的時候,現在很多人連勤奮都還沒做到,我希望大家不要著急,不要想著走捷徑。其實我們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做好當下的事,就是在為中國服裝產業做貢獻。另外,我們要不斷提升自主創新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來增強市場競爭力,這樣我們這個行業就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未來我們服裝產業的創新能力、設計能力被全世界認同的時候,我們的品牌就有機會被全世界所認知和認同。
四、意義及啟示
通過與“末·未”創始人黃曉菁的交流,我們看到了一個民族品牌的內涵,一個傳遞著對陽光、美好生活積極追求的民族品牌,一個有“靈魂”的服裝品牌。以管窺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服裝行業將不斷涌現出像“末·未”這樣的品牌,惠于民、利于國,共同創造我國文化行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