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鈿瑩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的基本解釋,進一步闡釋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如何更好利用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實現人的發展,并指出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視閾下對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交往 人的發展;生產力;馬克思
一、 馬克思對交往理論的基本解釋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繼《神圣家族》之后合作的第二部著作,寫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從馬克思的回顧中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當時已經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觀,即已有“我們的見解”,但還未對之做出全面的闡發,這部著作是要“闡明我們的見解與德國哲學的意識形態的見解的對立”,他們的新見解與整個德國思想傳統之間有一個明確的劃界,是在批判舊思想中確立自己的新思想,是重新確立起他們的新的哲學觀念。
“交往”、“交往形式”、“交往關系”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頻繁出現,是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正式形成的標志。因此,基于《德意志意識形態》的閱讀,筆者認為馬克思對交往理論的基本解釋有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馬克思認為交往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展現其本質的社會存在方式。人擁有意識的交往區分于動物本能的交往,個人之間交往的生產活動是區分人與動物的重要標志。
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是物質資料的生產,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個人與個人之間開始進行交往,協同合作對自然界進行實踐改造,并且獲得物質資料的交換。在這交往過程中,人們漸漸地被打上了社會屬性,馬克思得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結論。“人同其他的關系”或“社會關系”包含著“交往”范疇,因為作為展示人的本質——“社會關系”只有通過交往才能得到實現跟表現。人們“意識到必須和周圍的人們來往,也就是開始意識到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
第二,馬克思認為交往理論與生產勞動密不可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人的生活是人的生產活動”,“人的生產活動與人們之間的交往是息息相關的”,人的生產活動需要人與人之間發生一定的關系,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采取什么形式又取決于一定的生產活動,由此他指出了交往跟生產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
第三,馬克思認為交往理論包括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人類的一切交往活動可以歸為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交往最開始是促進物質生存實現,物質生產是社會性的活動,需要多人合作共同進行,“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聚沙成塔,生產力作為個人的力量“只有在這些個人的交往和相互聯系中才能成為真正的力量”如上文所述,交往與生產密不可分,當物質交往不斷擴大的時候,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物質生產的發展乃至擴大世界的交往。
綜上,馬克思的交往理論十分豐富,首先交往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展現其本質的社會存在方式,在交往中人找到自我的歸處。接著,交往與生產活動密不可分,通過社會實踐促進交往,交往確定了社會生產活動的方式。最后,交往包括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交往涵蓋社會中的一切關系,是個體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二、 馬克思交往理論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
交往為人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交往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交往與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關系。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個人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物質資料的提供,而物質資料的生產需要通過勞動實踐獲得,在這個勞動實踐的過程中,人與集體中的其他社會成員聯系一起形成多樣的社會生產關系。
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交往活動的有序進行。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交往理論追求的最終目的,當然人的全面發展也會促進交往活動的進行。隨著歷史的前進,人的社會關系越來越豐富。如今的社會關系早己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人的社會關系復雜多變,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的活動和人的社會關系也愈加復雜多樣。人的需求也會隨著社會交往關系的不斷前進而向更高層次發展,人的素質在交往的勞動實踐過程中得到了提高,人的全面發展能夠使復雜的社會交往關系進行下去,唯有人的全面發展才可以促進交往活動的有序進行,如果社會中的成員沒有得到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將會阻礙社會交往關系的進行,人的素質低下,不講信用等都會對社會關系網造成強烈的沖擊。
因此,交往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是密切聯系的,人的需要、社會關系的發展都是在實踐活動中進行的,任何活動的發展都離不開交往。人的發展需要交往為其創造條件,個人通過交往,形成同其他社會成員的關系,獲取個人需要的物質資料與精神交流。實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又會為交往活動帶來有利的條件,創造更加多樣的社會關系,進一步實現相互間物質、信息、情感等的交換,克服了個人的局限性。
三、 馬克思交往理論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
理論的目的在于實踐,認識的任務不僅在于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當今社會高速發展,交往方式也在發生巨大變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進行方方面面活動的目的,如何處理交往問題和人的發展問題,影響著人的全面發展這個目標的實現,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思想指導。馬克思交往理論表明人不可能離開社會關系而生產,人們都棲息于縱橫交織的普遍交往的網絡之中,活在象牙塔里面注定不可能。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以及創造性,關系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我們可以創造新的社會關系,為人的全面發展做努力,交往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隨著交往范圍的擴大、交往方式的多樣化,打破彼此之間的局限,促進了人們的精神交往,交往加快了人的全面發展進程,使人的發展由片面走向全面,從不自覺走向自覺,最終使人得以全面發展。
第二,馬克思交往理論有利于推動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是同一個歷史過程,人的發展表現為人的解放程度、人的素質的提高、人的自由的獲得。這一切都取決于生產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和人的交往的發展。交往理論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繼而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交往理論的研究對于未來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用,馬克思認為,當交往形式不能滿足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無法推動個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對交往方式進行改革,不然生產力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阻礙。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緊緊與交往理論結合,要創造有利于交往的環境,提高生產力,加強中國與世界的交往等等,從而實現推動全社會發展的偉大目標。
第三,有助于應對信息化浪潮,理解信息化的交往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當今科技和生產力、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互聯網的廣泛覆蓋,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社會聯系和交往的空間,縮短了社會聯系和交往的時間,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有物質交往以及精神交往,信息化的社會能夠突出精神世界的交往,人們之間的交往不再只局限于物質交往,世界各地的交往更加密切,有利于語言、意識等得碰撞匯合形成新的火花。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有利于人們應對信息化浪潮帶來的改變,網絡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得到縮小,每個人在網絡上都是平等的個體,有利于加深對個體的認知,樹立平等意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政治經濟學批評序言》人民出版社.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卷,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