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娟??
摘要:我國法學教育存在著重理論、輕實操的教育慣性。面對嚴重的就業壓力,明確法學專業核心職業能力的具體指向,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職業能力訓練,是我國法學教育面對就業窘境必須做出的戰略性選擇。筆者結合多年的法學本科教學經驗和律師工作經歷,將法學專業的核心職業能力定位為四種能力:歸納能力、檢索能力、分析能力、表述能力,并分別對這四種核心能力提出具體的指標性要求,以便建立法學專業核心職業能力的培育體系。
關鍵詞:核心職業能力;歸納能力;檢索能力;分析能力;表述能力
一、引言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法學專業經歷了從熱門專業到就業遇冷的尷尬局面。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法律事務”專業就業率最低,已經連續三年墊底[1],法學本科生就業也并不理想,就業率僅為86.9%,僅高于歷史專業,法學專業成為看似高大上卻最難就業的專業之一。與此同時,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卻展現出對法律服務的巨大需求。按每萬人需要一名律師計算,我國至少需要100萬名律師,加上需要法律服務的企業等各類主體,據估算,到2020年,我國的律師需求量將達300~350萬人[2]。但目前,我國執業律師人數剛突破30萬[3],還存在著巨大的服務人數缺口。在法律服務前景看好的同時,我們也看到部分同學由于就業難,放棄了學習四年之久的法學專業,轉而從事其他行業,這對于學生和社會來說都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學生放棄自己的專業,一方面說明法律職業崗位對學生掌握的法學技能并不認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學生對自身掌握的專業技能并無感知,更談不上看重,而這正是我國法學教育缺乏明確的職業能力定位的一種表現。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法學教育迅速實現了量的積累,設立法學專業的院校由最初的2所發展到現在的532所,但卻忽略了法律教育的職業化需要,缺乏對法學專業核心職業能力的定位和相應的培育體系建設。就連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的朱蘇力教授也撰文說:“中國精英法學院的畢業生,即使在智力和潛能上毫不遜色,但在職業技能掌握上,雖然很難跨國比較而且沒有相關實證研究,但在我看來,卻很難同美國精英法學院畢業生相比。”[4]因而,我國法學教育應從數量發展轉向質量發展,從學術教育導向變為職業教育導向。因此,定位法學專業的核心職業能力并配之以具體的培育體系建設是法學教育改革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二、法學專業核心職業能力的定位
法學專業直接對應的職業是法官、檢察官、律師,因此,法官、檢察官、律師所通用的法律技能應作為法學專業核心職業能力定位的依據。美國的法學教育頗為世界稱道,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美國法律專業教育的目標明確,培養學生像律師一樣思考是其追求的目標。像律師一樣思考,而非像法官、檢察官一樣思考,原因在于律師制度是美國司法制度的基石。美國的法官、檢察官基本都從律師中產生,法學教育要受到美國律師協會的轄制,達不到律師協會制定標準的法學院,其學生不能參加律師資格考試,將無緣于法律職業。因此,為培養學生的律師思維,美國法學院創設了案例教學、法律診所等各種方法培養學生實際應用法律的能力,而不是培養出只會讀書的書呆子。從杜克大學法律援助診所主任約翰.布萊威歸納的法律診所的五大教育目標,可以看出美國法學院培養學生實操能力的苦心:(1)在理論和實踐之間建立橋梁;(2)將實體法與程序法相結合;(3)將當事人與其他特性與法律的學習與實踐相整合;(4)將學生納入法律倡導之中;(5)教育學生從最開始去分析一個法律問題,而不是像蘇格拉底案例教學法那樣在最后用上訴法院的判決來教育學生[5]。
那么,法律職業通用的職業能力是什么?朱蘇力教授曾歸納出七種職業能力:(1)針對具體法律糾紛爭點撰寫法律文書的能力;(2)針對具體法律或訴訟問題搜尋、整合法律和相關材料的技能;(3)同法律客戶以及其他法律人的談判和交往能力;(4)解決具體糾紛的能力;(5)在具體案件中熟練運用訴訟程序應對訴求的能力;(6)就具體案件在法庭辯論、說服法官的能力;(7)在立法中就特定法律事項游說和推動法律變革的能力。[6]這七種職業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法學本專科教育的能力范圍,但對法學專業核心職業能力的定位依然有所啟示。筆者結合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和律師實務工作,總結出律師、法官、檢察官三大職業通用的四大核心職業能力,以期對法學本科教育的職業化轉變有所裨益。
1.歸納能力。無論是律師、法官還是檢察官,他們工作的起點都是現實的案例。案例當中,有用的信息與無用的信息夾雜在一起,法律工作者必須首先剔除無用信息,然后將有用信息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排列,并最終總結出案件的爭議焦點。這個過程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法律工作者的歸納能力,良好的歸納能力是進一步處理案件的基礎。
2.檢索能力。檢索能力是法律工作者面對已知案例進行資料準備的重要技能。任何一個法律工作者都不可能記憶案件相關的所有法律規范,也不可能通曉類似案件的司法處理傾向,而這對于處理策略的選擇和處理效果的把握尤為重要,因此,檢索法律法規和類似案件的技能成為法律工作者不可或缺的能力,我們將其稱之為檢索能力。因而,知曉查詢法律法規、法律案例的數據庫,掌握必要的檢索技巧也應是法學專業學生必具的能力。
3.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將案件事實與法律知識進行對接的能力,它是鑒別法律工作者專業水平高低的關鍵因素。對分析能力的追求永無止境,永遠沒有畢業之說。從知識應用的角度來看,分析能力實質是將具體個案與抽象法律、法條理解與法理認知、實體法與程序法,甚至法律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綜合應用的能力。但就法學教育而言,我們僅將它對應為以下幾種能力:法條解釋能力、法條應用能力、實體法與程序法綜合使用能力,從而分塊進行針對性訓練,提高分析能力。
4.表述能力。表述能力是對前期的資料準備和思考分析結果的最終展現能力,它分為口頭表達能力和法律文書寫作能力。律師、法官、檢察官在庭上和庭后的觀點展示都脫離不了表述能力。法庭上律師、檢察官、法官的發言,律師寫的起訴狀、檢察官寫的公訴書、法官寫的裁判文書都離不開表述能力。沒有良好的表述能力,再好的分析能力也無法展現于外。因此,表述能力也是法律職業核心技能之一。endprint
這四大核心職業能力是筆者按照案件的處理順序依次界定的,有先后順序之分,法學專業核心職業能力培養可按照此順序依次進行訓練。
三、法學專業核心職業能力的培育
1、歸納能力的培育方法與技巧
在法律職業者的工作過程中,對案情和爭議焦點進行總結是歸納能力的最初體現,資歷越老、經驗越豐富的律師對案情的把握和爭議焦點的歸納越迅速。在法學本專科教育中,一線教師常缺乏針對學生歸納能力培養的專項訓練,學生對案情的歸納常出現照案宣讀、重點不明、用語啰嗦等問題,導致學生不能迅速適應法律職業工作,因此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對學生的歸納能力進行培訓。
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總結出兩步法以提升學生的歸納能力,具體操作如下:對于課堂上選擇講解的案例,我會首先要求學生回答兩個問題:(1)案件的主要事實是什么;(2)雙方的爭議焦點是什么。回答必須同時達到三個標準:(1)用自己的語言(2)用字越精簡越好(3)回答內容正確。對歸納能力的訓練可以通過課堂回答的口頭方式進行,便于老師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糾正。通過兩步法的反復訓練,讓學生形成對案情和爭議焦點進行歸納總結的條件反射,提升學生對案情的歸納能力,為后面的檢索和分析環節打下基礎。
2、檢索能力的培育方法與技巧
檢索能力是法律職業非常重要的一項技能。美國作為判例法國家,對檢索能力尤為重視,專門設置了課程Legal Research and Writing,即法律檢索課程作為必修課,教授學生查找相關判例和法律法規的技巧。我國雖不是判例法國家,但檢索能力依然十分重要,經驗老道的律師都有建立自己常用領域法規數據庫和經典案例庫的習慣。而我國法學教育對檢索能力的重要性還缺乏必要的認識,除一些頂尖的法學專業院校會在本科階段開設法律檢索課程外,大多數普通本科院校的法學專業并未開設這門課程,學生在檢索方面的知識是極為欠缺的,這會影響到學生分析問題的準確性。而且代表學生專業水準的畢業論文經常從理論到理論,缺乏案例的引用和相關法規的檢索,導致理論講不透,也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正是學生缺乏檢索能力,缺少從實際案例和法律應用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表現。
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曾利用本校兩周實訓周的機會,讓同學根據專業課程建立相應的法規和案例數據庫
[7]。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一是讓學生學會檢索的基本技巧;二是讓學生建立案例和應用法律的二元思維,養成平時歸類收集案例和法規的習慣。從培養檢索能力來看,需要學生掌握以下知識:(1)了解國內的法律、案例檢索平臺(2)學習檢索的具體方法。同時,學生還應學會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再次分類的方法,資料可按法規內容或案例案由進行分類,也可按使用人習慣的方式進行分類,目的是便于日后查詢使用。資料“收集”與“分類”的知識,對于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庫具有重要意義。學生若及早建立這個習慣,對日后的法律職業工作定大有裨益。
3、分析能力的培育方法與技巧
分析能力是一項要求較高的能力。美國法學教育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19世紀70年代,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蘭德爾首創了判例教學法。20世紀80年代,判例教學法傳入我國,曾一度受到高度重視,雖后來也曾遭到一定質疑,但判例教學法無疑是提升學生分析能力最省時、最有效的方式。但教學過程中,判例或說案例教學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教師只重視所授課程法律法規的適用卻忽視其他法律部門類似法規的比較適用;只注重實體法規的適用卻忽視程序法規的適用;只注重法規適用的合法性問題卻難以顧及法規適用的社會效果問題。因此,日常的案例教學模式存在對知識割裂使用的弊端,缺乏對知識的綜合應用。嚴格來說,學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也需要學生具備一些其他學科的知識背景。單就法學本專科教育水平而言,應格外重視兩部分知識的綜合應用:(1)注重教授課程和其他課程間實體法規的貫通(2)注重實體法與程序法知識的貫通,從而打破課程設置的屏障。具體做法是:針對需要分析的案例,找到和其相關的所有法律法規,避免受課程設置的限制,并從中鑒別適用的法條,識別法條的適用范圍,進而融通實體法律知識。對于實體法與程序法知識的融會貫通,我們可通過讓學生寫起訴狀的方式達到兩種知識的融合,起訴狀使學生在考慮實體法律知識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原被告是誰、向那個法院起訴、案由是什么等程序性知識,從而實現兩種知識的綜合應用。
另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提高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中需特別強調獨立思考的精神。我國的學生經過多年的應試教育,思考問題特別依賴于標準答案,在案例分析環節經常對自己的觀點不自信,或缺乏論證自己觀點的能力,甚至常常沒有觀點,相比之下,他們更習慣于背誦記憶觀點,這正是缺乏獨立思維能力的表現。針對這點,老師在教學過程應扮演啟發者和攪局者的角色,啟發學生思維而不給出答案,攪亂學生思維,從而深化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培養其獨立思考的意識。
4、表述能力的培育方法與技巧
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述能力的訓練方式不同。口頭表達能力可以課堂訓練為主,便于老師及時糾正問題。老師在課堂上應盡量提供學生發言的機會,變“老師講”為“學生說”,明確口頭表達的要求,使每次發言都成為提升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機會。我對學生口頭表達的要求有這么幾點:(1)用自己的語言表達(2)語言簡略(3)重點突出。樹立這些指標性的要求是為了避免學生在課堂回答中反復出現“照本宣科”、語言繁瑣、主旨不明的問題,讓學生的每次回答都成為一次有的放矢的口頭表達能力訓練。
法學專業的書面表述能力常以法律文書的形式呈現,它不需要多變的文體或過多的感情色彩,但要做到簡潔、真實、有理有據。法學教育中,要求學生針對案例寫起訴狀或其他類型的法律文書,是對書面表達能力鍛煉最常用的方式。筆者對學生書寫法律文書的要求是:格式正確(1)案件事實清楚(2)有明確的適用法條(3)法律分析層次清楚,能自圓其說(4)行文簡單、準確、慣用法律術語(5)基本格式正確。在明確要求反復訓練后,學生的書面表述能力普遍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 就業藍皮書: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ex.cssn.cn/dybg/gqdy_sh/201606/t20160623_3081988.shtml[EB/OL],2016-6-23.
[2] 未來最需要的幾類人,個人圖書館網,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413/10/15588742_368473897.shtml[EB/OL],2014-4-23.
[3]我國執業律師人數已突破30萬,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7-01/09/c_1120275319.htm[EB/OL],2017-1-9.
[4] [6]蘇力.中國法律技能教育的制度分析[J].法學家.2008(2).
[5]王竹青.美國診所式法律教育的演進[J].比較法研究.2012(2).
[7]焦娟.法學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之路徑研究[J].價值工程.2014(11).
[基金項目]本文是廣東省2015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地級市獲立法權背景下的地方立法人才培養研究》([2015]173S-JY201502)下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