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笑天
摘要:占有概念可謂為物權法中的統領。無權占有人孳息規則是自羅馬法以來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我國2007年頒行的《物權法》第243條首次加以確認,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但囿于諸多原因和現實因素,其規定過于簡略。本文擬從比較法的視角對無權占有和孳息的概念及范圍進行厘定,并以此為基礎,圍繞善意占有人孳息規則和惡意占有人孳息規則的立法例、理論基礎等相關問題展開論述。
關鍵詞:無權占有;孳息;返還
一、無權占有與孳息概念界定
在占有中,以有無占有的權源,即占有人是否有權占有某物,可將占有分為有權占有和無權占有。其中無權占有又稱為無權源占有,指非基于本權或者說是欠缺法律上原因的占有,例如盜竊人占有贓物,承租人在租賃關系消滅后繼續占有租賃物等。由于許多有關占有的糾紛皆是因無權占有而起,所以下面我們就來了解無權占有的相關知識。以無權占有人是否明知其無占有的權利為標準,可將無權占有劃分為善意占有和惡意占有。善意占有是指占有人不知其無占有的權利而誤信其有正當權利且無懷疑地占有,如盜贓物的買受人信賴出賣人享有所有權而買受并且占有。惡意占有指占有人對物明知自己無占有的權利,或對于該物自己是否有權占有存有懷疑而仍為占有,如盜贓物的買受人明知出賣人無所有權而買受并且占有即屬此類。筆者認為,在我國法上,惡意占有人要對占有物的損害承擔全部賠償責任,需要具備以下條件:第一,造成了對占有物的侵犯;第二,占有人具有惡意;第三,存在可歸責于占有人的事由;第四,因可歸責于占有人的事由導致了占有物的毀損滅失。
孳息是一項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事法律制度,其發軔于羅馬法,發展于日耳曼法,完備于法國民法典,隨后,大多數國家的民法典均加以繼受和完善,且定有明文。我國2007年頒行的《物權法》第116條共2項規定了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的歸屬問題。其第1項規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取得;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此規定實際上采納了自羅馬法確定并為大陸法系國家繼受的原物主義原則。同時,第2項規定:“法定孳息,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取得;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此項是關于法定孳息歸屬問題的規定。應當說,法定孳息的歸屬也繼承了羅馬法以來所確定的當事人約定原則。此外,依該法第243條的規定,無論善意占有人還是惡意占有人,均負有返還孳息的義務,同時也賦予了善意占有人享有向物的所有權人請求支付必要費用的權利,卻未沿襲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民法的立法傳統賦予善意占有人收取孳息的權利。無權占有人孳息可分為善意占有取得孳息和惡意占有取得孳息兩種。
二、無權占有下的孳息性質分析
今日比較法上,對于善意占有人孳息規則的法律進路大致有下列兩種:第一種立法例是無條件地承認善意占有人享有孳息收取權。以法國、馬耳他為典型。其理論基礎來源于法國民法上的“孳息寬恕”理論。第二種立法例是有條件承認善意占有人享有孳息收益權,但以有償取得占有為條件,若是無償取得占有的,依不當得利向物的權利人返還所取得的權益。以德國、意大利及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為代表。我國大多數學者對此持肯定態度,認為否認善意占有人的孳息收取權,必將使善意占有人蒙受不測損害,對于保護善意占有人殊為不利。而我國《物權法》第243條卻采取否定的觀點,其規定,無論占有人是否善意,均須返還孳息,其立法理由在于,境外關于善意占有人可保留孳息的規定是同必要費用返還請求權相關的。例如,瑞士、日本民法和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均規定,如果保留孳息的,則善意占有人不得向權利人請求其為維護該動產或者不動產而支付的必要費用。這同《物權法》的規定確有區別,但兩者處理方式的法律后果相差很大。筆者認為,我國應肯定善意占有人的孳息收取權。因為占有本身具有權利推定的效力,且善意占有人主觀上是善意的,法律應保護善意占有人的此項權益。
惡意占有人返還孳息義務的理論基礎歷來有兩種。第一種理論是不當得利原則。該理論認為,惡意占有人具有主觀上的不善,實施了占有他人物的行為,侵害了他人對該物的所有權,并將在占有期間所生的孳息占為己有,或者通過不合法的行為獲得了孳息,但沒有法律上的根據或當事人之間的約定,若符合不當得利構成要件的,惡意占有人負有返還占有期間孳息的義務。從所有權人的角度,我們可以推導出第二理論即所有權保護理論。該理論認為,無論是惡意占有人還是無權占有人,非法占有其物侵害了其所有權,所有權人可基于所有權是對世權以及所有權具有的追及效力向惡意占有人請求返還占有期間所產生的一切孳息。但不當得利理論本身存在構成要件的限制,而現實生活中所存在的惡意占有人占有所有權人的物的現象層出不窮而且錯綜復雜,其無法涵蓋所有的惡意占有人占有所有權人財產的情形。然而,所有權保護理論正好避免了不當得利理論本身的缺陷,故筆者認為惡意占有人返還孳息的義務應采取所有權保護理論,這樣能更好地維護所有權人的合法權益,更能阻止惡意占有人侵害所有權人權益行為的發生。
三、孳息的歸屬探討
1.善意(誠信)占有人的孳息收取權: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典基本上均賦予了善意占有人收取孳息的權利,是優待保護,善意占有人取得孽息的這一原則,甚至可以追溯到羅馬法時期,當時的羅馬法規定:“善意占有人在自我行事時都以為自是所有主,如果他正在時效取得的過程中,他就擁有所謂的相對所有權;只要他是善意的,他就被等同于所有主。他取得所有從本物上分離下來的孽息,只要在此期間他一直是善意的”。同時,需明確的是,善意占有人享有孳息收取權也不是絕對的,在特定的情形下喪失此項權利,須返還孳息于所有權人。此種開放性的立法模式更可取。
2.惡意(惡信)占有人的孳息返還義務:惡意占有人均負有向所有權人返還孳息的義務,只是返還孳息的范圍及計算返還孳息的時間點有所不同而已。仍須注意的是,因訴訟期間而生的孳息歸屬問題。所有權人基于物上請求權向法院請求善意占有人返還占有物,法院裁定善意占有人返還占有物,對善意占有人應訴時起到法院裁定返還占有物這一期間產生的孳息問題,善意占有人是否負有返還的義務。依物權法原理,為了保護交易的安全及優待善意占有人,法律賦予善意占有人收取孳息的權利,但該行為對所有權人的權益本身就是一種侵害,在所有權人提起訴訟請求時起,善意占有人若利用法律賦予的此項權利侵占本不屬于其該收取的孳息,他成為惡意占有人,喪失部分孳息收取權。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健康持續發展,各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兼容性和國際化程度日益加強,我國民法立法的國際化和全球化也必將是大勢所趨。我國現有無權占有人孳息制度規定過于簡略,不僅不利于司法判決,而且還有失公平正義。借鑒國外無權占有人孳息規則,結合我國的國情和現實,提出下列五點建議:其一,厘清善意占有人和惡意占有人的概念及范圍。其二,正確劃分孳息的種類,厘定每種孳息的概念,并以此為基礎,分別規定善意占有人孳息規則和惡意占有人孳息規則。其三,結合我國的國情和現實,并兼顧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國際化,分別檢討善意占有人孳息規則和惡意占有人孳息規則的理論基礎。其四,借鑒當代民法典中先進的孳息制度,規定完備的無權占有人孳息規則。其五,厘清無權占有人規則的適用范圍及競合關系。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 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