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東暉
摘要:隨著《環保法修訂案》的實施及刑法修正案(八)的修改,污染環境犯罪成為這幾年的重點。本文以T縣法院污染環境犯罪案件為研究樣本,在對其基本情況及特點予以闡釋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現階段審理此類犯罪的問題及原因,繼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環境污染;刑事犯罪
2014年4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環保法修訂案》并于2015年1月1日實施。刑法修正案(八)則將“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修改為“污染環境罪”,對環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作出了新的規定。修正案司法解釋則擴大了污染物的范圍,同時明確了詳細的判決標準,為打擊污染環境違法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現對T法院近三年受理審結的污染環境犯罪案件進行統計分析,試圖查找存在問題,提出處置建議對策。
一、基本情況及特點
(一)案件數量情況。從案件數來看,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T法院共受理污染環境犯罪案件9件,審結污染環境犯罪案件8件,判決罪犯21人。其中2014年審結1件,判決3人;2015年,審結5件,判決11人。今年1-8月份,審結2件,判決7人。從近年數據看,年收案數趨遞增態勢。
(二)刑事判決情況。21名罪犯中,T法院根據涉案企業違法排放的重金屬指標及對周邊環境造成的經濟損失,判處當事人有期徒刑、拘役和并處罰金,從而發揮其應有的刑事懲戒作用。其中,3人被判處拘役五個月到六個月,其余18人均被判處八個月以上三年以下不等的實刑;判處罰金最小的是4萬元,最高的20萬元。
(三)污染犯罪特點
1、從污染源頭類別看,主要涉及加工作坊。9個案件分別涉及酸洗電鍍和汽車配件行業,污染源主要是兩個行業產生的鋅、總鉻、六價鉻及總鎳。按照環保標準要求,廢水應該通過相關的處理設施,進行處理后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方可排放。而以上案件均屬于規模較小,沒有環保處理設施的小廠,都不能達到環保排放標準。作坊生產產生的廢水選擇直接排放到周邊荒山、未經處理通過地下暗道直接排放、直接排入廠房后未采取措施的沉淀池等方式,對周邊環境及村民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危害。
2、從罪犯個人情況看,故意犯罪現象普遍。21名罪犯均為高中及以下文化,其中高中文化3人,初中文化7人,小學文化9人,文盲及半文盲2人。經調查他們的個人經歷,大多未能接受良好的學習教育,文化水平不高導致他們環保法律意識淡薄。大多罪犯明知自己的行為屬于違法排污,卻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置法律于不顧。對此,T法院根據其惡性程度和違法事實,依法予以嚴懲,積極維護生態環境。
3、從污染危害后果看,破壞環境比較嚴重。由于酸洗、電鍍行業的原料具有較強的腐蝕性,生產廢水往往未經環保處理就直接排入周邊水域或土地,致使河流惡臭連連,周邊群眾深惡痛絕,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影響。
二、問題與原因分析
(一)調查取證有“三難”。新環保法、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實施辦法對于污染物取證作了具體規定。規定要求對于總汞、總銀、放射性等第一類污染物,需要在車間內采樣;對于總鋅、動植物油等第二類污染物,應在排污單位排放口采樣。以上已經判決的9個案件中,均系二類污染物,需在排放口采樣。但是由于污染環境排放情況比較復雜,證據的取得仍存在三個方面困難。1、采取排污樣品的時間問題。從客觀上來說,由于執法時間的差異性,環保部門在執法或采樣時不一定遇上正在排污的時刻,而且污染企業往往采用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做法,有時排污已經過去一段時間,從事人員流動性較大,導致排污采樣的實際污染數據可能偏低,取證不及時不準確現象還有存在。同時,導致在執法時難以確定違法對象。2、污染數據的檢測認定問題。環境污染案件的專業性、技術性很強,很多專門性問題在短期內往往很難得到準確認定。環保部門現行的做法是由縣環保檢測站對樣品進行檢測,出具檢測報告,再將報告送省環保部門進行確定,期間大約需要10-20天左右的時間。如果當事人提出檢測異議,縣環保檢測站還需將樣品送省檢測,花費時間較長,環境違法犯罪嫌疑人不能及時得到制裁。3、關于污染范圍的認定問題。污染環境涉及范圍廣,不僅涵蓋了水污染,還包括大氣污染、危險固廢污染等等。2016年1月1日實施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已將大氣污染犯罪也納入其中。針對大氣污染案件,取證過程中對周邊空氣進行取樣也存在一定的難度。
(二)執法辦案“三短板”。1、專業知識的短板。污染環境案件涉及水質、大氣、噪聲、固廢等多方面專業知識,案件對周邊大氣環境、土壤、水資源、人民生產生活乃至整個經濟的具體損害,需要專業部門和人員進行綜合客觀評估,認定時需要進行的各種鑒定,專業性較高。對公檢法辦案人員來說,難以全面掌握環保專業知識。2、執法力量的短板。當前縣環保執法大隊的工作人員中僅三人擁有行政執法證,卻需應付全年300多件的環保投訴信訪案件,要辦理30件左右的行政處罰案件,由于工作力量的不足,對及時開展污染犯罪案件的調查取證工作也存在一定影響。同時,在環保執法的過程中,依法執法的理念有待進一步提升,規范執法行為有待進一步加強。3、辦案時間的短板。污染環境案件中受害人是不特定多數人,多是涉案加工點被環保部門查處或公安環保部門聯合專項行動打擊后進行刑事立案。對于環境污染類的案件,由于行政處罰法規定的執法程序方面的原因,一個行政處罰案件,環保部門一般需要1-3個月才能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當事人2個月的復議期和6個月內提起行政訴訟期滿后,環保部門方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花費時間最短的需6個月,最長超過1年,時間跨度較長。
三、對策建議
(一)“三項舉措”克服取證難題。1、對于污染環境查處不及時的問題,建議推行委托執法,縣政府依法委托鄉鎮(街道)人民政府監督、取證等執法權。當所在地政府、環保部門發現或者接到群眾投訴時,在環保部門執法人員無法及時趕赴現場的情況下,可由2名及以上政府工作人員根據屬地管理原則,在第一時間趕至案發現場,開展調查取證工作,以破解查處不及時取樣不夠準確難題。2、對于樣品鑒定的問題,建議環保部門在提高自身檢測水平和樣品保存水平的同時,和上級加強溝通,爭取在市一級設立確認機構。市級環保部門對下屬縣(市、區)送檢的樣本進行檢測和檢測報告進行確認,把工作時間壓縮至1到2個工作日。3、關于污染檢測范圍的問題,建議縣政府加大設備及技術的投入的財政支持力度,幫助環保部門提高自身取樣、取證能力。同時拓寬檢測廣度,將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等層面也涵蓋進來,全面打擊污染環境違法行為,為我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二)“兩手抓實”濃厚工作氛圍。1、抓好重點打擊,凸顯執法權威。公檢法環保等部門要善于運用法律武器,按照犯罪嫌疑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區分主要獲利者、管理者、打工者,再按照參與犯罪的時間、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等污染物的超標比例等因素從重從快予以嚴厲打擊,刑罰以實刑為主,嚴格限制緩刑,如判處緩刑需法院審委會討論決定。通過打擊形成一種“環保領域的執法將越來越嚴格,針對環境犯罪的打擊力度也將越來越大”的社會氛圍。2、抓好典型宣傳,濃厚輿論氛圍。宣傳部門、司法行政機關、環保部門等要加大環保法律法規的專題宣傳,將典型案例在污染行業集聚區域進行重點宣傳,并利用人大代表訪談、群眾座談等形式,運用微信、微博、網站等新媒體開展矩陣式宣傳,努力減少個別人員的僥幸心理,擴大環保法律宣傳的影響力。
(作者單位: 浙江省天臺縣人民法院,浙江 天臺 31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