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漢語趨向補語使用頻率相對較高,表義豐富。“V+趨動”一直是研究的熱點,而“A+趨動”往往少有涉及。本文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總結前人對“A+起來/下來/下去”的四大研究方向:結構及語義、語用、A的選擇限制、組合搭配。
關鍵詞:A+趨向動詞 結構 語義 選擇限制 組合搭配
一、引言
現代漢語中的趨向補語“X+趨向動詞”表意豐富、用法靈活。其中,“X”大部分為動詞“V”,小部分為形容詞“A”。學者們關注的熱點一直是“V+趨動”結構,而對“A+趨動”結構的研究往往很少涉及或僅作為“V+趨動”的補充來論述。“A+復趨”具有其獨特的語義內涵和語用價值,對它的深入分析能夠促進我們對“V+復趨”以及漢語語法語義系統的觀察和理解。
二、“A+復趨”的結構及語義研究
我們發現,前人對“A+復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起來/下來/下去”。這是由于趨向動詞沒有完成語法化的歷程,在表達時間等虛義上還不太成熟,因此并非所有的趨向動詞都可以和形容詞結合。這三者也恰恰是高頻使用結構。
覃遠雄《試析“A+趨向補語”格式》(1993)認為只有三種格式:S1:A+起來;S2:A+下來;S3:A+下去。根據杉村博文(1983)①對下1、下2的劃分,將S2分為:S2a:負向A+下1來[+起點];S2b:負向A+下2來[+終點]。解釋了S2有時表示起點,有時指向終點的原因,并認為S1與S2a相似。將S3分為:S3a:負向/少數正向A+下1去[+繼續];S3b:負向A+下2去[+終點]。所以S3格式可以加少量正向形容詞,且只能進入S3a中。
邢福義《形容詞動態化的趨向態模式中》(1994)“A+復趨”作為形容詞動態化的一種,包括:“A起來”(興發態);“A下來”(垂臨態);“A下去”(延展態)。文章認為“A+復趨”具有時間性、度量性和抽象趨向性,并比較了三者語用價值的不同。從使用范圍看,A起來>A下去>A下來。
張國憲《延續性形容詞的續段結構及其表現》(1999)、戴耀晶《現代漢語時體系統研究》(1997)都將“起來”“下去”作為漢語體系統的一部分,前文又增加“下來”,認為三者是非典型的體形式。作者首先對形容詞進行了語義上的分類,以此為基礎為三者對形容詞的選擇限制進行了描述。
文中對延續性形容詞的續段結構進行了描述,包括方始、前續、后續、中續結構,分別對應體標記“起來”“下來”“著”“下去”,因此構成了一個較為嚴密的形容詞體表達系統。
段益民《“形趨結構”的組織結構和語義特點》(2001)以“單音反義形容詞(長、短)+趨向動詞”為研究對象,指出影響其組合狀況的相關因素,包括時間性、度量性、否定性結構。在時間性中,作者指出“A起來”帶有“起始”的特點;“A下來”蘊涵時間延續時的終點,因而帶有“(階段性)完成”的特點;“A下去”不指向終點,因而帶有“延續”的特點。
學者關于“A下來”語義理解的變化較為明顯。覃遠雄(1993)認為既可以表示某種狀態開始并繼續發展,也可以理解為從某一狀態到另一狀態的變化,另一狀態的完成是終點,整個結構指向終點。張國憲(1999)指出它對應著續段結構中的前續結構,前續結構表現為無起始點,有續段和有終止點。因此“A下來”表示新狀態的繼續,可以有終止點。覃遠雄(1993)和張國憲(1999)都認識到“A下來”并不完全表示開始,在這之前可能有一個“-A”到“A”的變化階段。但是覃文忽視了“A”完成后變化可能繼續,張國憲的表述似只表現“A”的靜態。因此,我們認為段益民(2001)較之兩者表述更為準確精煉。
段沫《“A+復趨”格式的句法語義特點研究》(2004)“A+起來”表示性狀A從無到有的變化,是起始階段,在程度上不斷增量;“A+下來”表示變化持續并達到某一個標志點,并且因為達到這一個量級標志點而產生質變。動態變化可能終結,也可能繼續,但這是質變后新一輪量變的開始。“A+下去”分為“A+下去1”和“A+下去2”,前者表示性狀“A”隨著時間發生量的變化,后者表示性狀A的保持。
段沫(2004)對“A+下來”的表述較之覃遠雄(1993)、張國憲(1999)、段益民(2001)來說,更為深入全面。他將“另一狀態的完成”稱為“臨界點”而非終點,“-A”到“A”是量變的過程,最終到達質變,即“-A”的消失和“A”的完成。并指出質變完成后有兩種可能:一是量的變化的終結;一是量變的繼續,這是由于沒有達到量級頂點而進行的新一輪的量變。
三、關于“A+復趨”的語用研究
多數學者都發現了“A起來”和“A下來”語用上的對稱性。張國憲(1999)認為“起來”有凸顯異常態的作用,因此常和心理/情感類形容詞組合。“下來”正相反,表常態。張誼生《現代漢語虛詞》(2000)認為形容詞后的“起來”多為由常態轉化為非常態,“下來”表示非常態轉化為常態。兩位學者都認識到了“起來”在語用上表現了說話人主觀上的一種出乎意料的情狀。
劉月華《表示狀態意義的“起來”與“下來”之比較》(1987)則更進一步將形容詞分為四類:A.正向一般意義形容詞;B.負向一般意義形容詞;C.表示光線、聲音、速度、人的情緒、態度等意義的正向形容詞;D.表示C類的反義詞。認為“起來”和A、B、C、D都可以組合。和A、B、C類結合時,主要表示合乎常規的變化。表示不合常規的變化時,必須是有標記的,結構前要出現“倒、卻、反而、突然、忽然”等詞。和D結合時只能表示不合乎常規的變化,是無標記的。“下來”只能和D結合,只表示合乎常規的變化,因此兩者在和D結合時是不能夠互換的。
關于“A下來”和“A下去”的比較,邢福義(1994)認為A下來是垂臨態,A下去是延展態。“‘A下來,表明客體事物的性狀向主體人物的主觀轄域之內垂臨;‘A下去,表明客體事物的性狀往主觀人物主觀轄域之外延展。”劉月華《趨向補語通釋》(1998)中指出:“‘下來通常表示近距離的、眼前的變化,而‘下去更適合表現遠距離的變化”。endprint
應晨錦《“A下來”與“A下去”在表示狀態變化上的差異》(2007)中則更為明確指出:“A下來”表示的變化與敘述者的主觀感覺似很近,敘述者似乎參與了這種新狀態的變化,因此傾向于描述如意的、期望的變化;“A下去”表示的變化與敘述者的主觀感覺似較遠,敘述者似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來形容狀態變化,因此常描述不如意的、不期望的變化。另外,有些形容詞可以同時和“下來/下去”搭配,那么當“A”表示的狀態不帶有主觀評價色彩時,“A下來”和“A下去”可以互換;當敘述者對“A”表示的狀態帶有主觀評價色彩時,兩者一般不能相互替換。
四、關于“A+復趨”中“A”的選擇限制研究
邢福義(1994)中認為一對反義形容詞無論是消極義還是積極義,只要語義上“有級差,可加強”,都可以和起來組合。和下來組合的形容詞沒有明顯地積極、消極之分。
劉月華(1987)覃遠雄(1993)都認為“A+起來”中的“A”主要是正向形容詞(積極意義),少數為負向形容詞(消極意義)。劉月華對可以和“起來”組合的形容詞做了數據分析,455個常用形容詞中,只有不到50個形容詞不能與之結合。能進入“A+下來”的形容詞很少,都是負向形容詞。劉月華進一步總結“下來”只能與表示光線(“暗、黑”)、聲音(“低”)、速度(“慢”)、人的情緒(“冷靜、冷、平靜、松”)、健康狀況(“弱”)以及人的態度、語氣(“軟、暖和”)。覃遠雄指出:“下去”主要和負向形容詞組合,也和少數正向形容詞組合。
關于和“起來/下來”組合的形容詞的選擇限制,段沫(2004)與劉月華(1987)、覃遠雄(1993)的觀點一致。關于“下去”,段文更加細化,認為“下去”應該分為“下去1【變化】”和“下去【繼續】”,前者只能和負向形容詞結合,后者則沒有明顯的傾向性。
張國憲(1999)認為,將形容詞分為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對于形趨語的選擇限制解釋力不足,因此他從量幅的角度將形容詞分為正量和負量。認為“起來”傾向于與正量形容詞組合,“下來”“下去”傾向于與負量形容詞組合。作者根據三者的負向性,得出一個等級量表:下去>下來>起來。關于這個等級量表,張誼生(2000)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邢福義早在1994年就已經認識到與“起來”結合的形容詞具有“有級差、可加強”的特點,即具有量的特點。張國憲(1999)、張誼生(2000)則明確指出進入“A+復趨”結構的形容詞具有量幅的特性,定義為正量形容詞、負量形容詞。他們對“起來/下來/下去”的負向性進行了等級比較,得出了一個等級量表。
在上述學者論述的基礎上,應晨錦(2007)認為負量形容詞這個名稱易造成人們的誤解。從量級上看,“小、弱、暗”等形容詞處在量級的低處,但不可能小于零,因此改成“大量—小量”的說法。
五、關于“A+復趨”的組合搭配研究
覃遠雄(1993)發現S1:A+起來常出現在補語的位置上,因為“A+起來”也可表示某種變化的結果。
邢福義(1994),龔千炎《漢語的時相時制時態》(1995)都指出從時間上看,“A+起來”前可以出現“已經、開始、漸漸、逐漸、一天天”等詞。邢福義還認為從動態化的角度看,“A起來”前可加“變得”,中間可以出現“了”,即“A了起來”。從量度的角度看,可前加“很是、更加、愈發、無比、有些”等。但他認為“A下來”前面不怎么出現“變得”。龔千炎(1995)補充了“下去”,認為“由于‘下去通常表示動作或狀態先前已經存在,因此句中常要用到“再、又、還、依舊、這樣、那樣”等詞語。”
張國憲(1999)認為延續性形容詞表示極大的量,但也可以用于瞬間情狀句,必須前加“一下子、頓時”等,是有標記結構。劉月華(2003)表示同樣的觀點,“下來”可以表示新狀態的開始,也可以表示新狀態變化到終點,前加“完全、一下子”。同時還提出,當“起來”表示非常態的變化時,句中出現“倒、卻、反而”或“突然、忽然”等詞。
段益民(2001)認為就時間性來說,可分為兩類,一類表示遞增性,前加“漸漸、慢慢、逐漸”等;一類表示突轉性,前加“突然、忽然、忽地、一下子”等。也指出“A+形趨”結構前加成分可以具有程度量級。甚至發現形趨結構本身也可以進行結構擴展,如:熱辣辣起來、瘦下去一圈等。
前人的研究已經說明“A+復趨”的前后出現成分和其本身的語義特征密切相關。由于“A+復趨”具有時間性,因此前面可以出現時間詞,而時間詞又分為緩慢變化的,如:漸漸、逐漸,或突然變化的,如:頓時、一下子。由于它具有量級,前面也可加程度詞“更”等。又由于它表示量變,前面可加“變得”,中間可出現“了”。但我們發現,學者們關于“A+復趨”的組織搭配的論述相當零散,難以窺其全貌。
劉楚群《形容詞的動態性及其語法形式》(2002)從將“A+復趨”納入形容詞動態性的范疇之下,分析了其在不同前加成分下的語義特征。作者認為“漸漸+A+(了)起來/下來/下去(了)”表示的是顯性緩慢質變,其中“漸漸”還可以是“逐漸、日漸、日趨、慢慢”等。“已經+A+(了)起來/下來/下去(了)”是隱性緩慢質變,其中“已經”還可以是“已”。“一下子+A+(了)起來/下來/下去(了)”是語境條件突變,“一下子”可以是“頓時、忽然、瞬間、立刻、突然、馬上、驀地”等。“更+A+起來/下來/下去”表示過程性量變,“更”可以是“更加、越發、愈發、愈加”等。“越來越+A+起來/下來/下去”是結果性量變,“越來越”還可以是“一天比一天、一年比一年”等。“一直A下去(了)”表示未完結持續中從現在到未來的持續的典型格式,前面可以是“一直、永遠、再、這樣、那樣”等。
童燕《“使”字句和“把”字句的異同分析》(2007)提到“把”字句中形趨式出現的比例是1.2%,“使”字句中是5.2%。可見,形趨語前還可以出現“把、使”。endprint
劉楚群(2002),童燕(2007)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給我們較為詳細地展現了“A+復趨”前后可出現的成分。
注釋:
杉村博文.試論趨向補語“下”“下來”“下去”的引申用法[J].
語言教學與研究,1983,(4).文中認為“下”分兩種,“下1”與“上”相對,“下2”與“起”相對。
參考文獻:
[1]戴耀晶.現代漢語時體系統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2]龔千炎.漢語的時相時制時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3]劉月華.趨向補語通釋[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1998.
[4]張誼生.現代漢語虛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5]段益民“形趨結構”的組織結構和語義特點[J].青海民族學院
學報,1995,(4).
[6]段沫.“A+復趨”格式的句法語義特點研究[D].上海:上海師
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5.
[7]劉月華.表狀態意義的“起來”與“下來”之比較[J].世界漢語
教學,1987,(1).
[8]劉楚群.形容詞的動態性及其語法形式[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2002.
[9]杉村博文.試論趨向補語“下”“下來”“下去”的引申用法
[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3,(4).
[10]覃遠熊.試析“A+趨向補語”格式[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1993,(3).
[11]童燕.“使”字句和“把”字句的異同分析[D].上海:上海外
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2]邢福義.形容詞動態化的趨向態模式[J].湖北大學學報,
1994,(5).
[13]應晨錦.“A下來”與“A下去”在表示狀態變化上的差異[J].
首都外語論壇,2007.
[14]張國憲.延續性形容詞的續段結構及其表現[J].中國語文,
1999,(273).
(孫蓉蓉 江蘇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 2100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