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石杏茹 盧凱瑞 / 孫希利 王夫泉
“大”文化塑造“一流油公司”
○ 文/本刊記者 石杏茹 盧凱瑞 / 孫希利 王夫泉
大奉獻、大創新、大平臺、大家庭……西北油田能屢屢抓住機遇進行改革創新、率先盈利,從根源上來說,是“大”文化稟賦在起作用。
大山脈、大雪山、大高原、大冰川、大河流、大峽谷、大盆地、大沙漠、大戈壁、大平原、大森林、大草原、大湖泊、大綠洲、大瀑布……什么都大,大得令人目瞪口呆。“大”是新疆不可動搖的特質。從“大”的表象出發,可以領略到新疆的大性格、大氣魄和大文化。
西北油田進疆40年,也深深染上了“大”的烙印。西北油田緣何能屢屢抓住機遇進行改革創新?緣何能在上游板塊一片慘淡下率先盈利?緣何有如此信心能夠實現“二次跨越”?從根源上來說,是“大”文化稟賦在起作用。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除了殷殷勸酒外,王維沒忍心對元二說的是,新疆很多地方不僅無故人,連一株草、一棵樹都沒有。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的礫石灘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每當大風掠過,黃砂滾滾,遮天蔽日。在這樣的地方,舉杯邀月,對影成三人的情懷也很難升起,因為“蚊蟲肆虐,咬到豬撞墻”、“一巴掌拍下去能拍死40只蚊子”。采油三廠生產運行科科長、副總工程師周全說:“剛到企業時,我們住的是野營房,唯一的娛樂方式是在蚊子的包圍下打籃球。”
自然環境惡劣,社會環境更是糟糕。因為分裂分子破壞,新疆的恐怖襲擊曾在一段時間內時有發生,許多在新疆發展的內地人不得不回到故鄉。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一位領導對西北石油人說:“只要你們在這里待著,就是奉獻。”
胡楊就是因為能在新疆大沙漠“待著”,任憑沙暴肆虐、干旱和鹽堿侵襲、嚴寒和酷暑打擊而頑強生存,就自成風景。西北石油人像胡楊一樣,是“沙漠英雄樹”。與胡楊不同的是,西北石油人不是單純“待著”,而是不分晝夜地在奮斗在貢獻。
“徐工,剛才現場打來電話,TK462H井抽吸的施工前準備工作已經到位了,明早做開工驗收吧。”2016年8月的一天,凌晨3點,西北油田采油一廠采油管理一區生產安全運行中心副主任徐鎮被一陣敲門聲叫醒。
“不能拖到明天,現在就去。”徐鎮和安全員匆匆忙忙又上井去了。這離他從井場回來僅兩個多小時。
一分鐘的時間都不耽誤,不計較付出與回報是否成比例。這就是西北石油人的“大氣”。
走進西北油田基層,不管是干部還是員工都很年輕。“大家都激情滿滿,好像打了雞血……”
或許有人會說,少年人的激情不是理性的,時間長了他們會懈怠,其實不然。
在金胡楊計轉站,我們見到了13名平均年齡超過51歲、已屆退休的員工。面對站內設備多、流程復雜的現狀,明金國等3名老黨員主動擔當,扎“針”在崗,帶領員工開展站點形象化管理,做到設備有牌、管線有標、器具有類、標志齊全。為保證設備正常運行,每次沙塵暴后,老黨員們總是搶先對站內進行清掃。“一次沙塵暴至少清掃3天,清理出4~6立方米的沙土,才能使站內環境恢復原貌。”金胡楊計轉站成立3年多來,已經消除安全隱患120多項,避免安全事故11起,一直保持著“零”事故的安全目標。
分公司副總政工師、黨委辦公室主任余滿和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在老一輩員工的感染指引下,滿懷夢想與希望的年輕員工激情逐漸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當激情成為習慣,當奉獻成為自然,西北油田何愁大事不成。”
說多了奉獻,如果覺得西北石油人單純地是“埋頭拉車”、任勞任怨的老黃牛形象,那你就錯了。開放創新才是西北油田最本質特征。這也和新疆“大氣場”不無關系。
在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地區不是東南沿海,而是新疆大地。早在2000多年前,漢代的張騫出使西域,就開啟了中國同中亞各國的交往。從此新疆接納天南地北之人才廣眾,融合四海內外之文化風俗,成了“四大文明交匯之地”與“古今絲綢之路”之要沖。
正是受兼容并包的文化性格浸染,“西北石油人從來不缺乏創新精神。”西北石油局黨委書記、西北油田分公司副總經理劉寶增說,“為什么在漫長的勘探開發歷程中,我們西北油田總能夠取得新發現新突破?這是因為我們隊伍有著嚴謹細致的基礎工作,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低調淡定的思想品格。這是我們寶貴的文化基因。我們的信心和創新就源于這種文化基因。”
1984年,當各大勘探隊“五進五出”也沒能找到隱匿在沙海中的油藏而放棄的時候,西北油田的前輩們用一句“再往下至少打100米”的堅持,最終贏得了沙參2井喜獲高產油氣流,從此拉開了塔里木盆地油氣大開發的序幕,也讓中國海相碳酸鹽巖成藏理論步入新的研究階段。
2012年,新建的TH10240CH井未能獲取理想油氣顯示時,地質人員將目光瞄向了旁邊的斷裂帶,而找油避開斷裂帶是常識。“我們發現這條斷裂帶和其他的不一樣,具備儲層條件,考慮到油氣可能轉移至斷裂帶,所以堅持側鉆斷裂帶。”
是相信權威,還是相信自己?西北油田油氣開發領域首席專家魯新便和他的團隊用實踐打破了傳統,在塔里木盆地創立了新的油藏理論。而今,順北油氣田初步刻畫的18條斷裂帶中,已經有兩條主斷裂被證實油氣儲量豐富。
大的理論創新決定著西北油田的大發展方向,小的發明創造則豐滿著西北油田的穩健日常。
2006年的一個早上,毛謙明的一位同事在安裝測試儀器時,手壓在懸繩器與方卡子中間,靠著一輛吊車提光桿解救才把擠壓的手取出來。
夾手指事件之后,毛謙明幾個晚上睡不著覺。后來他和同事們潛心研究,一起發明了懸繩器撥叉和傳感器裝卸工具。自此,毛謙明的創新之舉一發不可收拾。
在“毛謙明創新工作室”,“氣動注脂泵”、“螺旋混配取樣器”、“井口環保導流罩”等30余項小創新小發明擺放得琳瑯滿目。這些發明實現創效5000余萬元,其中有6項獲國家技術專利……這樣的創新工作室在西北油田有18個,每一個工作室都碩果累累。
創新當然也會有失敗,但是西北油田養成了低調淡定的思想品格。劉寶增說:“我們經得起失敗,一直保持樂觀心態。大的地質家、勘探家在研究學問上要像一個孜孜不倦的學者,面對失敗挫折又要有詩人浪漫的風格。二者恰恰是一個好的地質家所必須具有的思想品格。”
為了鼓勵創新,西北油田出臺了多種政策和措施。2017年初,油田首次對曹自成、榮元帥、何龍3名科技創新功勛人員每人給予獎勵20萬元。這20萬元,獎勵的既是創新之舉,也是他們奉獻油田的精神。
責任編輯: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愛工作愛生活,在無人煙的沙漠戈壁里,西北油田人活得有滋味。 攝影/連鑫龍王鐵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