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李力加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圖1:我家的地 陜西安康留守兒童版畫

圖2:民間剪紙 付百琴(陜西黃陵)

圖3:高密民間泥塑獅子
“復演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霍爾提出的理論。作為美國心理學界學術鼻祖,其理論提出以及至今一直受到質疑、批評最多的是,它的理論依據即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學說”。但是,由于拉馬克的這一觀點沒有得到科學證據的支持,因此,霍爾的游戲復演論也被某些學者認為是一種缺乏科學根據的心理學學說。
基于復演論,霍爾主張,在兒童及青少年教育當中,應該考慮到其每個個體心理發展中不斷復演種系進化的特點,如,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應該帶有一些野蠻性的本能釋放與保留,應在一定范圍內讓孩子們自由表現。引導他們聽講古代英雄故事,接觸、游覽外部多彩的生活世界,有一部分在野外爭斗、嬉戲的生長經歷,而不僅僅是關在屋內,靜坐讀書的狀態,這樣才是體現教育的本義。從這個角度看,霍爾關于復演論的心理學基礎論述,對于兒童教育來說,應該是富有歷史及現代意義的。

圖4:山東濟南尹文文老師工作室兒童作業,媽媽的頭部如此大

圖5-1:作品由羅彥軍老師供稿,寫生時老師的頭部形態明顯大于整個身體,孩子在表現時突出了對頭部的刻畫及表現。

圖5-2:畫作時間相差6年,此作品中的人物頭像形態依舊大于整個身體常規的比例,任何時代的孩子都是這樣表現。原因是什么呢?

圖6:喂雞 張林召 陜西富縣

圖7:抽煙老漢 曹佃祥

圖8-1:柯田英作品 陜西澄城縣

圖8-2:兒童畫出的鳥造型也是如此

圖9:國家美術課標組組長尹少淳先生記錄孩子表現時的狀態
“復演論”認為,兒童的游戲行為實際是對祖先生活的回憶,游戲活動是早期種族活動的遺跡。從藝術起源的“游戲說”論點來看,藝術是一種以創造形式外觀為目的的審美自由的游戲。“自由”是藝術活動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限制,人們(藝術表現)只有在一種精神游戲中才能徹底擺脫實用和功利的束縛,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藝術的本質)。游戲說還認為,人的審美活動和游戲一樣,是一種過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們進行藝術這種精神游戲的動力。人是高等動物,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從事維持和延續生命的物質活動,因此有過剩的精力,這些過剩精力體現在自由的模仿活動中就有了游戲與藝術活動。霍爾“復演論”認為,兒童時期的發展過程包括五個階段,分別是動物階段、原始階段、游牧階段、農業家族制階段、部落階段。在兒童身上可以找到與每一階段相對應的游戲行為表現。“兒童身心發展是人類歷史的‘復演’”“游戲是人類祖先活動的‘復演’”,這一論述在我國學前教育整體課程中,在兒童心理學課程中,作為一個心理學內容方向幾十年來反復出現。但是,對于“復演論”的認識,雖然它具有生物學意義,有益于兒童個體和整個民族的生存,多少年來還是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單一接受,并沒有引起研究者、學習者的真正重視,更沒有在兒童的成長教育實踐里深入思考與研究。
案例:兒童美術造型與民間剪紙造型的視覺思維方式為何如此相似?
問題1:為何兒童的畫中在造型的時候,沒有空間的圖式呈現?作品中自家的房子在畫面底部,自家的田地以平鋪的方式由房頂部位一直延伸到接近畫面的頂部,4塊田分別整齊布局,而且,在田里有人勞作。
問題2:兒童這樣的造型方式,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圖式,為何又與常見的老百姓剪刀下的民間剪紙造型如此類似呢?兒童的美術活動中,其造型的圖像呈現樣式,是否復演了民間剪紙中百姓們的思維方法呢?
問題3:兒童的美術造型表現時,將時空中的物象形態“壓扁”為“平面圖形”,令所有的物態都由“空間”中“生存”轉化為“平面直觀”,為何這樣的造型圖式在民間剪紙里比比皆是呢?
分析:剪紙中的圖形呈現出的樣態是“雞頭部、頸部等”側面,“尾巴部位”變成正面造型(圓圈標注部位開始變化為正面),“雞爪、雞小腿等部位”側面,“蛙身體部位”正面造型。整個作品的形態在自由轉換,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將時空中的物象形態“壓扁”。
民間剪紙的造型樣態與其創作群體的造型意識有關。民間剪紙的制作者,大部分是土生土長的農民,他們幾乎沒受過專業造型訓練,從觀察思維方法,到造型能力和造型手段,呈現出“不講理”的圖像樣態,在我國美術歷史發展中,長期以來曾經被某些不明白的人稱為是一種“低級”的藝術類型。
反常規的圖形和反正確比例的造型樣態在民間剪紙、年畫、民間彩塑當中普遍存在。民間美術里的許多事物形象,看起來很奇怪,與普通公民們對生活里的印象(經驗)相去甚遠,那些腦殼碩大的娃娃、動物,那些身材五短三粗的門神,變形、比例失調的人物、動物和事物,以及鮮亮的色彩,都讓諸多公民看不明白,為什么會是這樣呢?民間美術的創作者在創作時究竟基于什么樣的思維意識呢?為什么民間美術作品里的諸多形象其比例與尺度上不符合生活常規呢?

圖10:臺灣謝玲玲老師運用特殊觀察方法教學后,孩子作品的頭部造型出現了這樣的形態組合,為什么?廣州美術教師在模仿其教學后兒童們出現了一樣的造型,又為什么?

圖11:湖南郴州資興拼布斗花娃娃口水兜 中央美術學院呂勝中先生提供作品

圖12:孩子的專注作畫狀態
例如,民間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里最具有程式化意味的門類,全國各地的年畫創作,其基本觀念、造型與技法都差不多。如,全國各地生產的木版年畫“門神”造型有一種共同點,形態上人物的個子普遍比較矮,很不符合畫家們總結出來的“立七坐五盤三半”的人物比例,為什么會這樣呢?
還如,獅子作為傳說中的怪獸,民間美術里對獅子形象的處理,頭部通常會做夸大表現,獅子頭部與身子軀干的比例,民諺曰:十斤獅子九斤頭,一斤尾巴掉后頭。民間藝人并不是不知道事物的比例大小,其實是有意識強化這樣的造型。在描繪或者創作獅子形象時,只要把獅子頭部的形象抓住,整頭獅子的形象就八九不離十了。這是一種高度概括的手法,以頭部來替代全身。這樣的手法在民間美術里并不鮮見(圖3)!
在兒童美術的造型中,夸大頭部的線描畫比比皆是,兒童和民間藝人的造型之間有何直接、間接的聯系嗎?這種不講究造型比例的知覺心理是源自小孩子生命成長的本能需要,還是小孩子有意識地這樣表現(圖4—圖5)?
在民間剪紙的造型里,反常規觀察方法的運用到處可見。很多事物互不遮擋,且多角度綜合呈現。民間美術作品的畫面除了事物形象時常不符合常規比例之外,所表現的情景也往往是怪誕和夸張的,在同一個場景里出現的人物不注重前后空間關系,沒有重疊與遮擋。那些耕地的牛、拉貨的馬居然會多長出一顆腦袋。側面的人或動物,竟會有兩只眼睛和耳朵,這些扭曲、怪異的畫面是怎樣被構想出來的呢?這樣的表現反映了民間美術創作者獨特的觀察方法和視覺思維意識。

圖13:孩子作品的樣態和成人想得到的畫面效果完全不一樣

圖14:已經是11-12歲的大孩子了,但是,在其畫面里“雞舍”的柵欄依舊倒向四面。為何?視知覺常性眼睛感受生活物象后的思維方式就是如此。
作品中雞食槽與雞形態的空間完全“壓扁”,而且,喂雞的婦女整個身體形態似乎和食槽一樣大小,這樣的圖形構成上的“不合理”,和兒童畫類似。
煙鍋形態特別大,冒出的“煙”類似“火苗”形態。人物頭部正面的臉、整個身體是側面身子,人物造型與埃及壁畫中人物形態的“正面律”“側面律”造型程式是一種表現形式,難道說,中國民間剪紙(美術)造型與埃及藝術造型也有“復演”?
比較兒童畫作品,同樣出現這類造型樣態的作品。小孩子在一個二維平面空間中,自由安排著自己認為重要的人與物件,畫面出現了諸多的“不合理”樣相。問題:兒童在各年段的生命成長中,頻繁地出現這樣的表現樣態,他們是在復演民間剪紙藝人們的造型意識和作品樣相嗎?
在視知覺感受方面,小孩子們和那些沒有受過專業美術訓練的民間藝人、老百姓們,在視知覺心理、生理發展方面究竟有多么大的差異?是相同,還是其生命成長意識的復演呢?是基于原發性觀看方式之后的思維方法,還是有意識這樣表現?
作為小孩子們來說,成長期的若干年當中,年齡跨度從3歲到12歲左右,他們的視知覺心理發展與成年人(民間美術創造者)們相比,究竟有哪些地方相同與不同?民間美術的創作者已經擁有生理上屬于成年人的眼睛(視覺系統),但他們創作的作品造型依舊與兒童畫里的形態相似,究竟是兒童的眼睛(思維方法)復演了民間美術創造者們的眼睛(視覺思維方式),還是其他什么?
為何在民間剪紙里,雞(鳥)等側面的造型有著正面體態的兩個翅膀,側面身體后面長著正面的尾巴?為何在一張側面的臉部造型中,重疊著正面的臉部形態?這樣的形態為何也在兒童畫里出現?此剪紙的圖像形態為:側面造型的雞頭部、頸部,連接著正面打開的雙翅膀,側面的雞肚子,再轉變連接為正面的雞尾巴形態(紋樣)。老百姓剪紙造型圖像塑造方式就是這樣的“不講理”。
中國民間剪紙與西方繪畫的不同在于,它有自己獨特的形式語言特征。例如,自己特有的造型功能,但不是單純的造型藝術;有強大的裝飾功能,但不是單純的圖案排列和并置。民間剪紙藝人的創造依靠著自己對生活的深刻感悟,由心而出的主觀表達。
兒童的美術發展分期理論,其基礎建立在兒童造型活動的視覺圖式樣態研究基礎上。有史以來的學者,無論是齊澤克、羅恩菲德、里德,還是艾斯納,以及我國美術教育研究者,認同、引用兒童美術發展分期理論的時候,其本質基礎還是由兒童畫的造型樣相,展開分析和思考性研究。
兒童由涂鴉期開始的基于生命本體感悟的自由涂鴉行為,以及在此階段到象征期的造型表現,其作品里的形態樣相,還是可以得到部分美術教師的認可。但是,卻無法得到大多數成年人(父母、祖父母、不少的美術教師)的認同。因為,成人們總是希望以美術學科的教育來對孩子進行所謂的“正規的”美術教育。
大多數的國民(父母、祖父母、部分美術教師等成年人),對兒童基本造型能力基本處于無知狀態,因此,出現的各種指導均屬于無知行為。說其無知,實踐、理論根據在于,對兒童繪畫表現的涂鴉階段、象征期階段,乃至前概念期以及進入寫實期的孩子,為何需要特別進行關注性研究,而不是強制性教育,部分的美術教師并不明白。可以說,不知道。
圖10,為何在人物的頭部出現這樣的形態?
圖11,為何民間美術的造型中是這樣表現?
圖12,成人不對其施教的兒童,其造型樣態會保持多久?
圖13,何為兒童直覺的感受與表達?
分析,在兒童繪畫中,但凡沒有受過教師具體指導的孩子,也就是說,能夠無拘無束、自由表現的孩子,總會出現這樣的畫面。
在幼兒園階段(學前教育),如果幼兒教師成為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明白人,那么,孩子們的生命自然發展狀態,才有可能持續性保護。
如果幼兒教師們限制性太多,其在進入小學之前,美術造型能力的發展,就已經被強行抑制。
1.兒童的視知覺,屬于人類童年期的圖像思維本能性階段。其視覺思維決定其涂鴉表現和造型方法的不同運用。即在不同年段隨著其圖像思維本能性的發展或者生理狀態波動,有著特殊的圖像思維意識及表達方式。
圖14,已經是11-12歲的大孩子了,但是,在其畫面里“雞舍”的柵欄依舊倒向四面。為何?視知覺常性眼睛感受生活物象后的思維方式就是如此。
2.二維度空間安排意識。在兒童畫、民間美術、原始美術中普遍存在的樣式。呈現為平面圖像形態,強調畫面的平面布白構圖形式,物象的平面輪廓,人物等物象造型呈現平面的正面,或者是正側面的輪廓,體現出“正身律”和“側面律”現象,直接表現或配置組合。
3.民間剪紙(民間美術)作品中有著鮮明的圖像符號(圖符)性質。以圖符形式來象征和指代所要表達的意識和概念。兒童畫中這樣的圖像符號(圖符)性質同樣很明顯。兒童畫、原始繪畫、原始性圖畫,同樣具有人類圖像思維的原始屬性,因此,民間剪紙造型與兒童畫造型呈現出同構、同性特征。
4.民間美術中的非理性表現,快樂原則、自由想象的、基于夢想中的童話世界表現特征突出。民間藝術的原始性,其實是創作者們“他(她)”少兒時期原始性思維的延續。恰恰就是這樣的原始性思維,指導著創作與表現看上去造型稚拙與率直,也正是源自這樣的思維,民間美術才具有特殊的生命本源。
討論:既然民間美術(民間剪紙)創作者的造型思維來自其少兒時期的原始思維的延續,呈現出造型的稚拙、率直以及現代藝術家所追求的某種樣態。兒童的美術表現活動里,孩子們原本就存在著思維的原始性,美術教師的“教”的尺度、指導過程的分寸究竟如何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