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瑞濤
核防空導彈
核防空導彈是指以核彈頭為戰斗部的防空導彈。二戰后,隨著飛機的速度和機動性能逐漸提高,常規的高炮和防空導彈越來越難以對付入侵的轟炸機群。美蘇在擁有導彈核武器之后,都裝備了核防空導彈,以核彈的巨大殺傷半徑來彌補常規導彈精度和單次殺傷數量的不足。高峰時期,核防空導彈一度占美國核武器總量的1/5。

二戰后,美軍開發了裝備常規彈頭的“奈基-阿基克斯”地對空導彈,但演習中發現“阿基克斯”導彈無法擊中單架飛機,也無法同時摧毀1架以上的飛機。由于“奈基-阿基克斯”難以對付蘇聯龐大的轟炸機群,迫切要求發展一種威力更大的導彈。

1952年3月,美國陸軍軍械部指定貝爾電話實驗室調研“奈基-阿基克斯”裝備核彈頭的可行性。調研發現該導彈只能搭載當量為1.5萬噸TNT的XW-9核彈頭,該核彈頭為“槍”式裂變彈,需要耗費大量昂貴的核材料。由于無法搭載威力更大、更高效的XW-7“內爆”式核彈頭,同年8月,軍械部決定研制新型導彈并開始工程研究。12月份,陸軍正式批復了該方案。1953年6月,陸軍與西部電子公司簽訂了設計合同,道格拉斯公司負責導彈的氣動布局。7月16日,陸軍提出了新導彈的性能指標:能夠攔截時速1 600千米、飛行高度18 000米的飛機;水平射程45千米。新型導彈的設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奈基-阿基克斯”的部件,發射車也在原設計上進行了改裝。設計通過驗收后,1955年4月陸軍與西部電子公司簽訂了生產合同。同年,導彈開始在白沙導彈靶場試驗。1956年10月31日,該導彈成功攔截了一架無人機。同年11月15日,該導彈正式命名為“奈基-赫爾克斯”。

“奈基-赫爾克斯”導彈長12.5米,直徑0.8米,翼展2.28米,發射質量4 860千克,射高30千米,最大作戰距離145千米,殺傷概率65%~80%。戰斗部起初采用爆炸當量為0.2~4萬噸TNT的W-7核彈頭,1956年被W-31核彈頭所替代,爆炸當量2萬噸TNT。雖然W-31核彈頭與W-7核彈頭在尺寸和重量上相似,但由于W-31的爆炸效率更高,因此生產成本更低。該導彈作戰距離比“奈基-阿基克斯”增加了3倍,其防區范圍增加了11倍擴大到61 000平方千米,加之射高增加以及核彈頭爆炸的巨大殺傷半徑使得敵機不可能逃脫,可有效對付中高空高性能飛機、戰術彈道導彈和飛航式導彈,也可以用來摧毀地面目標。1962年11月4日,在“多米尼克1”行動“鋼絲”核試驗中,該型導彈攜帶一枚W-31核彈頭在24 000米高空爆炸,這是此型導彈唯一一次實彈試驗。

“奈基-赫爾克斯”于1958年6月30日正式裝備部隊,首先部署在紐約、華盛頓特區、芝加哥三地,1963年達到最大裝備數,共裝備了145個連,其中35個連為新組建。1959年,美軍開始在歐洲部署“奈基-赫爾克斯”,分布在希臘、土耳其、意大利、荷蘭、比利時以及西德,在西歐共部署了3個導彈營。該導彈后來又進行了幾次改進,發展了MIM-14A,MIM-14B,MIM-14C等型號,其中MIM-14B最多。1964年該導彈停產,此后逐步退役。至1974年,美國本土戰略要地的“奈基-赫爾克斯”大部分退役,僅剩阿拉斯加州和佛羅里達州各2套繼續服役用于駐歐洲美軍的訓練。1978年和1979年,上述兩州的“奈基-赫爾克斯”也相繼退役。隨著“愛國者”導彈的服役,1984年12月,美國從歐洲撤出了全部“奈基-赫爾克斯”導彈。

1950年代,美軍在軍艦上也裝備了核防空導彈。“黃銅騎士”、“小獵犬”和“韃靼人”共同組成了美軍第一代艦空導彈系統,由于3種導彈英文名字的首字母都是“T”,故又稱為“3T”艦空導彈系統。前兩種導彈均能搭載核彈頭。

“黃銅騎士”是一種遠程艦對空導彈,是美國海軍“大黃蜂計劃”的產物,1944年開始論證,主承包商為本迪克斯航空公司,1953年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1954年研制結束,次年開始小批量生產,1956年2月開始裝艦。起初編號為SAM-N-6,1963年美國國防部啟用新的編號體系,該導彈新的編號被定為RIM-8。“黃銅騎士”裝備核戰斗部的型號為SAM-N-6bW,于1959年3月研制成功,導彈長11.6米,翼展2.8米,直徑0.7米,重3 538千克,射程120千米,作戰高度26 500米,最大速度2.5馬赫。它裝備一個2~5千噸TNT當量的W-30核彈頭,能夠有效應對大集群敵機的攻擊,也具有一定的反艦能力。由于核戰斗部不要求有太大的命中精度,所以裝備核戰斗部的“黃銅騎士”就沒有裝末制導天線,而是直接采用全程雷達駕束制導。1955年到1957年,W-30核彈頭單獨進行了五次大氣層試驗,但“黃銅騎士”SAM-N-6bW整體實彈試驗從未進行。1959年2月,配備常規戰斗部的“黃銅騎士”在大西洋上進行了首次實彈打靶試驗,并于次月開始裝備部隊。endprint

1960年,“黃銅騎士”的第一種改型SAM-N-6b1裝備部隊。SAM-N-6bW1是裝備6bW核戰斗部的對應型號。由于裝備核戰斗部和常規戰斗部的“黃銅騎士”為兩種不同的型號,戰斗部不能互換,這樣就會減少軍艦攜帶常規彈頭型的數量,不利于持續作戰。為此,海軍研制了一種新的型號SAM-N-6c1/RIM-8E“統一黃銅騎士”,于1962年12月裝備部隊。有了這種型號,“黃銅騎士”的戰斗部可以在核戰斗部與常規戰斗部間互換。在軍艦上的導彈可以選擇安裝任何一種,大大增加了作戰靈活性。“黃銅騎士”先后裝備了7艘導彈巡洋艦,包括“小石城”號、“俄克拉荷馬城”號、“長灘”號和“奧爾巴尼”號導彈巡洋艦,1971年停止生產,共生產了約2 500枚。1974年,“黃銅騎士”防空導彈開始逐步被淘汰,到1979年,最后一艘裝備“黃銅騎士”的軍艦“俄克拉荷馬城”號退出美軍現役。

“小獵犬”是美國海軍“大黃蜂計劃”的副產品,該計劃初衷是研制出以超音速沖壓發動機為動力的“黃銅騎士”導彈,但由于研制大推力沖壓發動機工作進展緩慢,美國海軍于1949年決定利用已有的超音速試驗載具研制采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小獵犬”中近程艦對空導彈系統。在30多年的服役期內,它是美國海軍威力最大的艦對空導彈。

“小獵犬”初始編號為SAM-N-7,1963年后采用新編號RIM-2。該導彈于1951年進行了地面發射試驗,1953年1月28日在“密西西比”號試驗艦上進行了發射試驗,1955年10月開始部署在“波士頓”號上,1956年6月15日在“堪培拉”號導彈巡洋艦上具備了初始作戰能力。BT-3A(N)/(RIM-2D)是“小獵犬”中僅有的一種裝備核戰斗部的型號,于1962年服役。導彈長8.2米,直徑340毫米,翼展1.59米,重1 400千克,作戰距離32千米,作戰高度24 000米,速度3馬赫,能夠對付超音速飛機,其戰斗部為W-45-0核彈頭,當量為1千噸TNT。“小獵犬”采用無線電近炸引信及半主動雷達制導。海軍一度將其作為對陸攻擊武器,但隨著專用陸攻導彈的發展,“小獵犬”的射程劣勢明顯,后又專用于防空用途。“小獵犬”先后裝備了美國海軍39艘大型艦只,1961年裝備到“普羅維登斯”號(DLG-6)和“小鷹”號航空母艦(CVA-63)上,1963年裝備到9艘導彈驅逐艦和“班布里奇”號(DLGN-25)核動力驅逐艦及其它一些艦艇上,1968年停產。到1983年,有大約310枚“小獵犬”配備核彈頭。1992年,隨著蘇聯解體,“小獵犬”的核彈頭全部替換為常規彈頭。

上世紀50年代早期,美國研發出了能攜帶核武器的B-47“同溫層噴氣”和B-52“同溫層堡壘”遠程轟炸機,能夠深入蘇聯腹地。無論是航程、速度還是攜帶的彈藥都給蘇聯的防空部隊帶來極大挑戰,傳統的高炮根本難以應對這些高空噴氣式轟炸機。因此,蘇聯防空部隊決定研發防空導彈來替代高炮。

1953年,KB-2設計局在彼得·格魯申主持下研制SA-2“蓋德萊”(北約代號)導彈,整套導彈系統的蘇聯代號為S-75,目標是攔截大型的非機動、高空飛機。該導彈于1957年莫斯科五一節閱兵式上公開,次年開始裝備部隊,至1960年裝備了約1 000套。該導彈在蘇聯境內廣泛部署,還出口到東歐、亞洲、中東等27個國家。SA-2“蓋德萊”導彈進行了多次改進,發展出A至F共6種型號。SA-2E是其中唯一可攜帶核彈頭的型號,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服役。該導彈長11.2米,助推器段彈徑650毫米,彈身500毫米,助推器段翼展2.5米,彈翼翼展1.7米,發射質量2 450千克,最大速度3.5馬赫,作戰距離7~43千米,作戰高度5~30千米,可攜帶一枚1.5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核裝藥質量295千克。導彈發射間隔為6秒,再裝填時間為10分鐘,對付目標為飛行速度小于420米/秒的各種飛機。


SA-2E導彈采用無線電指令制導,制導站由跟蹤雷達、指令產生設備和發射設備組成。制導雷達為RSN-75M“扇歌”E雷達,發現目標距離達70千米以上,自動跟蹤距離55千米,能同時跟蹤6個目標和制導3枚導彈攻擊一個目標。導彈由發射架傾斜發射,發射架是導軌式可移動的發射裝置,發射時與制導站天線角度同步。行進時由ZIL-157V(6×6)牽引半拖車攜帶。行軍狀態的總質量為12.5噸,戰斗狀態為9噸。允許發射的射角為10~65度。

從上世紀80年代起,S-300導彈系統開始替換SA-2導彈,其中S-300PS/ S-300PM(北約代號SA-10D/E,美國代號SA-10B)是唯一可以使用核彈頭的型號,1985年服役。此型號使用基于MAZ-7910型8x8重型越野車的運輸-起豎-發射一體化車、機動雷達車及機動制導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