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梅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家關于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在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尋找。”要想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聯系實際生活中發生的數學活動或者數學現象,讓學生領悟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無疑是一種方便、有效的方式。這就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中使用生活化教學方式。
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背景,從生活中挖掘數學知識,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知識,并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方式[1]。在新課改推行的十余年里,廣大一線教師對教學生活化的理解逐步深入,參與度逐步提高,教師們積極搜尋生活事例,創設生活情境,力圖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以期達到生活化教學的要求。
但是,在實施教學活動中,由于缺乏對生活化教學的理論研究和準確認識,教師不合理地引入生活事例,看似建立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實則偏離了生活化教學的目的。
一、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幾個誤區
當前,教師對生活化問題情境的設置以及生活化事例的選擇,有以下誤區。
1、選擇的事例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部分教師選擇的事例與兒童生活實際相脫離,超出了小學生的接受范圍,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比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百分數”時,選擇了銀行存儲利率的例子,這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是有難度的。
2、選擇的事例不能跟隨時代發展。部分教師仍然沿用多年前的事例,毫無時代性和創新性可言,學生不能產生親切感,不能體會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應用。
比如,“黑兔白兔”、“修一條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經典教學事例,
二、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1、注重從生活中挖掘教學事例。小學生邏輯思維能為比較弱,教師在講授抽象的數學知識時應注意聯系具體的生活原型,充分挖掘教學內容與生活的結合點,運用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生活資源引起學生求知的情感共鳴,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
[2]。例如,在講授速度、時間和路程這些
數學名詞間的數量關系時,對于速度的定義"速度就是單位時間內完成的路程量",很多學生都會感到不容易理解。教師可以先與學生交流,詢問同學們上學的方式、路程的遠近、花費的時間,然后再引入速度的概念。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場景來解釋抽象的數學知識,效果良好。
2、創設故事型教學事例。寓教于樂是值得教師研究的永恒主題。在教學時,選擇生活化的教學事例,拉近學生生活與數學的距離,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嘗試創設故事型事例進行教學。將數學知識融入到某種特殊情形下發生的故事,并不要求所有的故事情景及內容都是真實的。但是應注意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內容必須是真實的[3]。
三、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實踐
1、生活化的教學氛圍。輕松、民主、談話式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造生活化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可以把提問分成幾個層次,較難的題目可以讓能力強的學生回答,一般的題目讓普通學生回答,容易的題目讓能力差的學生回答,也可以讓他們把別人的回答重復一遍,力爭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讓所有的學生在各自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提高。
對于愛插嘴的學生,不能因其擾亂課堂紀律而限制其思考,可以給他更多的機會進行闡述,說不定會有更新穎的想法,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
2、生活化的教學語言。教師的教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在不影響知識的前提下對數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比如,認識“<”、“>”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順口溜:“大于號、小于號,兩個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開口在前是大于,兩個數字兩邊站,誰大對誰開口笑?!眳^別這兩個符號對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這個富有童趣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區分。
3、數學作業生活化。只有把這些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才能真正達到內化。在每單元的知識學完后,可以組織學生思考本單元所學知識與我們生活中哪些問題有關,舉例子來說明,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使數學知識向課外延伸,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比如小學數學五年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后,讓學生聯系房屋的裝修,測量自己家的廚房、衛生間,算出需要多少地磚、瓷磚等。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四、結語
提倡生活化教學,能夠把學生從教科書中枯燥乏味的數學理論知識中解救出來,讓學生更快樂的學習,使課堂增加了生活的味道。提倡生活化教學,讓我們的數學教師多多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內心的真實想法,使生活的意義和價值能夠引導教學前行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葛芳.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5,P5.
[2] 魯靜.小學數學教學“偽生活化”及其應對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6,P28-P33.
[3] 季勝男.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D].渤海大學,2015.6,P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