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矯 江
觀 察
關于東北現代農業與三產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
文 /矯 江

2004年起,國家陸續下發“一號文件”關注農業,十多年來,“一號文件”的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以前說“糧食產量十連增,農民收入十連快”,但相比之下,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增速更快。盡管近些年城鄉居民收入比在逐漸縮小,但兩者之間收入差在增大,這是經濟發展需要面臨的現實問題之一。所以,近年來,國家的整體規劃路線已經在悄悄地改變。2017年的“一號文件”中提到“農民持續增收乏力,產品供求不平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資源環境壓力大”等問題,由此判斷,當前關注的農民增收已經躍過簡單的種糧增收、養殖增收階段,必須做到協調發展,農民增收應該探討新的路徑。
以黑龍江為例,黑龍江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1%,其中95%面積種植糧食,而玉米種植面積占糧食作物面積50%以上。2013年,國家玉米臨儲收購價格每市斤1.10元,黑龍江農村居民純收入排全國第十位;2015年,國家玉米臨儲收購價格降低0.1元,黑龍江農村居民純收入全國排名第十三位,下降3位;2016年玉米價補分離政策,黑龍江農村居民純收入排名再下降4位,滑落到全國第十七位。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江蘇等經濟發達?。ㄊ校┺r村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全國前五位。這樣的變化確實引人深思,黑龍江糧食產量最多,糧食的商品量最大,其中70%要調出省外,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糧,但2015年統計數據表明,黑龍江農業總產值全國排名第九,而山東省耕地面積約為黑龍江耕地面積的60%左右,農業總產值卻排名全國第一,是黑龍江的2倍左右,這又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遼寧、黑龍江與江蘇省縣域農村區域經濟數據對比更能說明情況。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江蘇農民人均收入為16634.5元,而黑龍江農民人均收入為10845.7元,遼寧農民人均收入為14478.5元,江蘇農民的人均收入高出黑龍江農民53.4%,高出遼寧農民14.9%??h均財政收入方面,江蘇是黑龍江的17.6倍,是遼寧的6.9倍。三省農民收入來源也有較大不同:遼寧、黑龍江農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種植、養殖等經營型收入;轉移收入方面,江蘇稍高于遼寧和黑龍江??;三省農民收入最大的差距表現在工資性收入,幾乎全部沿海省份的縣、鄉甚至村都會有工業企業,這是沿海地區與東北地區最大的差異。從一二三產業發展情況看,第一產業發展情況三省產值基本相當,差距主要在二三產業上,江蘇省的二三產業發展明顯高于遼寧與黑龍江,而且高出近2倍左右。
綜上,縣域農區的發展必須重視農村工業,探討農村農業增值增收的途徑是三農工作的要點。糧食主產區除了為國家做貢獻,還要考慮地方發展,解決農民收入、農業發展的問題,一定要把握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實現現代農業與三產融合,必須堅持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原則,農村發展同樣需要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機械化,“四化”同步發展才能促進農村真正發展。近些年,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城市發展水平與國外差距越來越小,甚至沒有差距,巨大的差距在農村和農業中。因此,農村急需“四化同步”。首先是工業化,工業化是指將當地豐富的農業資源進行加工,實現產業化,將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工業推動地方農產經濟發展,尤其是鄉鎮級地區一定要發展加工業;第二是信息化,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制高點,發展農業農村信息化,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F在各個行業都提倡“互聯網+”的發展方式,農業必須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才能飛得高飛得遠,電子商務、物聯網、大數據等等都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要的信息化手段。第三是用城鄉一體化推動城鎮化,過度分散的小村屯將逐漸消失,鼓勵農民集中居住在鄉鎮、中心村,實現養殖業人畜分離,建設美麗鄉村,作為旅游觀光的資源;第四是全程實現機械化,沒有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機械代替手工勞動,“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即將消失,一切增加勞動強度的技術都面臨淘汰,航空植保、聯合收割機、成套養殖設備等將迅速普及。實現機械化之后,農民才能成為讓人熱愛的職業,也就沒有了未來誰來種地的擔憂。
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生了變化,在原有專業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基礎上,增加了企業經營,企業經營這個主體的增加,進一步擴大了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范圍,在此基礎上,社會化服務體系也應該不斷發展起來。
現代農業不但需要生產經營主體,更需要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業提供服務。耕翻整地、施肥除草、收獲加工、農資供應等服務都屬于社會化服務體系。比如農機合作社就是一個很好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單位,我國小麥種植區從湖北一直可以延續到河北,這為具備大規模收割能力的農機合作社提供了龐大的作業量,既實現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滿足了經營主體的經濟效益。黑龍江有個建三江農場,為了滿足大面積水稻病蟲害防治的需求,成立了一個飛防公司,這是典型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民支付一定的費用之后,飛防公司就可以高效完成藥物噴施工作。建議各地首先積極探索植保服務社會化服務體系,糧食烘干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種子和肥料經營企業等都是社會化服務體系,包括銀行均屬于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很多發達國家一般都是用很少的人來從事大面積農業生產,其主要原因就是社會化服務體系比較完善,很多生產環節都由服務企業來完成,工作效率明顯提高。社會化服務體系需要方向性,其中合作社、涉農企業等都可作為服務體系的主體。2015年年底,全國注冊的合作社有150多萬家,年增長率15%以上。目前很多合作社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很多合作社以享受國家政策補貼為目的,而現代農業需要有實體經營能力的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是未來農業的主體,但同時也需要其他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協助。未來農業要靠規模和效率增收,再加上政府、科研體系的技術支持,這就構成了現代農業新型經營體系的全部內容。只有生產主體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緊密配合才能實現國家提出的集約化、專業化、社會化、組織化、技術標準化發展。
糧食主產區一定要發展加工企業,農業必須實現產業化,且大力提倡當地資源產業化。以黑龍江依蘭縣的野菇娘產業為例,就是在原有資源基礎上開展企業深加工,開發出多款延伸的飲料產品,最終實現規模化和產業化。農業發展加工業,首先要考慮就地取材,地產資源適應當地氣候,農民生產者也容易掌握其生產技術,可以循序漸進、突出特色、逐步做大,切忌盲目追求新、奇、特。
如何實現產業化呢?從產業選擇方面,建議生產專用品種,打造專業特色品種。玉米方面,可以選擇國家鼓勵發展的飼用玉米、青貯玉米、食用加工玉米;大豆產業可以選擇高油大豆、菜用大豆、特色大豆等市場需求的專用型大豆。拓展農產品市場,需要觀念轉變,拓寬思路,積極引進或者自建加工企業,建設農業生產區域化產區,盡可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加工產品價值。
實現產業化,農民的觀念也需要轉變。以前農戶僅僅是生產主體,而以后未來的農民不但需要會生產,更要會經營,生產實施之前需要先了解市場走向、誰來加工、增值出售,實現真正的產業化。
實現產業化,離不開加工企業。加工企業應該將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區別開,盡可能做精深加工。各地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鼓勵企業進駐產業基地的同時,政府應該積極引導當地合作社、新農民等創辦小微企業,這是十八大以來我國一直宣傳提倡的方式。農產品及加工產品的品牌建設也非常重要,產品之間存在價格差,根本原因在于品牌營銷。黑龍江五常市利用200萬畝水田打造出了著名的“稻花香”大米品牌,當地小加工企業多達293個,農民通過種植增收、加工增效,產品溢價明顯。日本超市里的“神戶肥?!泵抗锏膬r格折合人民幣1700元,這就是品牌的價值在發揮作用。
糧食生產是非完全商品,受國家政策調控,一旦糧食終端消費市場出現物價波動,糧食價格就會受到調控,而調控往往又涉及到農民的利益,這就是糧食的特殊屬性,或者說是我國糧食的特征。原糧價格大幅上漲或者下降的可能性都不大,原糧產品出售后,政府不能增稅,農民只能有限增收,就地轉化成養殖產業后,政府同樣不增稅,小規模養殖難獲得大增收,種植養殖對于農民來說都是有限增收。隨著現代農業發展,剩余勞動力會明顯增加,農民溫飽可以解決,但政府稅收不足,剩余勞動力無法安置,這就需要發展精深加工業,實現三產融合,將農業原材料做成精深加工產品在市場上銷售。精深加工企業能容納勞動力,最終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政府增稅、勞動力就業,打造現代農業經濟良性循環系統。
(本文根據遼寧省第八屆現代農業發展論壇上作者報告錄音整理完成)
■ 矯 江
黑龍江省農科院原總農業經濟師,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現任黑龍江省政府“科技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國家“農業技術經濟學會”常務理事等社會職務。對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等問題有較深入的研究,主持項目獲得省政府以上獎勵8項,發表科研報告100余篇,出版專著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