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效儀
正確認識和把握共享經濟對勞動關系的影響
文/聞效儀
要評論共享經濟對勞動關系的影響,首先需要了解共享經濟與勞動關系的本質以及充分認識平臺就業人群的工作性質,同時不僅僅只是站在共享平臺的角度看待和評估這種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對于這個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從共享單車到滴滴打車,共享經濟已經成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共享經濟的規模和影響的不斷擴大,吸引了大批就業人群進駐到各類共享平臺,網約司機、網約廚師、網約保潔等各類“網約工”職業也應運而生。來自人社部的統計數據,2016年共享經濟平臺的就業人數約585萬人,比上年增加85萬人。而國家信息中心預計,到2020年,這個人數將達到2000萬。
隨著共享經濟新增就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社會上也掀起了這種新經濟業態是否對勞動關系帶來影響的討論熱潮。有觀點認為,傳統勞動關系是工業化時期大規模雇傭的產物,勞動者只能服務于單一的購買其技能的雇主,并通過法律契約的方式加以確認,而在共享經濟條件下,勞動者憑借信息化手段,可以對應更多的服務對象,并以更加靈活化的工作方式出現。因此,勞動關系中的“雇傭”應當變為“交易型服務”,勞動“合同”應當變為“協議”。總之,傳統勞動關系已經不適用于共享經濟的新業態,傳統的勞動法律也需要重新調整,中國正在邁入一種新型勞動關系。
筆者認為,要評論共享經濟對勞動關系的影響,首先需要了解共享經濟與勞動關系的本質以及充分認識平臺就業人群的工作性質,同時不僅僅只是站在共享平臺的角度看待和評估這種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對于這個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共享經濟研究權威羅賓·蔡斯為共享經濟下過一個定義,就是“使用者更愿意只是為資產使用的時間買單”。共享經濟的實質是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無論是共享汽車和共享單車,用戶并沒有擁有它們,而只是在一定時間付費租借它們,共享經濟其實是市場雙方關于物品使用權的交易。而勞動關系的產生也正是源于勞動力“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雇主擴大工業再生產需要勞動力,但勞動力是一種特殊商品,勞動力的所有權歸屬勞動者本身,而勞動力的使用權則歸屬于雇主,雇主付給勞動者的工資實質是租借勞動者在工廠工作一段時間的價格。
但是,物品使用權的交易是簡單和透明的,勞動力使用權的交易則是復雜和嬗變的,勞動力是蘊含著勞動者身上不可分割的“體力和腦力”,雇主只有通過各種管理制度來引導和迫使勞動者最大限度地交出“體力和腦力”,并由此形成了勞動關系,其實質上是一種人身關系和管理關系。如果勞動關系有改變,就需要看這種人身關系和管理關系有怎樣的變化。到目前為止,我們尚看不到共享經濟對于勞動關系形態有何種影響,也看不到勞動力所有權和使用權有其他的變化趨勢,現在共享的各種物品還是通過傳統勞動關系生產出來的。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勞動者技能可以出售給多個雇主就說明勞動關系被改變,即便勞動者對應著多個雇主,但依然還是一種管理關系和人身關系。
共享經濟中有兩種模式,B2C模式和C2C模式。C2C模式中,共享的是勞動者的服務,如網約司機、保潔、保姆等,平臺公司指揮著這些勞動者為客戶提供服務。隨著平臺企業和各類“網約工”的大量涌現,這些勞動者與平臺之間的關系似乎不能用傳統勞動關系來解釋,因此,不少學者認為應當確立一種新型勞動關系。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共享經濟主要參與者大多來自服務業的司機、廚師、保潔等職業,其本身就存在特殊性,特殊性在于他們的勞動過程不需要與雇主提供的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相結合,或者他們自己就能獲取和提供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他們自身就能生產出“服務技能”這種產品。形象地看,他們更像一個“自雇者”或者“手藝人”,而平臺企業則像一個“集市”,他們來到“集市”攬活并向“集市”支付租金,隨后與客戶進行自由交易。因此,很難判定他們與平臺公司之間存在勞動關系,更沒有所謂的新型勞動關系。
這些服務業中的“個體戶”或“靈活就業者”們,在共享經濟出現之前就大量存在,只不過共享經濟擴大了他們的規模,同時也使得這個人群長期存在的社會保護難題變得日益突出。從全世界范圍看,靈活就業在各國都廣泛存在,并呈現日益擴大的趨勢,這也成為各國政府施政保護的重點。一直以來,他們生活在勞動力市場邊緣,受市場經濟周期影響較大,缺乏安全性和穩定性,自身生存能力較弱,社會保障水平也較低,因此更多的關注應當放在如何為這個日益擴大的群體構建社會保護網,而不是形成所謂的新型勞動關系。
來自國家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共享經濟融資規模約1710億元,同比增長130%,未來也將保持平均40%的增長。共享經濟領域新增就業人口很大部分都是從第二產業而來,一份關于某沿海城市快遞員隊伍的調查顯示,有一半的快遞員有工廠普工的經歷。
毫無疑問,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實質影響到實體經濟的勞動關系。除了在消費端上帶來的沖擊外,勞動力的“脫實向虛”成為關鍵影響因素。隨著大量風險資本進駐共享經濟領域,通過巨額補貼不計成本地“跑馬圈地”,勞動力也在源源不斷地從“線下走到線上”。
一方面,勞動力的新流向會進一步加劇實體經濟“招工難”現象,加大勞動關系運行風險。另一方面,勞動者就業從實體經濟轉向共享經濟,也意味著從國家構建的勞動保護網絡的脫離,不再享受勞動法律規定的各種保護勞動者的權利,從勞動關系轉變為勞務關系或商務關系,以“自雇”的個體經濟方式出現,這不僅是勞動者權益的一種損失,也使得勞動者面臨更大的市場經濟風險。也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對這些因為共享經濟帶來的風險有警惕之心和防范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