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昊宸++羅雪紅
摘 要:高校志愿服務活動不僅能夠讓大學生實現社會價值,還能通過社會實踐促進自身發展、提升綜合素質?,F階段,我國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問題制約了它的發展,構建高校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迫在眉睫。文章分析了我國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問題,對構建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機制提出了建議,望具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校志愿服務;問題;機制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一、我國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問題
首先,資金保障不足。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工作資金來源有限,很多活動由基層院系組織實施,基層院系沒有充足經費投入活動,志愿者活動經費只能以拉社會贊助或自愿眾籌的方式獲得,這就導致志愿服務活動缺乏可持續性,活動的質量與影響力難以提升。
其次,功利色彩較重。高校參加志愿服務的人員主要集中在低年級學生中,其思考問題不夠深入,社會閱歷較淺,缺少正確而成熟的工作方式。當他們進入大三階段后,面臨畢業與就業的雙重壓力,這讓他們逐漸脫離志愿服務活動。經過調研,很多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學生并非出于自愿,其目的往往是為了綜合素質測評加分,造成學生重形式、輕內涵的問題。
再次,參與個體缺乏自覺意識。高校志愿服務活動需要團委或有關部門組織,學生沒有形成自發自覺的行動模式,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由學生干部負責,普通志愿者工作被動,聽從安排,削弱了志愿者本身的自主服務意識。此外,部分學生參與志愿活動是圖新鮮,新鮮感一過,便會出現浮躁與懶散心理。
最后,活動缺乏層次性與專業性。很多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沒有長期發展規劃,只是根據文件指示開展,很多指導教師與學生認為志愿服務只是為了應付工作需要而臨時開展的。另外,很多高校組織志愿服務工作還停留在環衛保潔的淺層次階段,活動的主題設計并未與學生專業緊密結合,缺乏特色,發揮不出大學生的專業優勢。
二、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機制建設的策略
第一,做好志愿者的思想引導。志愿活動本身具有非功利性與奉獻性質,要避免功利主義色彩。高??衫眯@廣播與學生社團活動來弘揚志愿精神,借助榜樣力量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志愿服務理念,在思想政治課中用志愿活動案例培養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創新活動內容與形式,讓學生意識到自身對社會風尚的積極影響,在提高參與活動熱情的同時升華道德情操。
第二,保障志愿者權益。要保護學生志愿者的正當權利與合法權益,掃除學生后顧之憂,讓他們全身心投入活動中;選聘高素質的法律服務人員或教師,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志愿服務要公開透明,管理部門要對服務項目進行監督,及時叫停防護與保障不足的項目;建立人身保險制度,合理投保以降低意外損失;收集學生利益訴求,給予支持與保障。
第三,加強培訓并提高服務水平。鼓勵教師指導志愿服務活動;要吸引社會公共服務組織及技術人員到校開展培訓,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能培訓;學校要以發展目標為引導,培訓學生的溝通、禮儀以及團隊精神等;鼓勵學生策劃、管理志愿項目,讓學生深入志愿服務各環節,鼓勵他們創新服務項目與工作方法,這能夠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并促進志愿服務活動的持續發展。
第四,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志愿者評價要立足于學校宏觀獎懲評價體系,要做好硬性考核,嚴格志愿服務準入制度;要重視精神激勵,結合總結表彰與過程獎勵,獎勵要突出個性化,表彰學生某一方面的閃光點,讓學生感受到社會與學校對自身付出的認可;重視物質獎勵,可將志愿者具體表現融合于獎學金與賽會獎品中;也可將志愿服務經歷作為學生入黨、評優評先、推薦就業的重要依據。
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是社會志愿服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健全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機制,可以促進志愿服務事業的持續發展。同時,志愿服務是學生成長成才的有效載體,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讓學生把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在向社會提供優質志愿服務的同時,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盧燦麗.構建高校教師志愿服務機制 彰顯高校師德建設新思路[J].大學教育,2016(6):64-66.
[2]王 蕾,邱 強.高校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長效發展機制研究[J].教育評論,2016(6):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