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萊什罕·艾薩
(新疆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策勒縣分校,新疆 策勒 848300)
策勒縣小麥施肥校正試驗
芒萊什罕·艾薩
(新疆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策勒縣分校,新疆 策勒 848300)
通過田間示范,綜合比較肥料投入、作物產量、經濟效益、肥料利用率等指標,客觀評價配方肥料施用效果和施肥效益,為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參數的校正及進一步優化配方施肥提供依據。
供試作物為小麥(新冬20號)。供試肥料為46%尿素,46%重過磷酸鈣,40%硫酸鉀。供試土壤在策勒縣策勒鎮科克買提村1小隊,試驗地面積為2.0畝,農戶阿布都克熱木阿洪小麥地,該試驗地土壤類型為沙壤土,肥力中等;灌溉方便,0~20厘米有機質12.8304克/公斤,全氮0.9152克/公斤,全磷0.83克/公斤,全鉀17.51克/公斤。堿解氮35.6毫克/公斤,速效鉀118.54毫克/公斤,pH值8.03,鐵5.9126毫克/公斤,錳4.9638毫克/公斤,鋅0.6808毫克/公斤,銅0.276毫克/公斤。土壤類型沙壤土,前茬作物為小麥。
試驗處理:試驗設3個處理,處理1為對照空白區, 空白區面積30平方米;處理2為習慣施肥區,小區面積80.2平方米;處理3為測土配方施肥區,小區面積80.2平方米。
肥料施用方法和用量:1處理不施化肥;2處理畝基施重過磷酸鈣20公斤,追施尿素30公斤;3處理畝基施重過磷酸鈣13公斤,追施尿素28.3公斤,追施硫酸鉀5公斤。
根據策勒縣土壤類型磷肥和鉀肥全部作底肥,氮肥作追肥。施肥時,把純養分量折算成實際肥料施用。肥料施用方法和時間:每畝有機肥3噸、磷肥和鉀肥全部作基肥,尿素30%作基肥,35%第一次澆水時作追肥,35%第二次澆水時作追肥。
按試驗方案選擇地塊平坦、整齊、肥力均勻,具有代表性肥力差異較小中產地塊。
2010年10月9日試驗地犁地前采集了混合農化樣(15個點以上),劃分小區,組織勞力進行打埂,四周留保護行,按試驗方案施用肥料后犁地,并且人工翻地18厘米以上, 整地、進行播種,小麥平均行距20厘米,小區間埂高25厘米,埂寬40厘米,四周埂高40厘米,寬50厘米,按照試驗設計要求操作,畝播量20公斤,播種深度4厘米。
2010年11月20日澆了越冬水,2011年3月26日結合澆水按試驗方案進行追肥1次,2011年4月13日第2次追肥,2011年5月4日澆了第3水,5月20日澆了4水,全生育期總灌4次水,保證了小區單灌單排,避免了串灌串排;2011年6月10日正式收獲。生育期未施任何葉面肥。
可見在地塊配方施肥區與空白區相比,配方施肥區均表現顯著增產效果:畝產增128公斤,增幅為53.8%。配方施肥區與常規習慣施肥區相比,千粒重增加2.75克,單產增44.1公斤,增產幅度為13.7%(表1)。

表1 不同施肥處理生物特性及產量結構表

表2 不同施肥處理下氮磷鉀素的土壤養分校正系數
由表2可知,氮的土壤養分校正系數為習慣施肥區>測土配方施肥區>空白, 磷的土壤養分校正系數為測土配方施肥區>空白>習慣施肥區,鉀的土壤養分校正系數為習慣施肥區>測土配方施肥區>空白。
測土區的氮肥利用率=(365.5×2.62)-(237.5×2.5 1)/13=27.8%;磷肥利用率=(365.5×0.53)-(237.5×0.58)/6=9.3 2%;鉀肥利用率=(365.5×2.97)-(237.5×3.06)/2=179.4%。
習慣區的氮肥利用率=(321.4×2.66)-(237.5×2.51)/13.8=18.75%;磷肥利用率=(3 2 1.4×0.4 3)-(237.5×0.58)/7.4=0.06%。
土壤供肥量(N)=(不施肥區產量÷1 0 0)×百公斤產量需氮養分量,故供氮能力=237.5÷100×2.51=5.9公斤/畝;供磷能力=237.5÷100×0.581=1.38公斤/畝;供鉀能力=237.5÷100×3.06=7.27公斤/畝。
可見在地塊配方施肥區與空白區相比,配方施肥區均表現顯著增產效果,畝產增128公斤,增幅為53.8%。配方施肥區與常規施肥區相比,千粒重2.75克,單產增44.1公斤,增產幅度為13.7%
氮的土壤養分橋正系習慣>測土>空白,磷的土壤養分橋正系測土>空白>習慣,鉀的土壤養分橋正系習慣>測土>空白。測土配方施肥區:氮肥利用率27.8%,磷肥利用率9.32%,鉀肥利用率179.4%。習慣區:氮肥利用率18.75%,磷肥利用率0.06%。土壤供氮5.9公斤/畝,供磷1.38公斤/畝,供鉀7.27公斤/畝。
芒萊什罕·艾薩(1968-),女,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