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蔡明美 執行/《新農業》編輯部
農業電商 路在何方
策劃/蔡明美 執行/《新農業》編輯部
2014年12月份,《新農業》雜志社在沈陽舉辦了一場“新農業農產品電子商務沙龍”,可容納100人左右的會議室座無虛席。來自遼寧各地的種養大戶、合作社理事長、家庭農場場主以及從事農業電商的新農人冒著嚴寒前來,只為學習和了解農業電商。
2015年,被稱為農業電商元年,這一年國務院與國家部委關于農村電商政策的制定與出臺,已經不能用“連續”這個詞了,而是“密集”。從當年中央一號文件下發開始,涉及農村電商的政策文件達12個之多。而2015年農村電商發生的最改變本質的一件事是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被打通,電商巨頭下鄉潮使得電商在中國農村遍地開花。
2016年,農村電商達811萬家,帶動就業超過2 000萬人。同時,農村網民數量也在增加。一份關于中國互聯網發展情況的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農村網民占比為27.4%,規模為2.01億。農業部提出,到2020年,農產品電商交易額預計達到8 000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40%左右。這表明“互聯網+農業”所隱藏的潛力是巨大的,正在潛移默化地引領我國農業產業的變革方向。
2017年6月21日,農業電商“十人談”會議在遼寧大廈舉行,包括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巨頭在內的嘉賓受邀參加。眾多專家學者、農人代表坐在一起共同探討農業電商發展3年來面臨的諸多問題。
農產品產業鏈復雜而漫長,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物流配送成本高昂,冷鏈不完善。冷鏈不完善,造成中國農產品流通不出去,即使流通出去,也賣不出好價錢。據統計,中國果蔬年損耗率25%~30%,年損失800億元,可解決2億人的溫飽問題。
標準化不夠。目前生鮮電商的平臺有順豐優選、易果、正大天地、本來生活、天天果園等。但有意思的是,所有這些平臺,進口食品的品類都超過了40%。這和中國農產品缺乏標準化是息息相關的。

合作問題。電商平臺和生產者在合作目標方面很難達成一致,電商平臺追求的是銷量和流量;而生產者做農業電商更多的是賣個好價錢。廉價促銷和優質優價本身就是矛盾。
縱然問題多多,農業電商的前景還是值得看好。本期,《新農業》編輯團隊聯合農業電商各位專家與農人,共同探討農業電商未來發展之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