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瑾瑋,董寶強
(遼寧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沈陽 110032)
針刺鼻三針加枕骨下項線痛點治療過敏性鼻炎
裴瑾瑋,董寶強*
(遼寧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沈陽 110032)
目的 觀察針刺鼻三針加枕骨下項線痛點治療過敏性鼻炎急性發作期的治療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針灸科門診42例過敏性鼻炎急性發作期患者作為觀察組,采用針刺鼻三針加枕骨下項線痛點治療;選取同樣例數作為對照組,只針刺鼻三針穴。觀察、比較2組治療的總體有效率。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92.9%,對照組69.0%,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刺鼻三針加枕骨下項線痛點治療過敏性鼻炎急性發作期,療效比單純針刺鼻三針更有效。
過敏性鼻炎;針灸療法;鼻三針;枕骨下項線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ing the Nose Three Needle and the pain point of the inferior nuchal line of the occipital bone on acute allergic rhinitis.Methods A total of 42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who visited th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the Nose Three Needle and the pain point of the inferior nuchal line of the occipital bone,the same case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were selected as acupuncture the Nose Three Needle.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2.9%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69%.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show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Acupuncturing the Nose Three Needle and the pain point of the inferior nuchal line of the occipital bon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only acupuncturing the Nose Three Needle on allergic rhinitis of acute stage.
Keyworlds:?allergic rhinitis; acupuncture; Nose Three Needle; the inferior nuchal line of the occipital bone
過敏性鼻炎(AR)又稱變應性鼻炎,屬中醫“鼻鼽”范疇,其以鼻塞、流涕、噴嚏、鼻癢、鼻黏膜發白等為主要癥狀,伴有目癢、結膜充血等眼部癥狀,其對患者的反應能力、記憶力、睡眠質量、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除此之外,過敏性鼻炎還可誘發如支氣管哮喘、過敏性結膜炎等黏膜炎癥性疾病。在2002年全國哮喘病會議上提出“過敏性鼻炎和哮喘是同一氣道的同一種病”,兩者只是程度輕重有別而已。中醫認為其致病因素可分內外二因,其內因為先天稟賦不足,或飲食、勞欲、久病等傷及臟腑所致的臟腑功能虛損;其外因為外感風邪異氣所致[1]。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大氣環境和生態的惡化、生物物種、飲食結構等發生一系列的改變,過敏性鼻炎將會越來越多地發生,并且有從季節性向常年性發展的趨勢。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在全世界范圍內已達23% ~25%,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3]。筆者在2014年3月-2015年2月在臨床中應用針刺鼻三針穴及枕骨下項線痛點的方法治療過敏性鼻炎,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84例均來自我院針灸科門診,診斷為過敏性鼻炎急性發作期,在治療過程中均未使用任何中西醫藥物,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觀察組男18例,女24例;年齡16~62歲,平均(34.9±5.7)歲。對照組男17例,女25例;年齡18~68歲,平均(35.5±5.5)歲。2組在性別、年齡、生活環境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4]1)臨床癥狀:鼻塞、鼻癢、鼻痛、噴嚏、流清水樣涕等癥狀出現2項及以上,每天癥狀持續或累計在 1 h 以上,同時可伴有目癢、結膜充血等眼部癥狀;2)體征:常見鼻黏膜發白,鼻腔水樣分泌物;酌情可行鼻內鏡或鼻竇CT等輔助檢查;3)皮膚點刺試驗:使用標準化變應原試劑,在前臂掌側皮膚點刺,20 min后觀測結果。每次試驗均應進行陽性和陰性對照,陽性對照采用組胺,陰性對照采用變應原溶媒。判定結果時對照相應的標準化變應原試劑說明書。注意皮膚點刺試驗應在停用抗組胺藥物至少7 d以上進行;4)血清特異性lgE檢測:可作為過敏性鼻炎診斷的實驗室指標之一。
過敏性鼻炎的臨床表現與皮膚點刺試驗或血清特異性lgE檢測結果相符,方可確診。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過敏性鼻炎診斷標準;2)年齡10~70歲;3)發病期在癥狀加重期或急性發作期;4)無支氣管哮喘、分泌性中耳炎、變應性鼻竇炎、過敏性咽喉炎、鼻息肉、鼻出血、嗅覺障礙等相關并發癥出現者;5)能夠正確地描述本人意愿,且留有有效聯系方式并愿意配合隨訪者。排除:不符合過敏性鼻炎診斷標準及血壓過高或患有其他頸項腦部疾病,針刺枕骨下項線有危險者等。
1.4 治療方法 囑患者注意采用戴口罩等方法隔離花粉、塵土等可能引發疾病的過敏原。
1.4.1 觀察組 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取穴: 鼻三針即印堂穴、迎香穴(雙)、鼻通穴(雙)。常規消毒后,用華佗牌0.30 mm×40 mm毫針針刺局部穴位。
針刺迎香穴,朝鼻根方向平刺1.0寸左右,局部感覺酸脹感明顯,患者有流淚感或者淚出;印堂穴,朝鼻根方向平刺 0.5 ~0.8寸左右,使酸脹的感覺擴散至鼻尖;鼻通穴,針尖朝鼻根方向平刺0.3~0.5寸左右,每次留針30 min,針刺10次休息1 d,1個月為1個療程,進行2~4個療程。
同時針刺枕骨下項線痛點。在解剖學上,自枕外隆凸向外側延伸的線條樣結構稱為上項線,自上項線向枕骨大孔側(在上項線和枕骨大孔之間的中間線處),可以見到與上項線基本平行的橫行的線條樣結構,為下項線。選點在下項線處,患者俯臥位,面部朝下,枕骨下項線部選取有明確壓痛、酸脹感的阿是穴4~10個。操作:常規消毒后,用華佗牌0.30 mm×40 mm毫針斜刺或平刺局部痛點,留針30 min/次。
1.4.2 對照組 僅針刺鼻三針穴,方法同治療組。
1.5 療效觀察
1.5.1 療效標準[5]顯效 :鼻塞、鼻癢、噴嚏、流涕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或明顯改善,嗅覺恢復,鼻黏膜紅潤正常;有效:鼻塞、鼻癢、噴嚏、流涕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嗅覺有所恢復 ;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者反而有加重的跡象。
1.5.2 臨床癥狀療效評定[6]0分:癥狀全無;1分:1 次連續噴嚏 3~5次,流涕≤4 次,有意識吸氣時感覺鼻塞,間斷鼻癢;2分:噴嚏 6~10次,流涕 5~9次,交互性或間歇性鼻塞,鼻癢伴蟻行感但可以忍受;3分:噴嚏≥11 次,流涕≥10 次,鼻塞嚴重幾乎全天用口呼吸,鼻癢伴蟻行感難以忍受。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 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n=42) 例
2.2 2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比較(n=42) 例
2.3 2組治療前后免疫指標lgE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lgE比較(x± s ,n=42) IU/mL
筆者選擇枕骨下項線的痛點治療過敏性鼻炎是結合了針刺病位選穴的4個原則:即按經絡循行選穴、經筋理論選穴、神經分布區選穴、肌肉起止點選穴[7-12]。
3.1 按經絡循行選穴 枕骨下項線通過的經絡有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足太陽經為一身之藩籬,有顧護衛表、抵御外邪之用,若受到外邪侵襲,可引發鼻部氣血失和,發為鼻鼽。而督脈“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上巔,循額,至鼻柱。”督脈主一身之陽,調理督脈有振奮一身之陽氣之功,疏風解表散寒,溫煦頭面部,可疏通鼻部氣血,治療鼻部病證。此外,足太陽絡脈失和也可直接導致過敏性鼻炎的發生,《靈樞·經脈》云:“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實則鼻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可見足太陽絡脈之虛可引起鼻鼽的發生。由此可見選陽經的穴位來治療本病取“益氣固本”之意[13]。
3.2 按經筋理論選穴 鼻部疾病與經筋也有密切的關系,《靈樞·經筋》云:“足太陽之筋……其直者,結于枕骨,上頭,下顏,結于鼻”“足陽明之筋……上頸,上挾口,合于頄,下結于鼻,上合于太陽”。枕骨下項線以及脊柱神經與內臟植物神經因其特殊的解剖聯系而在功能上相互影響。因神經的分支穿行在經筋之間,其支配相應的經筋與臟腑,一旦經筋張弛失度,即可引發局部組織結構失衡,導致相應器官與臟器發生疾病。
3.3 按照神經分布區選穴 有醫家[14]認為可以從神經調節的角度分析過敏性鼻炎的發病機制,認為其發生可能與鼻黏膜上的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失衡有關 。鼻黏膜感覺神經末梢受到炎癥刺激后會分泌P物質、血管活性腸肽等多種神經肽,而鼻神經肽具有強烈的致血管擴張以及促炎作用。從解剖生理學角度分析,植物神經可支配鼻部血管舒張和收縮功能,而其中的交感神經則來自頸內動脈上的交感神經叢及巖深神經。頸上交感神經節及其周圍的神經受壓迫或損傷后導致所支配器官和區域的血管攣縮,從而加重了局部的循環障礙[15]。針刺枕骨下項線痛點可以使枕骨下的神經得到恢復或放松,同時支配鼻部的血管也會得到舒張,鼻腔內鼻黏膜植物神經功能失衡得到恢復,有效降低患者鼻神經肽的分泌水平,抑制組織胺的形成和釋放,也可以有效地抑制和降低鼻腔內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從而解除諸如鼻塞、鼻癢、噴嚏、流涕等癥狀,達到治療目的。
3.4 按肌肉起止點選穴 頸部是全身氣血與頭面部交接的通道,將枕骨下項線痛點作為治療點,是因為其周圍附著諸多重要的肌肉,與肌肉相關的組織如韌帶、神經、血管等以及相關的循環系統均對過敏性鼻炎的發生有影響[16],過敏性鼻炎是全身系統性炎癥反應在鼻部的表現。附著于枕骨下的小肌群有頭上斜肌、頭下斜肌、頭后大直肌、頭后小直肌,均在顱底的深層,頭部的前屈、后伸、旋轉和側屈運動都與這些肌肉的功能密切相關。長期不良姿勢或長時間保持同一個體位,均易造成枕骨下小肌群的急、慢性肌筋膜炎[17]。當頸部受風寒之邪侵襲、拉傷或頸部其他肌肉出現勞損時,這些枕下肌易出現較嚴重的肌筋膜痛。所以枕下小肌群的扳機點是造成頭面五官疾病的最常見原因。絕大多數枕骨下項線痛點需要醫者做仔細的觸診檢查方可得出較為明確的診斷,少數需要配合實驗室或影像學等輔助檢查。
單純使用鼻三針可以起到一定的振奮陽氣、宣通鼻竅的作用,加上枕骨下項痛點可以更好的起到溝通全身和頭面部氣血,把全身氣血調動至病所,起到全身調節的作用。但在枕骨下項線這個部位進行針刺治療,務必考慮到與之相鄰的重要組織結構,如椎動脈及深層的解剖結構,防止傷及這些結構產生不良的后果。
[1]黃圣文.過敏性鼻炎證治的古今文獻研究[D].北京: 北京中醫藥大學, 2006.
[2]孔維佳.變應性鼻炎的流行病學研究[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0, 24(23): 1098-1104.
[3]DELGADO J, DáVILA I D, DOMíNGUEZORTEGA J,et al.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allergy is influenced by the causative allergen[J].J Investig Allergol Clin Immunol, 2013, 23(5): 309-314.
[4]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委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國臨床醫生, 2010, 38(6): 67-68.
[5]吳丹, 李瑞玉.過敏性鼻炎相關因素分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 2014, 16(3): 165-166.
[6]陳玄.鼻敏片,清熱止嚏湯對寒,熱證變應性鼻炎豚鼠模型Th1/Th2失衡相關因子的影響[D].長沙: 湖南中醫藥大學, 2015.
[7]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M].南京: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8]錫琳, 韓德民, 呂曉飛, 等.變應性鼻炎患者的心理學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09,44(12): 982-985.
[9]曲良, 張揚.針刺治療過敏性鼻炎臨床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6, 18(1): 207-210.
[10]司慧芳, 姜愛萍, 王兵.針灸治療過敏性鼻炎現狀評述[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14, 21(2): 125-129.
[11]劉彩梅.針刺蝶腭神經節治療鼻淵76例[J].現代中醫藥,2009, 29(6): 51.
[12]董寶強, 張小卿, 黃鳳云, 等.論針灸治療的選穴思路[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2, 18(3): 304-305.
[13]梁超, 王靜芝, 姜濤.針灸治療過敏性鼻炎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文獻 Meta分析[J].針灸臨床雜志, 2015, 31(6): 43.
[14]毛樹文.微針刀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研究[J].山東中醫雜志 , 2015, 34(7): 524-525.
[15]朱才興, 焦偉國, 王娜, 等.手法治療單純枕下項線附著肌痙攣型頭痛療效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08,14(4): 378-379.
[16]顧之燕.變態性鼻炎的新概念——系統性炎癥反應的鼻部表現[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05, 40(12):955-956.
[17]李義凱.枕下痛 [J].頸腰痛雜志, 2010, 31(4): 243-248.
Effects of acupuncturing the Nose Three Needle and the pain point of the inferior nuchal line of the occipital bone on acute stage of allergic rhinitis
PEI Jinwei, DONG Baoqiang*
(Schoo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Tuina,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2, China)
R245.3
A
2095-6258(2017)05-0768-03
2016-10-25)
10.13463/j.cnki.cczyy.2017.05.027
遼寧省第二批次科學技術計劃項目資助(2013226012)。
裴瑾瑋(1990 -),女,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針灸推拿機理與臨床研究。
*通信作者:董寶強,男,醫學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電話-18004018680,電子信箱-8260655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