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咪
“提起家來家有名,家住在綏德三十里鋪村,四妹子和了個三哥哥,他是奴的知心人……”高亢的嗩吶,激蕩的樂曲,嘹亮的信天游。是誰在雄渾厚重的黃土高坡上用最純真的聲音撥動我們的心弦!
陜西榆林,一個普通而又響亮的名字。這是一個沉淀了數千年歷史文明而又重新演繹著現代文明的神秘地方。走進位于中國大西北的陜西榆林,這里歷史文物遺存雖然沒有陜西關中地區豐厚,山水風光也沒有陜南那樣秀麗,但它濃郁且獨有的邊塞文化和如詩如畫的大漠風情卻讓人難以忘懷。
夜色中的榆林城墻
榆林獨韻的歷史文化遺留和濃墨重彩的自然風景都被世人嘖嘖稱奇,它是黃土文化、長城文化、草原游牧文化、革命傳統文化等多元文化水乳交融之地。有蜿蜒逶迤的明長城和“天下第一臺”鎮北臺,有“沙海明珠”之稱的紅堿淖,還有名冠邊塞的紅石峽、道教圣地白云觀、以及渾然壯麗的毛烏素沙漠……人們總是留戀于她俊美的風光和深沉的歷史氣息,卻常常忽略了她深沉的背后埋藏的無數歷史故事。以史而論,上溯秦漢,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榆林屬上郡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使京城咸陽與北疆保持聯系,在沿南北走向的子午嶺修筑直道,即今“秦直道”遺址。當時秦始皇“焚書坑儒”,在咸陽坑殺儒生460多人,引起長子扶蘇憂慮。扶蘇認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不同意實行“焚書坑儒”“重法繩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貶到今綏德一帶監督蒙恬的軍務。秦始皇三十七年冬,始皇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時不幸病逝,臨終以前,曾囑召扶蘇至咸陽主持喪事并繼承帝位。但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與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合謀篡改始皇帝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即皇帝位。同時另書賜蒙恬和扶蘇死,并“數以罪”。胡亥的使者奉書到上郡,扶蘇打開詔書知必死無疑,遂準備自殺,大將蒙恬起疑心,力勸扶蘇不要輕生,“請復請,復請而后死,未暮也。”但扶蘇為人寬厚仁義,不愿背禮,說:“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旋即自殺于上郡望月臺,后葬于今綏德縣老城區疏蜀山頂。墓冢很大,形成小山丘,人們后又在墓頂建一木質小樓,稱八角樓,民間又稱“太子冢”。
往事如煙。今日的扶蘇墓,靜靜地安臥于此,但那段令人欷歔的歷史,仿佛發生在昨天。
秦太子扶蘇墓
底蘊深邃的地方往往會吸引文人雅士觀摩品鑒,吟詩作賦,榆林也不例外。唐朝詩圣杜甫的詩《塞蘆子》,唐朝另一位詩人韋莊的詩《綏州作》,還有宋代范仲淹鎮守延綏時寫下的《漁家傲·麟州秋詞》,每字每句都寄托著對榆林無限的深情。而榆林名氣嶄盛,當首推康熙帝。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大帝親征噶爾丹叛亂駐蹕榆林時,有一首《出塞》詩寫道:
森森萬騎歷駝城,沙塞風清磧路平。
冰泮長河堪飲馬,月來大野照移營。
郵簽紀地旬余驛,羽轡行邊六日程,
天下一家無內外,烽銷堠罷不論兵。
詩文表達了康熙決心平定叛亂、統一天下的志向。憑借一代帝王之威,榆林(即詩中駝城)便以軍事重鎮,為天下更多的人所知曉。
毛澤東在榆林清澗寫下《沁園春·雪》
然而,榆林真正名氣大振,更應歸于中國革命的一代偉人毛澤東。1936年2月,大雪紛飛。長征初到陜北的毛澤東,征塵未洗,便在東征途經榆林的清澗縣高家洼村,寫下氣勢磅礴的《沁園春·雪》,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之千古名句,如雷貫耳,獨領風騷至今!1942年,榆林的佳縣民歌手李有源,寫出了“東方那個紅,太陽那個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這曲《東方紅》,唱遍全中國!1947年重陽節,毛澤東在佳縣道教圣地白云觀真武大殿,據說信手拈出一支“日出扶桑樹”,也傳遍民間。1948年3月23日,在榆林8個縣輾轉了一年零五天的毛澤東,從吳堡縣川口村東渡黃河前往河北西柏坡。站在船頭,回頭眺望,毛澤東只說了一句話:“陜北是個好地方!”一闋詞,一首歌,一支簽,一句話:“震古爍今,名冠榆林,何其煌煌也!”自此開始,榆林便同毛澤東緊緊地連在一起。這詞,這歌,這簽,這話,成為毛澤東留在榆林的四段佳話。
先賢趣聞軼事,帝王詩篇流傳,領袖四段佳話,讓榆林聲名大噪。
榆林的傳奇人物
榆林的博大精深來源于居住在這片風情邊塞上勤勞睿智的人民,民間有三國貂蟬,米脂人,呂布綏德人,于是榆林便有了“米脂婆姨綏德漢”之美譽。然而千百年來,這片土地的魅力遠非一句“米脂婆姨綏德漢”所能包括。
壯美陽剛、粗獷蒼涼的榆林,陶冶了無數極富英雄情結的人物,政治的、軍事的、科技的、文化的,具有雄才大略者何其多也。在此僅列數位,便可窺見一斑:
一代闖王李自成——米脂人。有聯概括其一生:“十世務農,一朝奮起,屢經挫折,再接再厲,喜觀馳驅中原,兵臨湖廣,到處開門迎降,父老爭頌救民恩;莫信天命攸歸,十八子當主神器。百戰經營,萬姓仰望,連獲勝利,愈進愈勇,終得定鼎長安,馬踏幽燕,沿路關河無阻,君臣忙演登基禮;應嘆人謀不藏,九宮山空留悲風。”毛澤東高度評價這位推翻明王朝的農民起義領袖,稱頌其乃“陜人的光榮”!
忠勇大將楊繼業——神木人。神木古稱麟州,北宋時,楊繼業等楊家諸將就戰斗在這塊“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障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的古戰場。楊繼業抗擊契丹,精忠報國,世有英名。楊家將的故事,至今見于戲劇舞臺,婦孺皆知。可謂一門忠烈,萬世流芳。
建筑奇才宇文愷——靖邊人。隋文帝時興建大興城(即長安),宇文愷任營建新都副監,負責規劃設計。該城規模宏大,布局齊整,奠定了唐長安城的基礎。煬帝興建東都洛陽,也由宇文愷規劃設計,宮殿更為富麗堂皇。宇文凱在設計大型宮殿建筑時,使用了比例尺,繪有平面圖,并制定立體模型。此技術放到今天,也居先進。
報界宗師張季鸞——榆陽區人。其畢生從事新聞事業,曾為孫中山起草《大總統就職宣言》,成為“中華民國”建立的第一條新聞。其后出任《大公報》總編輯,堅持抗戰,反對投降,被尊稱為“政論家”。國民黨元老于右任1935年作《壽張季鸞》譽其為:“日日忙國事,時時念國仇。豪情托昆曲,大筆衛神州。”他病逝后,毛澤東親致唁電,周恩來、董必武唁電日:“季鸞先生,文壇巨擘,報界宗師;謀國之忠,立言之達,尤為士林矜式”。
縱觀榆林之人杰,或大闖大干,或大忠大勇,或大智大慧,或大筆大書,此大氣質代代傳承,在當今治沙英雄石光銀和治沙女杰牛玉琴的創業史上,依然大放光芒。
人文榆林甲天下
榆林位于陜西省最北端,銜接晉蒙寧甘四省區。面積43578平方公里,人口360萬,轄榆陽、神木、府谷、定邊、靖邊、橫山、綏德、米脂、佳縣、子洲、清澗、吳堡12縣區。榆林境內,從東到西,長城如巨龍而舞;自北向南,黃河似天河而瀉。以長城為界,北望大漠風光,南眺黃土風情。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神奇壯美,雄渾蒼勁。
歷數榆林人文景觀,多達2000余處,可圈可點者,亦不在少數。
榆林之大,遼闊無垠。地上,羊棗薯豆,應有盡有;地下,煤氣油鹽,國內罕見。中國最大的煤田、氣田、鹽礦在榆林;亞洲最大的天然氣凈化廠、最具現代化水平的煤田礦井在榆林;西氣東輸最大的首發氣源、西電東送最強勁的后發電源在榆林;榆林擁有全國第一產煤大市的頭銜,被國務院列為唯一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榆林是一個源源不竭散發著光和熱的地方。
榆林礦產資源之博大,一組數據,更加對榆林了然于胸:以土地面積和礦產資源總儲量來計算,榆林每平方米地面下,平均有煤6噸,有天然氣100萬立方米,有巖鹽140噸;按全市人口來平均,其價值人均1370萬元。緣此,“榆林是中國的科威特”“榆林是中國的加油站”的說法,便不脛而走。
榆林,這塊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更是文化的圣地、民歌的富礦。特色文化源遠流長。悠揚頓挫的信天游,奔放豪邁的大秧歌,氣吞山河的腰鼓。還有千姿百態的石雕,惟妙惟肖的剪紙。恰如生活中最真實的顏色,赤橙黃綠青藍紫。
像《三十里鋪》《趕牲靈》等經典信天游,蘊藏于民間,輻射于神州,代代相傳,久唱不厭,長盛不衰。究其原因,答案是:根基之深,深不可測;源頭之遠,遠難丈量。東到山西,西去寧夏,北上內蒙古,南下延安,雖有同類文藝樣式,但皆為流而非源,皆為毛而非皮。源之不涌,流將必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榆林文化的精深,正在于此,它是榆林這塊寶地的氣與脈、靈與魂。
物華天寶,榆林的魅力無限,好似一個磁場,吸引你去追溯,去挖掘,去感動,去收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