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錦秋
一旦上市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凈資產為負值、或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營業收入低于5000萬元,也即上市公司沒有“足夠的業務運作”,那么就將強制退市,而無需經過“退市警示”和“暫停上市”環節;由此就可避免一些上市公司在A股茍延殘喘,或者剩個空殼在市場長生不老、待價而沽現象
8月7日,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華多利集團公告稱,港交所已決定暫停公司股份買賣并將公司列入除牌程式第一階段,原因是公司沒有足夠的業務運作。港交所除牌制度或可給A股市場帶來一些啟示或借鑒。
港交所在函件中稱,華多利集團存在著嚴重的持續經營問題。二手車業務和放債業務是華多利集團的原主營業務,但在2016年,這兩項業務的營業總收入僅為490萬港元,營業收入不足以支付集團的費用及開支。資產方面,截至2016年底,集團公司總資產僅為約5660萬港元,存貨及貸款應收利息金額分別約為530萬港元及1310萬港元,這些資產沒有產生足夠的收入和盈利,以確保公司有一個可行和持續的業務。
港交所《主板上市規則》第13.24條規定,發行人須有足夠的業務運作或擁有相當價值的有形資產或無形資產(就無形資產而言,發行人須證明其潛在價值),其證券才得以繼續在本交易所上市;否則就將除牌。不符合第13.24條規定的情況包括,一是上市公司出現財政困難,以致嚴重損害發行人繼續經營業務的能力,或導致其部分或全部業務停止運作;二是發行人的負債額高于其資產值,也就是凈資產為負。
是否屬于“財政困難”,這需港交所進行主觀判斷,但若上市公司部分或全部業務停止運作,入不敷出,基本可將其歸為此類。A股市場與此類似的退市指標,是“一個會計年度營業收入低于1000萬元”,這種情況下上市公司的經營業務也基本停滯,也相當于沒有“足夠的業務運作”。
看似A股市場此類退市指標更為量化和精確、更利于參照執行,但正因為列出明確指標、且這個指標明顯偏低,上市公司在規避退市紅線就更加心里有數。現實中,有些上市公司一年營業收入就勉強在1000萬元以上,人為操作痕跡明顯、其目的就是規避退市。
對A股的一個啟示或借鑒,就是對上市公司同樣可設立“足夠的業務運作”退市標準,至于什么情形不滿足“足夠的業務運作”,也可借鑒港交所規定的上述兩種情形,即“凈資產為負”以及“財政困難”。而對“財政困難”無須列出明確判定指標,以免上市公司照葫蘆畫瓢、有意規避,應由交易所人員來進行主觀判斷。比如經營業務部分或全部暫停,上市公司入不敷出等,都可歸為此類,通過賦予交易所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來防止上市公司有意規避紅線行為。如果實在要列出判定指標,不妨規定“一個會計年度營業收入不得低于5000萬元”,低于這個指標,上市公司就屬于沒有“足夠的業務運作”。
當然,港交所規定的“足夠的業務運作”方面的除牌程序,筆者也不敢恭維,其程序也較為拖沓。有關程序按四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停牌后首6個月,發行人必須按第13.24A條的規定,定期就有關發展發出公告;第二階段,港交所致函發行人,使其注意它持續未能符合第13.24條的規定,并要求發行人于其后的6個月內呈交復牌建議……
華多利集團并非第一次步入除牌程序,早在2008年12月港交所就將其列入除牌程序第三階段,但之后華多利集團多次上交復牌建議,終于在2012年6月11日恢復股票買賣。華多利集團在復牌第一年(即2012年)實現了凈利潤3879.1萬港元,之后每年虧損都超千萬港元。
與港交所“足夠的業務運作”除牌規則相對應,A股市場的凈資產以及營業收入方面的退市程序也是異常拖沓。若上市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凈資產為負值、或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營業收入低于1000萬元,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第二年依然如此,則暫停上市;第三年依然如此,則將終止上市。也即A股上市公司連續三年凈資產為負、或連續三年營業收入低于1000萬元,方才退出市場。
筆者認為,A股退市程序也應盡量簡化。比如一旦上市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凈資產為負值、或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營業收入低于5000萬元,也即上市公司沒有“足夠的業務運作”,那么就將強制退市,而無需經過“退市警示”和“暫停上市”環節;由此就可避免一些上市公司在A股茍延殘喘,或者剩個空殼在市場長生不老、待價而沽現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