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省政府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全省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左右;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分別達到10萬戶、6萬家和4萬個;農村居民收入結構更加優化,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000元以上。為此,如何以“企社加盟”模式引領農業“三產融合”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議題。
一、“企社加盟”模式的提出及其創意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之一,在于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農業的“三產融合”就是以農業為基本依托,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市場經營主體為引領,以利益連結為紐帶,通過產業聯動、要素集聚、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得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最終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擴展,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
近幾年,在探索農業“三產融合”發展的實踐中,如何起步?一些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有識之士意識到,目前農產品市場主體尚未形成。生產與銷售分割為多個部門管理,從事農產品生產的部分是分散的農戶、農業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從事農產品的收購、加工、銷售的則是農業龍頭企業。這兩個經營主體在農產品專業化、一體化經營的鏈條中各占了一半,形成兩個“半個產業化”。因此,將兩個“半個產業化”聯合起來,建立“企社加盟”新機制,形成一個完整的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體系,發揮農產品市場經營主體的作用,成為解決農產品賣難買難,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的一條重要途徑。特別是將“企社加盟”作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起步模式,農村產業扶貧的起步模式,進一步引領農業“三產融合”的發展,將會取得顯著成效。
二、組建“企社加盟”的法律依據
“企社加盟”就是以產業為依托、市場為導向、品牌為紐帶、產權聯合為手段,引導同類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業龍頭企業之間進行多種方式的聯合與合作。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都是依法在工商部門登記的獨立法人組織,享有法人財產權,其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不受侵犯。因此,“企社加盟”實質是企業與企業、法人與法人的聯合,有法可依。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中,農民占成員總數的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二十的成員可以有一個企業、社會團體和科技人員。農民專業合作社以股東的形態加盟農業龍頭企業,股東會是公司的權力機構,依照《公司法》行使職權。農民專業合作社盈余主要按照成員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交易量(額)比例返還。農民專業合作社享受國家規定的對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服務和其他涉農經濟活動相應的稅收優惠。此外,“企社加盟”還可以吸引和帶動農村種養業大戶、家庭農場參加農產品的產銷活動,有利于農業市場經營主體的發展。
三、“企社加盟”模式的三種類型
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動型。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逐步從生產擴展到加工、流通領域,成立合作社的加工廠、專賣店或銷售公司,專營合作社自己生產加工的產品,形成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機制。渭南市豐匯薯業合作社在規模種植紅薯的基礎上,創辦加工廠,加工銷售紅薯淀粉,進而開辦以紅薯涼皮為特色的快餐店,實現了“三產融合”。有的是由多個合作社引導農民以資金、土地經營權、交售農產品入社或入股的方式組建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進一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業和經營門店,逐步形成“三產融合”的具有特色品牌和一定規模的馳名合作社。我省農業部門評定的“百強社”大部分屬于此種類型。
二是農業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延伸型。以農業企業為主體與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法加盟,將產業鏈條從農產品生產延伸到加工、流通領域,實現農產品的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對于過去幾年一些企業租賃耕地、雇工生產、經營嚴重虧損的情況,實施“反租倒包”,即農民專業合作社“反租”原企業的生產基地(示范園、大棚菜、果園),當年扭虧增盈。企業將生產基地租給農民專業合作社之后,將資金和精力投向產品加工、釀造業、產品銷售、農家樂以及觀光休閑產業等項目上,形成了產供銷一體化的多種產業盈利的新格局。涇陽縣五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五年前將800畝葡萄園“反租倒包”給三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現在年凈收入30多萬元。公司從繁忙的生產管理和經營虧損的被動局面中解脫出來,興辦肥料廠、釀酒廠和農家樂,初步形成“三產融合”產業集群。
三是農業企業與合作社組成的特色農業集團(公司)將農業產業與休閑旅游業、文化產業有機結合型。由企業和合作社聯合創辦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的經營以及生態休閑農莊、美麗鄉村等實體,形成具有特色和實力的農業企業集團或產業集團,使農村一二三產業在集團內部融為一體良性發展。特別是將“互聯網+”和“電商”等現代信息技術向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領域滲透,使農產品電子商務開始興起,出現產銷兩旺的新局面。與此同時,工廠化高科技農業、會展農業、農耕文化等新業態、新模式逐步形成,進而促進了農家樂、休閑旅游業、農耕文化博物館的融合發展。
四、推行“企社加盟”模式的實際效果
一是“企社加盟”有利于貫徹執行省政府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企社加盟”模式引領和發展多類型的農村產業融合方式,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需定產、以銷定產、以市場價格和產銷需求,及時調整作物結構、畜種結構。推進農產品全產業鏈的開發延伸;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創新農業新型業態;加快發展鄉村旅游,建設旅游示范村和休閑農業示范點。與此同時,抓住“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在提高陜西省特色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的同時,調整產業結構,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的產業化經營機制,為提高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奠定基礎。此外,“企社加盟”還有利于城鄉統籌,全面提升鄉村經濟文化水平。endprint
二是“企社加盟”有利于解決當前農產品生產經營中企業“貸款難”和農民“增收難”兩大難題。白水縣宏達蘋果公司與當地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了共建協議書,以合約形式加盟,成立了由企業牽頭發起,社員入股的“白水縣宏達圣鄉蘋果專業合作社”,設立了自營窗口,被認定為陜西省級示范社和國家優秀示范社。近六年來,公司每年減少收購蘋果所需的三千萬貸款;農民專業合作社把自己生產的優質蘋果穩定銷售給公司,借助企業3萬多噸蘋果儲藏保鮮能力,走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經營額近億元;公司將蘋果銷售后返還農戶,使農戶增收20%以上,實現了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三是“企社加盟”有利于形成產業集群,進而促進農產品行業協會(商會)的發育和成長。當“企社加盟”的同類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相當數量時,就會為行業協會(商會)的誕生奠定基礎。同時,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農產品行業協會(商會),即可申報承擔“政府購買行業協會(商會)的服務”。進而起到行業組織管理、行業自律和維護行業合法權益的作用,成為聯系政府與農業市場主體的橋梁,為完善市場經濟管理體系和發展現代農業,實現“政會分開”目標做出新貢獻。
四是“企社加盟”規避了現行某些計劃管理體制中存在的部門分割、產銷脫節和相關政策難以落實的一些弊端。目前,農產品市場經濟的經營體制還不夠完善。在農村,以分散的個體農戶為主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城市大多數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仍然以“公司+農戶”(即法人+自然人)的不穩定購銷關系維系農產品的經營,農產品的買難、賣難現象常有發生;“農超對接”的概念模糊,政策不配套,農戶進入超市難,加盟費用高,而且回款慢。加之,部門分割、產銷脫節的部門管理體制尚待改革。實踐表明,推行“企社加盟”是實現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的成功探索,為今后改革農業管理體制存在的部門分割、產銷脫節弊端提供新鮮經驗。
五是在推行“企社加盟”經營管理模式的過程中,也有力地促進了科技協會的創新和改革。在探索“企社加盟”模式的過程中,農業科技協會面向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開展咨詢服務,為之排憂解難。與此同時,農業科技協會不斷總結經驗,改革創新,有選擇地吸收一定比例的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作為團體會員;為適應咨詢服務的需要,增加農業產業經濟與企業管理專家加入協會,強化了科技協會既能解決農業技術難題,又能破解經營管理中遇到難點的能力,從而有效地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結合起來,提高了科技協會的綜合咨詢服務能力,改變了過去主要是農業技術專家,單一開展技術服務的被動局面。
五、進一步推廣“企社加盟”模式的著力點
目前,陜西省農業“三產融合”發展仍然處于起步階段,融合程度不緊密、鏈條比較短、附加值不高,發展不夠協調,有些融合體的契約關系也沒有完全固定下來。據統計,全省涉農企業近萬家,其中龍頭企業近五百家,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四萬多家,農民年可支配收入僅九千多元。因此,進一步推廣“企社加盟”模式,夯實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條件,進而為追趕超越,全省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做出貢獻。
一是均等培育農產品市場主體。“企社加盟”的基礎是企業和合作社。因此,必須加快培育農村市場經營主體,一要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支持農業龍頭企業以“企社加盟”模式引領農業“三產融合”,帶動農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二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鼓勵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等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興辦家庭農場,探索建立新型合作社的管理體系,拓展農民合作領域,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此外,應鼓勵離職退休人員、科技人員、經濟師、農藝師、獸醫師、會計師、經紀人等非農民成員依法加入或聘任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參與經營和管理。
二是組織“企社加盟”試點示范。政府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讓更多的主要布局在城鎮的農業企業與在農村組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起來,以“企社加盟”的模式,實現農產品的產加銷一體化經營。要將“企社加盟”作為引領農業“三產融合”的起步模式大力推廣,并組織試點示范。這樣,不僅能夠實現農業“三產融合”,促進城鄉統籌,共同致富,而且為實現小康目標做出貢獻。
三是在貧困鄉村將“企社加盟”作為產業扶貧長效模式予以推廣。在貧困鄉村要牢固樹立產業扶貧理念,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產業扶貧的政策積極推行“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企社加盟”發展模式,發揮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致富能手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同時,大戶帶散戶、公司帶農戶、合作社帶貧困戶,引導其通過土地流轉,增加租金收入和務工收入,助推貧困鄉村經濟發展、貧困戶增加收入,實現長效脫貧。
四是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大力培養農業職業經理人,使他們成為“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以帶領廣大農民增收致富。農業院校、綜合大學涉農專業、農業職業中學以及在職的農林牧技術推廣人員的繼續教育,開設農業產業經濟學和農業法律法規課程,為推行“企社加盟”、引領農業產業集群培養人才。科技界在開展產業經濟研究的同時,應積極為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企社加盟”的咨詢服務工作。
五是發揮農林牧技術推廣機構和農業科技協會的作用。各市、縣(區)的農林牧技術推廣機構和農業科技協會應組織專家應為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為他們排憂解難。在推廣不同類型的“企社加盟”模式的過程中要堅持創新發展理念,一村一品,一企一策,一社一策,讓“企社加盟”的實際效果盡快顯現出來。
六是拉動社會資本投入。培育多元化的農村產業融合主體,注重農產品品牌建設和提高農產品質量,打造農業、農村、農民“三農電商”,創新產業鏈和農戶利益聯結的新模式,建立多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提高農業“三產融合”的整體效益,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作者簡介:
史志誠,教授,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陜西省經濟學會農業產業發展專業委員會委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