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王巧
摘要: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規劃從長江上游的通天河及其支流雅礱江、大渡河調水,經輸水隧洞穿越巴顏喀拉山分水嶺調入黃河(西北地區),其工程規模宏大、建設難度大、效益顯著等特點與國內外其他跨流域調水工程相比可謂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建設將會為西部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的改善發揮巨大作用,但是其存在的諸多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目前仍處于可行性研究階段。
關鍵詞: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必要性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引言: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以下簡稱西線工程)規劃與2010年開工,然而,到目前為止仍未開工。相關領域的許多專家學者從生態,經濟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度探討,爭議十分激烈。有專家指出,制約西線調水的關鍵問題十分嚴峻,西線工程不能行、不可行、不易行。但也有專家持不同觀點。他們認為,西線工程將會為受水區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從根本上改善受水區的生態環境,它是解決我國西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和黃河斷流的根本途徑。在社會各界的不同聲音下,西線工程到底是否應該繼續規劃實施呢?本文將對西線工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該工程帶來的綜合效益進行分析,提出調水新認識,并對其必要性提出自己的觀點。
二、制約西線工程調水的關鍵問題
(1)地理和氣候條件惡劣
西線工程位于高寒,高海拔的青藏高原,這是地球最年輕的還在不斷隆升且每年發生著幾十毫米至幾毫米旋轉位移的高原[1],地質條件復雜,地質構造呈斷裂活動性和地震活動性,地震地質災害難以避讓。西線工程調水區處于青藏高原片狀多年凍土向島狀多年凍土、季節凍土的過渡地帶,凍土分布十分復雜,這種不利的地質條件, 將會給調水工程帶來一系列棘手的問題:如調水線路穿越活斷層的處理等。此外,調水工程區海拔高程為3000-4500m,地面氣壓較低,空氣中的含氧量僅相當于海平面的60% ~ 70%。這里冬季嚴寒而漫長,區域內極端最低氣溫為-30~-40℃,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在0℃以下的時間長達5-8個月。這種低壓、缺氧和寒冷的氣候特點使得工程的勘測、規劃、設計工作困難重重,氣壓和供氧不足,必將使施工機械效率低下、運行成本增加,工期可能被拉長。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工程建成后的運行管理工作也將面臨極大的挑戰。
(2)青藏高原三江源頭:生態極端脆弱
西線工程調水區和施工區位于青藏高原,是人類重要的自然保護區。該區是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地區之一。青藏高原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是全球變化研究的焦點地區。著名地質學家劉寶珺院士和江新勝教授著文揭示:青藏高原是全球變化的發動機、東亞水循環的心臟、東亞地區的水塔,是我國乃至東亞的生態屏障。如果全球溫度不斷升,高原冰蓋可能全部消融,發源于青藏高原的7條主要河流枯竭,東亞水塔坍塌, 青藏高原周邊的冰川融水依賴國家將遭受嚴重的水資源危機,中國將首當其沖【2】。
(3)民族宗教文化保護及移民安置難度大
西線工程位于藏民族集中聚居區,藏區牧民有著十分虔誠的宗教信仰。藏區宗教設施量多面廣,不僅有歷史悠久的寺廟,還包括修行地、佛塔、轉經房、嘛呢堆、經幡等大量設施,藏族民居往往具有十分寶貴的宗教文化價值,寺廟搬遷已屬不易(很難做到無損搬遷),這些分散在廣大區域的宗教設施和文物更加難以搬遷,且價值難以評估。此外,調水區是牧區,牧業生產需要大面積草場,調水工程又要大量淹沒草場,這將使移民土地補償工作的難度遠遠超過農區,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
三、西線工程:造福西北地區
我國西北地區(包括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與內蒙古西部)21世紀的發展,對支撐我國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戰略意義。但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北地區的水資源進入了十分緊張的狀態。西線工程的興建將會是實現黃河流域及相關地區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保障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城市化戰略的實施,以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一項重大工程,是實現西北、華北地區水資源合理配置的戰略舉措[3]。
四、對西線工程的新認識
近年來,西線調水的決策出現了許多新變化,許多問題進一步明朗,一些誤區得以澄清,特別是黃河水情、沙情的新變化、上游缺水性質的再認識、黃河流域水權置換的積極效果、最新科學研究對我國未來氣候變化趨勢的揭示,使我們對西線工程的必要性有了進一步認識。一些專家提出,長江畢竟還是相對富水,從長江流域向黃河流域調劑一定的水量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一定要避免靠興建多階梯、大流量、高揚程泵站的方法來實現調水,否則會消耗巨額的來之不易的電能,理想方案是盡量選擇自流或低揚工程來調水。將那些因季節關系而富裕的長江電能資源,與其用來向黃河流域多梯級高揚程調水,不如向黃河流域調電好[4]。還有專家提出了新的調水思路,即調整“八七分水”方案,調整西線取水位置,保水節水以增加黃河水源,推進水權置換和節水行動,上中下游統籌,黃河、長江兩全,高水高用,量水而行,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健康河流。
五、結語
西北地區的跨越式發展既有必要性和緊迫性,又具備了現實可能性,但卻面臨水資源短缺的困難[5]。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建設,將會解決西北地區的缺水問題,為受水區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帶動西北地區的發展。但是它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也是萬萬不可忽略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當然,西線最終是否需要,取決于國家的長遠戰略需要。如果2030年以后中國的人口轉為減少,加上用水效率的提高,由人口壓力推動的水資源壓力緩和或者是探索出了更好的解決西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方案,或許西線工程就無需在建了。
總之,像西線工程這樣重大的戰略工程,興建周期長,為避免需要的時候來不及,需要早做研究,包括2030年以后的中國用水的長期趨勢,也需要仔細研究。
參考文獻:
[1]陳智梁.西線一期工程區地殼的活動性[J].山地學報,2005,23(6):641-650.
[2]江新勝.劉寶珺.中國全球變化趨勢與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全球變化風險[J].礦物巖石.2014,34(4).
[3]魏昌林.郭學恩.陳雪英.中國南水北調[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4]霍有光.綢繆中國水戰略.陜西: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7
[5]賈紹風.劉俊.大國水情.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