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艷+項頊
摘要:藏品是博物館實現基本職能的重要載體,近現代文物作為見證歷史發展、城市進程的重要一項,在博物館藏品征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博物館藏品征集制度的基礎上,結合近現代文物的特點與價值,提出重視此類文物的方式與方法,樹立起為了明天收藏今天的近現代文物征集理念,以期豐富博物館藏品與展覽內涵,實現社會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近現代文物;藏品征集;博物館收藏
“不知古焉知今”,文博工作是把歷史和未來銜接起來的事業,藏品成為今人認識古今社會的見證物,為體現博物館特性和實現博物館目標的重要物質基礎,它們不再局限為文物,而是涵蓋了記錄與反映人類發展和發展環境的各種人工物品和自然標本。征集是博物館為實現其機構使命而持續地發現和搜集藏品的行為、活動,獲得藏品實物及確認藏品所有權;是博物館工作者的主動行為,根據社會發展要求和博物館發展需求,確定博物館收藏的范疇,發現藏品資源,選擇符合藏品標準的物品,依法獲取這些物品。
基于各種要求,藏品征集要堅持主動、發展、可利用、合法和有利保護的原則,博物館選擇擬納入收藏的物品時,要確定該物品的收藏符合博物館的宗旨和收藏政策。近現代文物作為藏品重要的一類,見證了人類歷史進程的發展,更是博物館展覽、社會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 近現代文物的征集范疇
近現代文物是相對歷史文物而言的。總的來說,近現代文物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近現代社會生產生活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跡、遺物。近現代文物種類繁多,依其形式、用途和意義,對分為文獻、手稿、書刊傳單、勛章徽章證件、旗幟、印信圖章、武器裝備(含各種軍用物品),反映社會發展的文物,反映祖國大陸與港、澳、臺關系的文物,反映對外關系的文物、音像制品、名人遺物、藝術品、工藝美術品、貨幣、郵票等實用藝術類物品、實用器物、雜項等類。具體是指反映中國近現代社會歷史變革及有關社會歷史發展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關的文物,如著名烈士、愛國志士、英雄模范的遺物,與重大歷史事件相關聯的文獻、建筑物等;反映中國近現代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宗教等方面發展的文物,如政權建設、制度建設、科技發明、科研成果等;反映中國近現代各民族的社會發展及民族關系、民族團結、民族自治、維護祖國統一等方面的文物,如涉臺文物、民族文物等;反映中國近現代各民族的生產活動、生活習俗、文化藝術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物,如生產工具、年畫、剪紙、風箏、皮影、壁畫、蠟染,服飾、頭飾、刺繡等民間藝術品、工藝品等;反映近代以來中外關系、友好往來和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藝術、衛生、體育、宗教等方面相互交流的文物,如國際合作交流的文件信函、參與國際競賽的獲獎證書、活動影像資料等。我們只有明確了近現代文物征集的范疇,才能在征集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二) 近現代文物的特點與價值
第一,應用范圍的廣泛性。近現代文物包含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時期,皆是波瀾壯闊的運動,涉及面廣,投入人力多,因而遺留下來的文繁多,應用范圍十分廣泛。
第二,本體價值的多樣性。抗日戰爭時期文物具有時代與歷史性,與日侵中國的歷史息息相關,再現那場驚心動破的戰役。建國以后的文物看起來非常普通,從其本身往往看不出實際價值。然而,一件簡單的實物,往往與現代著名人物息息相關,可能隱含著一段意義重大的歷史事件或者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其三,分布流傳的散碎性。相對于古代時期的文物,近現代文物很難受到人們的有意重視,隨著人們生產生活的變遷,這些不起眼的物件很難妥善保存,或逐漸流失,或被風雨侵蝕損壞,或被更新淘汰而消失。尤其是由于歷史當事人的逐漸減少,對特定事件的記憶逐漸淡化,附著在特定物件上的有關特定意義逐漸消失,也使得“社建文物”造成了一種事實上的散失。
其價值主要表現為下面幾個方面:
首先是唯一性。近現代區別于古代文物的最大特點。一次事件、一個人物、一次變革、一段歷史,都體現在特定文物上,因此它具有特定的唯一性。
其次是直觀性。大部分近現代文物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聽說、常見到的,尤其是建國后的文物,它不像古代文物那樣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體現在其上的特殊意義往往一目了然。
第三是包含性。文物本身雖然簡單,但其內涵往往非常深刻,這也是其最重要的特點。
第四是教育性。文物的重要意義在于它的社會教育功能,近現代文物更能體現出愛國教育的特點。
(三) 博物館征集近現代文物的現狀
藏品是博物館生存的根本、是博物館建設的基礎、是博物館發展的核心。博物館的陳列和科研都是基于足夠數量和較高質量的文物及標本之上的。近年,有博物館學者提出,博物館不僅需要“考古學”,而且還需要“考現學”,這的確是值得博物館工作者深人探討的思路。考古學是對以往文化物質遺存的發掘與研究,而“考現學”則是對現世物品的征集與研究。
近現代文物的收藏則是沿續歷史、豐富館藏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社會生產、生活和物質條件迅猛改善,許多反映近現代歷史上重要人物、重要活動的物證正在逐步消亡。
二是國家在近現代文物管理法制建設方面的相對滯后,對具體規范近現代文物的保護范圍和價值認定尚不夠明確,造成各地文博單位在面對浩如煙海的近現代實物資料時難以準確把握近現代文物的價值。征集范疇、價值判斷的隨意性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近現代文物保護和宣傳工作的健康發展。
三是當前社會對近現代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和措施遠不及古代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人們對古代文物的過度注重,使近現代文物的征集工作被放在了次要甚至忽視的地位。
(四) 近現代文物征集工作的做法與解決措施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視,克服"厚古薄今”的征集習慣。重視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的征集,對近現代文物缺乏了解和收集,有的博物館甚至沒有近現代文物這一項,顯然這與博物館的宗旨是背道而馳的。博物館收集的是“古今咸集”的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物品,即歷史文物和近現代文物,它們都是學校教育的延續和引申,是博物館藏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明天而收集今天”,把今天可能轉瞬即逝的器物或重大事件作為明天歷史的沉淀而加以收藏,這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我們自己負責。
二是制訂本館中長期近現代文物征集計劃,注重館際交流,實現資源共享。首先博物館應該對本館的發展方向作一個準確的定位,確定本館總體征集目標,再根據定位在本區域內進行摸底和調査,制訂本館中長期征集計劃,明確哪些是即將消失或必須立即進行搶救性征集的,哪些是未來幾年應該征集到的,哪些是為配合專題展覽臨時征集的,對與文物或事件有關聯的人物要做好調査,經常聯系,加大感情投資的成分,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不搞無目的的大雜燴。
三是注重輔助材料和口述資料的收集,提高近現代文物價值。近現代文物背后的收藏歷史、名人名家的故事、使用情況等,都可以作為記述近現代文物的重要資料與檔案,并且在進行建檔、歸檔、入庫等資料中,作為闡釋這類文物重要資料。
四是舉辦專題展覽,及時展出征集文物,鼓勵文物收藏者和捐贈者為博物館提供藏品。地方博物館不僅是保存和展示從古至今的藝術品的場所,也應是反映當代現實社會的文化機構,應成為這座城市的記憶保藏之所。面向“未來文物”廣征博積,今天的生活就是明天的歷史,今天的一般用品,可能就是未來不可多得的見證歷史的文物。我們要把目光轉向當前現實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文物,收藏文物。所以,博物館人關注地方政治方面的大事,及時收藏有歷史價值的相關物品;關心地方經濟生活中的突出亮點;關注本地發生的重大突發事件;關注民生。
青島市博物館舉辦過眾多展覽《“我家這20年”民生展》的黑白電視機、唱片機,糧票、外匯券等,點滴記錄了市民在改革開放20多年來生活的巨大變化;《老青島生活用品收藏展》以博物館和市民收藏愛好者的藏品共同展出,展覽分為燃油燈爐、照相打字、鐘表眼鏡、飲食煙草、音響娛樂等幾個方面,展出老青島人城市記憶;《我們的生活——青島市民建國后老物件收藏展》面向本館和市民征集反映改革開放30年巨變藏品,有金鹿自行車、鷹輪牌縫紉機、金錨手表,滾鐵環、紗布袋、跳房子游戲場景,重溫舊時光,感慨城市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
在2003年抗擊非典時期,青島市博物館開展了抗擊“非典”實物、圖片和資料征集活動,先后到市防“非典”指揮部、海軍401醫院、市胸科醫院等40余個單位進行聯系,與20多位市民達成捐贈意向,接受了市慈善總會、市紅十字會和福彩發行中心等單位的捐贈,共征集到抗擊“非典”紀念章、紀念封等紀念物品200余件,向近30個被征集單位和個人發放了收藏證書。與這次全市聯合抗擊突發疫情的一線單位和市民,共同保存這份城市記憶,弘揚愛心團結的城市精神。在2004-2008奧帆賽籌備和舉辦期間,舉辦《奧林匹克運動與中國》、《奧林匹克運動與青島》等特展,接受市奧帆委12件在青島迎奧過程中具有收藏意義和較高價值的紀念品捐贈,為助力青島打造“帆船之都”城市名片發揮博物館的應有作用。
《抗戰記憶——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特展》在中國人民抗戰的大歷史背景下,特別設置了“青島:未敢忘卻的歷史”部分,展出“支那畫報”、紅纓槍、“山東抗日鐵血鋤奸救國團”贈沈鴻烈銀章、美海軍陸戰隊中尉參加受降儀式證書、受降接收迎賓館器物清單、抗戰勝利后青島初版地圖等實物。過半展品來自市民收藏,市民成為展覽的策劃者、參與者和捐贈者,為此青博此次展覽開幕別開生面,向十余位親臨現場的捐展者頒發榮譽證書,他們現場講述起了藏品背后的故事,共同開幕,這在博物館歷史上也是首次。價值重大藏品,征得捐贈者同意,成為了博物館永久藏品。
近現代文物征集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征集工作者不僅要有敏銳的政治頭腦,還需要有冷靜的處事態度,廣開思路,用為了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留住記憶,讓這些文物成為博物館展現近現代歷史進程的重要內容,見證城市發展,激勵城市建設。
參考文獻:
【1】吳洪波:試論吉林地方近現代文物征集的范疇與標準【A】,春草集(二)——吉林省博物館協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2】曹波,吳建剛:近現代文物征集工作的探索與實踐【N】,中國文物報,2014年2月19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