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劍虹+郭曉丹+李紅玉
摘 要:電力需求影響因素分析是科學預測電力需求的前提。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和低碳經濟背景下,電力需求影響因素存在著特殊性。論文在梳理現有文獻的基礎上,分析了經濟新常態和低碳經濟背景下,輸配電能力、經濟發展模式、發電能源和發電結構、節能減排政策、電力發展機制、人均用電量、社會低碳意識、城市化進程和居民生活水平、電力利用效率和節能減排技術等因素對吉林省電力需求的影響。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低碳經濟;電力需求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社會對能源尤其是電力的需求不斷增長。與此同時,我國電力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電力供給總體平衡,但也存在著一些區域性的、暫時性的、時段性的電力需求短缺,造成電力供應的大范圍轉移,造成成本大量增加,也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諸多不便。要保證電力供給的平衡,必須做好電力發展的科學規劃,而分析電力需求的影響因素是預測電力需求和做好電力系統規劃的前提條件。
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了電力需求的影響因素。電力需求的變化不僅受電力系統內部因素的影響,也受宏觀經濟、自然環境、人口以及電力相關上下游行業的影響(徐敏杰等,2009)。沈小波(2014)采用GMM估計法,以我國30個省級行政區2005年到2010年的數據為基礎,分析了我國農村居民的電力消費,證實人均收入、電價、燃料價格、家電價格、家庭人口數、城鎮化水平和年均氣溫等都會影響其電力消費。Yong fu Huang(2014)認為,排除價格和收入影響因素,人口增多、技術進步與溫度變化對當前電力能源的需求都有很大影響與作用,收入彈性與價格彈性會顯著影響能源需求。然而,也有研究顯示,我國電力需求的主要決定因素是收入和第二產業的比重,電價對電力需求的影響并不顯著(范镕,2012)。盡管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了電力需求的影響因素,但當前我國經濟和制度環境存在經濟新常態和發展低碳經濟兩個顯著特點。這必將影響全社會的電力需求變化。
一方面,經濟新常態突出表現為經濟結構的全方位優化升級,經濟增長放緩,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加速,擴大內需成為驅動增長的重要動力,要素和投資驅動轉變為創新和效率驅動,勞動力成本和環境成本等上升,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將成為常態(王軍, 2014; 劉偉和蘇劍, 2014; 張暉, 2014; 汪紅駒, 2014)。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將朝著結構更優、質量更好、效益更高的方向發展。與經濟新常態伴隨的還有我國城市化進程和人口的新常態(李建民, 2015)。電力需求與經濟增長速度、產業結構、城市化率、投資效率、環境和人口等因素都是直接相關的,因此,經濟新常態也必將對電力需求產生深遠影響。
另一方面,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污染,而隨著人民生活的改善,社會公眾對環境污染的反應日益強烈,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已經成為公眾的訴求,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2009年我國已經向世界承諾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2014年中美領導人在北京簽署了有關應對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合作的聯合聲明,我國提出2030年左右中國碳排放有望達到峰值。2014年開始實施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火電廠三大最重要排放指標(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煙塵)的排放規定都達到甚至超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要求。這將直接影響電力供應和需求。
二、吉林省電力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結合相關研究和吉林省的經濟和電力發展現狀,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相關因素對吉林省電力需求的影響。
1.輸配電能力
輸配電能力雖然并不直接決定電力需求量,但作為電力供應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電力的供應范圍,從而決定了電力的用戶范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生產中電力需求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家用電器的普及使家庭用電大量增加。要滿足電力需求就必須有足夠的輸配電能力,尤其是在季節性和時段性用電高峰。因此,電力設施設備的更新直接影響工業和居民用電。
2.經濟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吉林省經濟增速保持著較高的速度。2014年,吉林省GDP達到13803.14億元。2000-2012年吉林省地區生產總值一直保持平穩較快地發展,年增長率基本都在10%以上。“十二五”后期,經濟增速有所下滑。吉林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推動著電力需求的不斷上漲。吉林省第二產業比重從1990年的42.1%增長到2014年的52.8%,第三產業的所占比重較低,不到全國的平均水平,現有的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屬于嚴重的資源依托型經濟發展模式,高能耗的重工業比重巨大。
3.發電能源和發電結構
吉林的發電總量中,火電占比大,風力發電、核能發電與其他發電所占比例較小。2015年,吉林省發電量完成704.46億千瓦時,其中:水電(含抽蓄)發電量占比7.57%;火電(含生物質)發電量占比83.73%;風電發電量占比8.56%;光伏發電量占比0.14%。火力發電仍占絕對的主導地位。煤炭作為現在主要的電力能源,其自身有著其他能源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是污染嚴重。吉林省還存在電煤短缺問題,吉林省發電結構如果不調整,不僅會影響電力工業的效益,還會影響吉林省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同時,吉林省風力資源豐富,是未來電力發展的重要方向。
4.節能減排政策
吉林省經濟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但相關行業受技術水平、管理能力和設備所限,排放量較高。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是實現吉林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這就要求各行各業加強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這必然影響到企業的電力需求。同時,發電行業作為能源消耗量最多、排放量最大的部門之一,節能減排是電力行業當前在低碳經濟和新常態背景下發展的一項關鍵任務。節能減排政策的推廣實施必將引起產業結構與用電結構的變化,對電力需求以及負荷特性造成顯著影響。endprint
5.電力發展機制
我國電力發展的機制還不成熟,沒有建立完善的市場運營機制,綠色電力的運營機制還沒有建立。電力發展正處于改革過程中。新一輪的電改將吉林省作為售電側改革的試點之一。售電側改革旨在建立完善的電力市場機制,促進售電市場主體的發育,完善電力交易機制和定價機制,這必然對電力需求產生較大影響。同時,綠色電力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要靠機制來引導,單靠政府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
6.人均用電量
由表1可以看出,吉林省人均用電量不僅相對于廣東、江蘇、浙江、天津等經濟發達省市較低,即使與甘肅、山西、遼寧、河北、河南相比也偏低,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說明吉林電力需求的潛在需求力較大,隨著人均用電需求的提高,吉林省電力需求總量還會有較大幅度提高。
7.社會低碳意識
無論是電力企業變革發電能源,提高發電效率或者其他企業提高用電效率都可以影響到吉林省的電力需求情況。大力提升全社會低碳意識,動員公眾社會民眾投身建設低碳吉林的活動已經成為政府節能減排政策的一個著力點,在這樣的背景下,吉林省進行電力預測勢必要考慮社會的低碳意識對電力需求的作用。
8.城市化進程和居民生活水平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在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的過程中,新的城市市民會提高各種電器的使用率,電器的普及率會增加,這會加大吉林省的電力需求。
9.電力利用效率
吉林省經濟發展以第二產業為主,電力利用效率低。電力利用技術落后、多數電能僅一次利用、利用效率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現象,導致更多的電能被投入使用,大大的提高了用電總量,總體上增加了吉林省電力需求的逐年增加。
10.節能減排技術
吉林省電力工業若想在新常態和節能減排背景下獲得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大力發展節能減排技術。節能減排技術進步能夠實現新能源發電,減少煤炭等能源消耗,影響社會平均碳排放水平,并影響到產業結構,進而影響社會的企業和個人的用電需求。
上述10種影響吉林省電力需求的因素,是由吉林經濟發展到現在各方面因素綜合造成的。目前吉林省在電力需求發展方面所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和問題。理順它們之間的關系,找到其中的影響電力需求的核心因素,能夠為吉林省提高電力需求預測精度提供方向。
三、結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全社會電力需求急劇增長。盡管我國電力事業取得了巨大發展,但依然存在的電力供給的區域性、暫時性和時段性矛盾,給生產生活造成諸多不利影響。同時,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且面臨著節能減排的壓力。這必然對電力的供給雙方均產生巨大影響。為了更好的指導電力需求預測,本文針對吉林省的實際情況,從輸配電能力、經濟發展模式、發電能源和發電結構、節能減排政策、電力發展機制、人均用電量、社會低碳意識、城市化進程和居民生活水平、電力利用效率和節能減排技術等10個方面分析了影響吉林省電力需求的相關因素。分析了影響吉林省電力需求的主要因素。
參考文獻:
[1]徐敏杰, 胡兆光, 單葆國,等. 電力需求影響因素的解釋結構模型分析[J]. 中國電力, 2009, 42(4):1-5.
[2]沈小波.中國農村居民電力需求的影響因素[J].統計研究,2014(1):84-90.
[3]Yong fu Huang. Drivers of rising global energy demand: The importance of spatial lag and error dependence.[J] Energy, 2014 (76): 254-263.
[4]范镕. 中國電力需求影響因素解析[J]. 管理學家:學術版, 2012(11):57-67.
[5]王軍.凝聚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正能量[J].瞭望新聞周刊,2014(22): 22-23.
[6]劉偉,蘇劍.“新常態”下的中國宏觀調控[J].經濟科學,2014(4):5-13.
[7]張暉.宏觀經濟“新常態”下的區域科學發展[J].區域經濟評論,2014(6):35-36.
[8]汪紅駒.防止中美兩種“新常態”經濟周期錯配深度惡化[J].經濟學動態,2014(7):4-11.
[9]李建民.中國的人口新常態與經濟新常態[J].人口研究,2015(1):3-12.
項目基金:
國家電網公司科技項目(項目編號:SGJLJY00JJJS1600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