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
摘 要:近年來,鄉村旅游開展的如火如荼,但是也開始出現形式單一落俗,沒有新意,缺少吸引力,限制了進一步發展。為了實現突破,更好的發展鄉村旅游就要做出改進。
關鍵詞:鄉村旅游 現階段問題 突破辦法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旅游業逐漸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根據國內旅游抽樣調查結果,2017年上半年,國內旅游人數25.37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3.5%。這其中鄉村旅游經過幾年的發展意境初具規模。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方興未艾的旅游方式,被認為是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發展農村旅游服務業,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的有效方式,國家也將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作為拓寬就業門路,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傳播新型生活方式和促進鄉風文明的一條新路子。而土生土長的鄉村文化對于拓寬鄉村旅游的深度和廣度具備天然的優勢。
一、從鄉村文化看鄉村旅游發展新道路。
鄉村風景宜人,空氣清新,民風淳樸,形神有序,節奏舒緩,適合人居。鄉村是安詳穩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有著更多詩意與溫情,有久違的鄉音、鄉土、鄉情以及古樸的生活、恒久的價值和傳統。鄉村生活的這種閑適性,正是當下休閑旅游市場所追求的,具有無窮的吸引力,已成為中國未來最稀缺的旅游資源。從文化的角度看,鄉村旅游是一種依賴于鄉村資源并感受和體驗鄉村文化的旅游活動,其“聚焦點”就在于鄉村區別于城市的文化特性和本真屬性。
1、鄉村文化從心靈上滿足人們的向往。城市文化固然有他吸引人的地方,但隨著生活環境壓力的增大,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念“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祥和與寧靜。而鄉村的日常對旅游者而言就是理想的文化意境,基于對桃花源般理想境界的追尋、田園牧歌般的詩意抒發,鄉村風土人情的感知,鄉村特有的文化氛圍成為廣受青睞的旅游目的地。鄉村旅游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城市居民,許多人渴望返樸歸真,融入自然、愉悅身心。鄉村的自然與人文風情皆清新怡人,遠離俗世的紛繁嘈雜,從心靈上滿足了人們的向往。
2 文化傳承對鄉村旅游至關重要。鄉村旅游除了自身的自然優勢外,文化環境更能代表鄉村人文特色。無論是日常的耕作種植,還是鄉間綠色無污染的飲食習慣,還是充滿智慧的民間手工技藝,或者充滿泥土氣息的民風民俗。在游客看來這些都是充滿靈氣的向往。隨著鄉村旅游模式的日益成熟和統一化,人們從單純的觀光欣賞開始轉向親身體驗鄉村生活,在參與生產勞作和民俗工藝的制作中體驗真正的鄉村生活。正是在體驗鄉村生活和鄉村文化的過程中,人們對鄉村再次形成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鄉村生活方式傳承和延續了傳統文化的血脈精髓,這種文化氛圍也成為鄉村旅游深度開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和驅動力,對鄉村旅游至關重要。
二、當前鄉村旅游所面臨的瓶頸
首先,經營者之間缺乏合作,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目前,發展鄉村旅游多半還是依靠村民單兵作戰,分散進行,開展個生態果園或是農家樂餐廳等,相互間的合作少,集聚效應差,一個地方的景點少,對游客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人才匱乏,服務不到位。目前鄉村旅游的服務者主要是當地農民,缺少旅游業專業人才。一是服務上僅限于提供基本的食宿,對于游客的咨詢、向導等個性化需求無法滿足。二是在對外接待運營過程中,存在著衛生條件差,服務不到位,價格隨意化等問題,使我市鄉村旅游處于粗放經營的狀態,存在較大隱患,難以打造出高水準的鄉村旅游項目。三是沒有一支專門負責管理、策劃、營銷、經營的人才隊伍,管理不規范,標準不統一,經營隨意、管理松散。
其次,經營管理理念更新緩慢。農家樂、生態果園采摘,二十年前就是這些活動,現在還是這些。產品檔次低,缺乏吸引力。目前,鄉村旅游主體還是農民自發建設經營,依舊停留在吃農家飯、按季采摘的觀光采摘游層面上,產品檔次低。一是認識錯位,潛意識里人為土就是特色,經營的產品檔次低,滿足不了游客需求和形勢發展變化。二是忽視了鄉土文化、民俗風情等文化內涵的開發,鄉村旅游發展缺乏文化氣息,少了文化靈性。三是產品單一,缺乏吸引力,鄉村休閑度假游產品挖掘開發力度不夠。
第三,基礎設施不完善,旅游質量較低端。景區附近旅店、便利店、警務、醫療服務點少,有的甚至沒有;停車位、道路基礎設施等配置也不甚合理。相關的衛生服務效果也令人不甚滿意。除此之外,鄉村旅游低端化,食宿條件比較落后,無法滿足一些對高端鄉村旅游者的需求,使他們對鄉村旅游避而遠之。這都影響著游客的旅游體驗,對景區發展至關重要。因此,要想是鄉村旅游業獲得長遠發展,必須加快腳步解決這些問題。來客多不一定就能多盈利,同樣,提高了服務價位,一樣可以實現指數型增收。所以,提高服務質量,至關重要。
三、鄉村旅游文化傳承的對策思考
第一,政府需要加強引導,提升旅游品位。鄉村旅游還是起步階段,要科學和有序地發展,必須加強政府引導和投入。在城市旅游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編制鄉村旅游專項規劃,合理布局,豐富鄉村旅游內涵。規范發展,打造鄉村旅游品牌。建立鄉村旅游標準化體系,應用于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等主要旅游環節,保障游客權益,樹立良好形象;政府要有重點的扶持鄉村旅游規模發展,對于特色明顯,資源豐富,市場前景看好的鄉村旅游項目,重點做好前置服務;提升旅游文化內涵,發展文化旅游,打造文化旅游小鎮、精品鄉村旅游項目,加快農業旅游示范點和農家樂星級評定,提升鄉村旅游檔次,塑造山里人家、濱海人家等鄉村旅游品牌;發揮行業自律,適時組建行業協會,運用現代管理理念,把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行業協會組織形式等做法嫁接到鄉村旅游管理,提高管理有效性。
第二,提高農民素質,確保服務質量。鄉村旅游的經營者大都是本地農民,提高農民的素質是提高服務水平的根本保證。注重人才培養,統一組織漁家樂、農家樂、采摘園經營戶開展鄉村旅游培訓,從衛生標準、熱情服務等方面進行講解,確保提高鄉村旅游服務水準。除此之外,加強與職業院校合作,開辟鄉村旅游實習基地,在緩解旅游旺季用工壓力的同時提升服務。貫徹落實國家關于鄉村旅游廁所建設的政策,推廣具備洗手臺、男女分廁、水沖式鄉村旅游廁所,提高衛生標準。結合城鄉環衛一體化和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加強旅游特色鎮村道路硬化工程,完善標識標牌。
第三,加強農村傳統文化與旅游深入結合。文化是鄉村旅游的根,要想充分發揮出鄉村旅游的獨特魅力,就要進一步挖掘傳統鄉村文化中所蘊藏的文化價值,將文化轉換成農村的經濟收入。這除了要有好的開發目標外,還要與市場機制相結合,注意做好宣傳推廣工作。還要把文化產業的經濟產出與文化升級相掛鉤,實現共贏,不斷完善強化文化產品,旅游品牌等。這樣才能實現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的長遠發展。要在不斷創新的前提下,保證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不走味,使其得以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傳承,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在鄉村旅游時,要在不斷創新的前提下,保證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不走味,使其得以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傳承,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鄉土文化是鄉村旅游的立足點和靈魂。挖掘鄉村文化的內涵,依托鄉村豐富的自然環境、人文資源、農業基礎,發展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大力發展基礎設施滿足高品質旅游需求,營造良好的旅行食宿環境,是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厲守衛《商業時代》 , 2010 (36) :114-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