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文通過對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內涵及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就如何提升基層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提出了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公共服務; 政府; 研究
一,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內涵
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是政府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能力的直接表現形式,它是指政府在特定的地區環境和制度條件下,通過制定和執行有效的公共政策,最大限度地獲取!配置和整合各種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并通過一定的渠道與方式,為社會和公眾提供廣泛而優質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進而促進社會快速、健康、持續發展的能力。
二,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目前存在問題
20世紀 80年代以來全球出現了世界性政府職能的變革浪潮: 政府職能從 “以管理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政府角色從“劃槳”轉向“掌舵”和“服務”。順應潮流,我國政府在公共服務職能轉變及提供服務上也邁出了巨大的步伐,但縱觀我國公共服務供給的總體現狀呈現出: 總體財政投入較少,各地公共服務水平發展不平衡,公共服務供給效率低下等問題。
首先,總體財政投入較少。
提供公共服務的有效保障是財政,地方政府由于財政力量薄弱直接導致其公共服務水平低,隨著行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央政府下放給地方的實權逐漸增多,同時中央從自身利益出發實行上收地方政府的財權,國家財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逐年增加,這樣地方政府的財權有限,而需提供的公共服務卻龐大而重要,使其財政負擔較沉重中央政府經常以立法的形式出臺各項支持公共事業的政策,還規定最低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然而其并不負擔或全部負擔所增加的支持,這就會出現 “上級出政策,下級買單”的局面,這樣地方政府的事權與財權不一致使其公共服務的投入陷入困境也造成了地方政府服務職能的缺位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
其次,公共服務水平發展不均衡。
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使各地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的限制,經濟發展水平受到制約,使各地公共服務的供給資金不一致,公共服務質量出現差異,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差距,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程度決定了一個地區公共事業的發展程度。因此,由于各地公共服務水平的不同將影響我國公共服務的整體水平。
最后,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觀念和理念薄弱。
一個政府的理念和觀念對該地公共服務具有重要影響,如治理理念、暗箱操作深刻地影響到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我國地方政府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管理理念嚴重地影響了地方政府的能力,因此,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前提是必須樹立科學合理的公共管理理念,因為現代政府管理理念有利于政府形成科學決策機制,增強公民的認同度,有利于合理界定政府職能,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執行機制,從而提高政府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能力。
三,提升基層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路徑研究
1,加強地方政府對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
財政的支持是各地提供公共服務的堅實后盾,充足的財政投入和合理的財政分配是各地政府提升公共服務的有效保障。首先中央政府對各地公共服務的實施應給予支持和關注。如果沒有中央財政作支持,各地政府公共服務建設是很難推進的,因此需理順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之間的關系,正確界定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的財權事權,使財權與事權相適應,在下放事權的同時也增加財權。各地政府在發展經濟增加財政的同時更要合理分配財政,同時要求各地改革財政支出的結構,將財政支出的重點轉移到公共服務領域,實現建設財政向公共財政轉變,政府不僅要對能突出政績的道路、廣場增加投入也要對見效慢的教育、衛生醫療加大投入,尤其是在全國大力倡導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政治環境下,各地政府更要加大對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和政策傾向,提高本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進而從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注重維護公共服務的普惠性,推進公共服務公平化、均等化
公共服務均等,普惠是共享的前提,均等、普惠就是全體居民不論其地域、民族、性別、收入及社會地位如何,都應該公平、均等地獲得基本公共服務。早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就提出了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概念,旨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實現。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又強調了均等化方向,并且明確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的目標提出。加強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努力實現全覆蓋,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加強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幫扶。這是要通過改善公共服務的分布格局,彌補對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公共服務的不足和短板。當然,地方政府要認識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是相等化,由于現實情況千差萬別,基本公共服務不可能完全相等,數量#質量的完全相同只是理想狀態,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要注重機會的公平和均等,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提升公共服務能力與水平是地方政府獲得公民滿意,進而得到公民信任和支持,擴大群眾基礎的有效途徑。因而,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建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縮小農村地區與城市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3,強化地方政府與公眾的公共服務意識
具有較強的公共服務意識是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基礎,只有公共服務意識得以強化才能使各地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更好地提升。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最終目的是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然而在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建設中最重要的就是各級政府執政理念的轉變。公務人員要從思想上摒棄官本位思想,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確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樹立和強化公共服務的意識。各地政府在施政過程中要符合公民的愿望和意志,公務員的行為要符合公眾的取向,要將政府和公民的關系調整為服務者和被服務者的關系。只有樹立了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各地政府才能明確其公共服務的職責,主動的接近公眾和社會,積極應對公眾的利益需求和問題訴求,切實解決公民反映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增強公民的參與意識并提高其參與能力。公民作為國家的主人,應樹立主人翁的意識關注政府的政治活動,及時向政府反映其對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滿意程度,以及自身對公共服務的需求。
作者簡介:
張敬蘭,1979,.11,女,安徽肥東,漢,碩士研究生,中級講師,公共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