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龍
摘 要:經濟法理論是在客觀存在的社會經濟關系系統的要求下,系統思想被自覺、不自覺的運用到法律調整領域的結果,或者說是法學家們在法學領域對系統規律獨立認識的成果。從社會的自身發展的情況來看,弱勢群體作為時代發展與社會演變中存在的必然現象,其可以說一種較為普遍的群體類型。從法律角度來說,經濟法在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更需要正視經濟法的不斷完善并從根本上落實下去。
關鍵詞:經濟法;弱勢群體;法律;保護作用
引言
經濟法學的深入發展,需要通過創立有效的方法論,來解決傳統法學方法論的非自足性問題,需要通過對不同方法類型的揀選與整合,以形成經濟法學的方法體系和方法論共識,從而推動經濟法學乃至整個法學研究的進步。經濟法學科上的弱勢群體主要指在市場經濟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一方,經濟法對其進行保護的法律意義在于遏制不良市場競爭,促進市場主體的平等發展,實現社會公平與效率。
1弱勢群體概述
1.1弱勢群體分類
我國的弱勢群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其一,失業員工。自從上個世紀開始,我國的就業情況變得很不樂觀,下崗人數呈現上升趨勢。很多員工下崗即為失業,將意味著失去經濟收入,生活必須無法保障;其二,進入城市打工的農民工。這些人群為城市的發展和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然而戶籍制度等原因的限制,使他們無法獲得城市戶口和優惠,干著費力的工作,但是收入卻不成正比,很多人所拿到的工資都解決不了自己的溫飽問題,更不用說子女的教育和社會醫療問題了;其三,老弱病殘群體,這一群體身體狀況較差,不僅如此一些人智力和常人相比較低,我國目前對這一人群的關注較高,已經頒布了較多的法律制度來保證他們的合法權益,并最大限度的來給予他們關懷和幫助;其四,農村群體。現在,我國很多農村人都搬到了城市發展,但是仍然有一些人群由于身體等因素的限制,沒有來到城市生活,這些農村人僅僅靠著種植農作物養活自己,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生活比較艱苦。
1.2弱勢群體特點
1.2.1貧困性
弱勢群體一詞往往讓人們想到的是經濟困難的人群,由此可以看出弱勢群體具有一定的貧困特征。弱勢群體通常收入都比較低,一般都無法達到國家最低生活水平。這些人權雖然得到了政府的救助,但是卻僅僅能夠維持生命所需,很多都沒有經濟收入來供養子女,生活質量更是無從談起。
1.2.2社會地位不平等性特征
在市場經濟盛行的今天,社會弱勢群體失去了經濟地位,也就意味著失去了社會地位。即便是那些經濟狀況稍好的一些失業人員和農民工,只要和弱勢群體搭上關系就很難能享受到與其他社會成員相平等的待遇,他們辛辛苦苦的干著城鎮居民都不愿從事的苦活、累活、臟活和高危險工作,卻依舊得不到應有的回報。他們也許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勞動擺脫貧困,卻無法擺脫與其他社會成員不平等的尷尬局面。
1.2.3心理高度敏感性特征
和其他普通人群相比,弱勢群體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更大。由于弱勢群體經濟收入較低,其承擔的生活負擔更大,長期處于這種壓力狀態下,這些群體會因為一點小事就產生消極情緒,甚至喪失繼續活下去的勇氣,還有一部分弱勢群體存在嚴重的仇富心理。社會理論表明,利益被剝奪的群體,往往認為自己的處境都是獲利群體導致的,在這種心理下,弱勢群體會對其他群體產生抵觸甚至敵意,對于社會穩定和和諧極為不利。
2新時期經濟法保護弱勢群體中存在的問題
2.1缺乏完善的市場規則系統
缺乏系統性的市場規則體制不利于市場實現長足的發展和進步,會造成很多不良的市場后果,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公平競爭方面存在問題,雖然新農村建設使得不少農民脫貧致富,但是我國依然存在著大量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上,同等條件之下,依然存在著城鎮居民的收入高于農民工收入的情況。二是由于相關立法不明確,消費者的權益很容易受到損害。消費者的權益只有得到有效的保護才能夠促進市場的良性發展,但是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網絡商家販賣消費者信息的事件屢見不鮮,不平等的消費條例更是常見,消費者作為商品的購買者還時常需要防范假冒產品的銷售,凡此種種,都說明需要采取更加嚴格經濟法條例,有效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2.2社會問題有待解決
我國處于社會發展和轉折時期,很多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網絡的傳播下,社會很多問題上升為人們的熱議話題。我國目前的經濟法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例如對于就業問題、貧富差距較大等社會問題都沒有做出妥善的解決和處理。為了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國家正在致力于法律的制定和執行工作,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疏漏之處,社會問題得不到解決,社會和諧將無法實現。
3社會弱勢群體的經濟法保護對策
3.1調整經濟法保護制度
目前,我國弱勢群體適用的經濟法保護制度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取得了較快的進步,也伴隨著我國經濟法保護制度覆蓋面積的逐漸擴大,管理力度的逐漸加深,使對社會弱勢群體的經濟法保護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通過逐步優化關于弱勢群體適用的經濟法保護機制與相關法律保護制度,有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通過發揮經濟法保護制度的法律效益,從法律層面上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獲得基礎的經濟權利,不僅能夠有效維護弱勢群體的基本利益,同時也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
3.2完善勞動法
就業不僅是下崗失業人員第一位的需求,也是城市農民工、婦女等弱勢群體融入社會、取得自尊的重要保證。積極擴大就業和再就業,是救助弱勢群體的治本之策。國家對確有發展潛力或勞動能力的弱勢群體者,除了應當積極創造大量的不同類型的就業崗位,盡最大努力使他們通過就業獲得有保證的、可持續的生活條件外,還應在《勞動法》“促進就業”、“職業培訓”等章節中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對弱勢群體給予特殊的就業支持與保護。
3.3層次構建弱勢群體經濟法體系
多層次構建弱勢群體經濟法體系,其主要包括對弱勢群體基本經濟收入與相關經濟待遇的籌集、運營、支付、監管等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也是構成整個經濟法保護機制的核心內容。從保護角度來說,弱勢群體基本經濟收入的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基本的經濟法保護制度體系的人性化程度。回顧我國關于保護弱勢群體活動開展的演進史,從計劃經濟時代,經過一系列的改革與發展,目前已經逐步作為我國社會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從經濟法的角度而言,經濟法作為重要的法律依據并沒有發揮出明顯的作用,通過構建多層次的社會弱勢群體經濟法保護機制來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的經濟收入達到基本標準。
結語
經濟法作為調節市場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承擔著促進市場有序競爭、保障公平與效率、打擊不良市場競爭行為、保護弱勢群體的重要職能。保護弱勢群體權益,遏制擾亂市場經濟活動的行為,提高市場經濟活力,促進經濟主體平等競爭權、平等發展權的實現是國家運用經濟法律法規調控市場經濟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趙東旭.社會弱勢群體的經濟法保護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6,7(06):51-52.
[2]宋貞.論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J].法制與社會,2017,(01):79-80.
[3]王曉燕.新時期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J].法制博覽,2017,(15):258.
[4]徐洪波.關于我國社會弱勢群體的經濟法保護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7,(16):168-169.endprint